APP下载

什么是写作的语感

2024-08-14格非

读者·校园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局外人加缪分寸

语感是作家对文学语言独特的敏感性,是语言风格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我们说一位作家的语感很好,不是说作家擅于遣词造句,辞藻华美,意象独特,而主要是指作者对分寸感和语言节奏的把握。

首先,我们来谈谈语言的分寸感。对于分寸感的把握,要求作家在叙述中做到收放自然,铺陈和收敛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并且控制好必要的语言力度和速度。语言的表述如果不到位,当然十分遗憾;但表述过分,那又会过犹不及,使语言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弹簧一样,丧失了必要的张力。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把握语言的分寸感方面可谓典范。他的小说通常使用简短的句式,这不仅形成了海明威“电报式文体”的语言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常常通过必要的省略来控制叙述的分寸。

这样的例子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城市被漂亮地攻克了,河水在我们身后流淌。”

在这句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句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本身所蕴藏的引而不发的势能与句子的简洁构成了某种张力。这短短的一句话,将士兵们攻克目标之后的喜悦和骄傲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这种喜悦和句子本身明快的节奏又和谐一致。

“河水在我们身后流淌”,这句话省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河水曾经横亘在我们身前,也许还包含士兵曾经屡攻不下目标的焦灼等内容。

如果海明威采用某种叙述方法描述士兵们攻打河流对岸的城市的艰难,以及攻克后的激动和喜悦,当然也能够将事情交代清楚,但也就失去了语言本身的这种简洁、明快,以及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省略是海明威惯用的增强语言弹性与节奏的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有时候,有些作家会故意减慢语言叙述的速度,或者故意使用一些啰唆、累赘的语句来表达其文体效果。

和海明威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加缪的《局外人》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这部作品在一开头即这样写道:“我的母亲死了。也许是昨天死的,也许是今天死的,反正我不太清楚。”

这段句式所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烦琐而拖沓的感觉。“我的母亲死了”是语言指向的核心,“也许是昨天死的,也许是今天死的”是对这一核心的补充,而“反正我不太清楚”则是对于“补充”的补充。这样一来,整个句子显得累赘而重复。

但是,从语言效果来看,这段描述同样是十分精彩的。因为加缪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个局外人的心理状态,而局外人对于母亲的死亡连日期也搞不清楚(而且他压根儿就不想搞清楚此事),这恰好是他的精神状态的准确体现。

由此可见,语言的速度和强度的安排并不存在某种统一的法则,强弱缓急要根据具体的文本而定,而且,这种安排和语境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大头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小说叙事研究》一书,阿砂砂图)

猜你喜欢

局外人加缪分寸
说话的分寸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秋是第二个春
局外人
加缪的眼神、西装和香烟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