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挑灯夜读很奢侈
2024-08-14颜克存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挑灯夜读,的确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然而在古代,至少在寻常百姓家,“挑灯夜读”是非常奢侈的,多数人家可望而不可即。
挑灯夜读之“奢侈”,首先得从古人的照明工具——油灯和蜡烛说起。
古人使用油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1975年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盂形陶灯,就是目前发现的古人最早的照明工具。而蜡烛的出现则要晚一些,据《晋书·周传》载,“以所燃蜡烛投之”,可知其大约从晋代开始被使用。
在古代,油灯是通过燃烧油脂来照明的,它的燃料为动物油脂。而蜡烛分为两种——黄蜡和白蜡,分别用蜜蜂和白蜡虫的分泌物制成,材料来源都很有限,价格不菲,非豪富人家用不起。也正因如此,西汉经学家匡衡小时候买不起蜡烛,只能“凿壁借光”夜读;东晋大臣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只好“囊萤夜读”;晋人孙康因家贫没钱买灯油,常“映雪读书”;南朝齐的国子助教江泌无钱买油点灯,只能“映月读书”。这些故事感人至深,成为催人奋进、刻苦奋斗的典故。
因为原材料贵,唐代以前,想挑灯夜读,非王公贵族不可为。到了宋代,蜡烛成为商品,开始进入一般士庶家庭,可价格依然昂贵。据《宋会要辑稿》记录,宋神宗年间,朝廷给予官员的奠仪包括“秉烛每条四百文,常料烛每条一百五十文”(即每根蜡烛的价格为150文到400文不等),用蜡烛照明的成本很高。《宋史》中说名相寇准“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被欧阳修视为“可以为戒”的奢华。不过,这一时期的油灯有了很大进步,已然用上了植物油。一名读书人“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如此燃灯一晚大概耗费5文钱的灯油,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可即便如此,这每晚的5文钱,普通人家照样负担不起。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曾为燃灯而发愁,留下过“可怜深夜无灯火,碧玉枰前暗著棋”的诗句。陆游《老学庵笔记》亦载:“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宋代老百姓为了节省照明费,都追求“省油灯”,如若“挑灯夜读”,彻夜不眠,确为“奢侈”。
宋后至清朝末年,蜡烛的价格也没有降到老百姓随手可用的范畴。晚清时期,一根蜡烛大概在150文到200文之间,而当时一个普通的七品官员,一天的俸禄才120文左右。一个读书人,如果每晚挑灯夜读,也定要殷实的家底来负担照明费。
如此看来,古人挑灯夜读,不仅是学习刻苦的表现,更是一种“凡尔赛”式的炫富,这一点儿也不假。
(层林染摘自《阅读时代》2023年第9期,邱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