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媒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策略研究

2024-08-14余虎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摘要:做深做透做强重大主题、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是党媒记录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舆论、传播主流声音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代楷模王红旭是2022年度重庆日报推出的重大典型人物。在此次重大主题报道中,重庆日报对王红旭的英雄事迹及其背后映射的重庆城市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报道实践对于各地方党媒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以重庆日报对时代楷模王红旭的报道为例,梳理其实践做法,总结经验不足,并提出党媒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策略。研究认为,党媒应把握传播规律,抓住传播机遇,打破等靠心理,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声,在众说纷纭中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加强应急报道能力建设。同时,要整合团队力量,在流程管理上实现整体性重塑,包括打造全新的应急决策机制,重塑策、采、编、发流程,加强媒体整体运营等。除此之外,还要树立精品意识,在主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保持自信,不要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自媒体拼流量、博眼球。只有把精品意识落实到策、采、编、发全流程,才能真正出精品、出爆款。

关键词:时代楷模王红旭;媒体转型;典型人物塑造;等靠心理;整合力量;精品意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087-03

一、王红旭事件引发重庆媒体间的新闻大战

2021年6月1日,王红旭勇救落水儿童下落不明的人链视频在朋友圈传开,网友被视频画面深深震撼,随即广泛转发,短时间内便形成现象级传播,占据当日的新闻头条位置。由此,也点燃了重庆媒体间的一场新闻大战。事件发生后,华龙网率先发布人链视频,并派记者回访事件现场,上游新闻紧随其后,派记者发回现场报道。随着各媒体的跟进报道,王红旭事件迅速升温,对失踪的王红旭的搜寻报道引发了媒体的第一波竞争。

第一波竞争主要围绕王红旭救人时的现场情况展开,同时报道对王红旭的搜救情况。在第一波报道中,重庆日报的行动明显滞后,几乎没有参与。

第二波竞争是寻找救命人链英雄。在王红旭事件中,出现了十几个人链英雄,他们不仅是见证者,还是亲历者。为了弥补现场采访的不足,媒体发起寻找救命人链英雄的行动。重庆日报、华龙网、上游新闻参与了这波竞争。随着报道的深入,一个个救命人链英雄被找到。在此轮报道中,重庆日报开辟了专栏《寻访救命人链》,民生部派出两名记者专门追踪报道王红旭事件。

第三波竞争是王红旭遗体告别仪式。重庆多家媒体尽锐出击,派出数路采访小组进行全方位报道。华龙网、上游新闻通过短视频产品实现了千万级传播,使王红旭救人事迹进一步升温。在此轮报道中,相较华龙网和上游新闻,重庆日报在内容生产方面有明显差距,没能抢到冲击力强的视频镜头,没能生产出爆款产品。

第四波竞争是关于王红旭的深度报道。在这轮竞争中,重庆媒体着眼于对王红旭英雄形象的整体塑造和英雄背后的城市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重庆日报未雨绸缪、紧锣密鼓地梳理了王红旭的社会关系图,包括他的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同事、好友等,并率先派出采访报道小组链条式采访了25人。民生部、科教部、摄影部、融媒体中心、评论部五个部门共同参与王红旭深度报道。6月21日、22日,重庆日报连续两天在一版推出深度报道,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6月22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重庆日报头版上作出批示:“重庆日报6月21日、22日两天关于王红旭老师和救命‘人链’的报道以及评论文章很好,读了令人感动,应予表扬。”此后,重庆日报不间断追踪报道王红旭事件,在王红旭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后,又策划了王红旭反响报道以及反映重庆城市精神的深度报道。不仅如此,参与报道王红旭事迹的记者还作为王红旭事迹报告团成员,参加了历时一个月的巡回演讲。

由王红旭事件点燃的这场新闻大战,是在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王红旭事件能够形成千万级传播,与重庆媒体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不无关系。这场新闻大战可以看作是对重庆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整体检验。

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重庆媒体坚持移动优先理念,建设并完善了自有新媒体传播平台。以上游新闻为例,其客户端下载量达8000万,日均访问量3000万,矩阵用户数上亿,是区域性的移动传播主平台[1]。重庆日报也从单一的报纸,转型为报、网、端、微全媒体平台传播,报纸成为事件传播的最后一道流程[2]。融合传播理念方面,华龙网是重庆率先提出“无视频不传播”的媒体。新闻产品视频化成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内部整合的强大动力和黏合剂,媒体融合传播产生的巨大效应又进一步推动新闻产品视频化[3]。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理念进一步深化,掌握视频拍摄、剪辑技能,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传播效果方面,重庆媒体基本构建了立体传播格局,新闻产品形态应接不暇,包括图文、视频、动漫、H5、VR、AI等,传播平台报、网、端、微悉数发力,形成立体传播效应[4]。

二、重庆日报王红旭报道的实践经验

在这场新闻大战中,重庆日报对王红旭的英雄事迹及其背后映射的重庆城市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其实践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领导重视。在王红旭报道中,重庆日报成立了以总编辑为组长、分管编委为副组长的报道小组,总编辑靠前指挥采访,亲自修改稿件,确保了报道质效。二是多部门整合。参与王红旭报道的部门包括民生部、科教部、区域部、摄影部、评论部以及融媒体中心,多部门通力配合,形成报道合力,充分展现了重庆日报的传播力。三是发挥党员骨干记者的作用,组建报道攻坚小组。围绕王红旭的深度报道由民生部承担,民生部3名党员记者组成攻坚小组,耗时三天三夜完成深度报道。

王红旭报道让重庆日报收获颇丰。首先,锻炼了队伍。年轻记者跟随采访团队完成所有链条式采访,一次次打磨稿件的过程让他们有了很大收获。其次,进一步通畅了重庆日报策、采、编、发流程,实现了对事件的梯次传播。最后,移动优先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5]。前方记者第一时间发回素材,后方新媒体编辑及时编辑稿件、剪辑视频,并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上同步推送。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

一是反应迟钝。王红旭救人失踪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后,民生部、区域部、科教部等相关采访部门都没有第一时间安排记者去抢抓事件第一现场。这导致重庆日报对事件后续发展缺乏应有的把控力。二是记者缺乏采访突发事件的经验。部分年轻记者到了现场却不知道该采访谁、重点采访什么。突出表现在王红旭追悼会和遗体告别当天,虽然重庆日报派出了由文字、摄影、摄像记者组成的三人报道小组,但报道小组并未捕捉到核心人物的精彩瞬间。相较华龙网、上游新闻的现场报道,重庆日报缺乏精彩的图文报道特别是短视频产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应急报道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缺乏应急响应机制,没有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报道;缺乏统一调度,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部门;缺乏相应的考评激励机制。

三、党媒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策略

(一)打破等靠心理

在王红旭事件报道的第一阶段,重庆日报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和对新闻事件的不敏感,这是最应该反思的。究其根源,这主要与党媒的运作模式有关。

党媒每年要完成大量主题报道任务,这些主题报道大多由上级部门安排。党媒习惯于接到指令后将报道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采访部门,再由采访部门具体分配给记者。这些主题报道基本都是静态采访,记者要做的是组织运用材料,谋篇布局的时间相对充裕,不用担心新闻被抢。长此以往,记者便容易养成等靠心理,习惯于接受指令采访,而不是主动去抢抓新闻。并且,由于长期缺乏锻炼,记者采访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王红旭报道中,就有部分被派往现场的记者不能抓住核心人物和采访重点。

这表明,党媒要做到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声,并在众说纷纭中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必须加强应急报道能力建设。党媒和党媒工作者只有完全摒弃等靠心理,主动出击深度挖掘,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做深重大主题报道,在传播主战场占领传播制高点,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6]。

(二)整合力量,团体作战

在王红旭事件报道中,单兵作战模式一开始就被抛弃,华龙网、上游新闻组成三人报道小组,文字、摄影、摄像三人组合,构成标准的一线作战单元。同时,团体作战还体现在后方,除了传统的图文编辑,后方团队还加入了视频编辑、美术、动漫、配音、主持、统筹等力量。全媒体传播强调对新闻产品进行再加工,依托不同的传播平台实现N次传播,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平面产品生产,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立体,更加强调互动性,因而制作方式更加专业,时效要求更高,分发也更精准,这给团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党媒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必须适应新的传播需求,整合团队力量,在流程管理上实现整体性重塑。当前,党媒的应急决策机制不够灵快,特别是第一时间反应,快速组建应急采访团队。未来还需从技术层面进一步打通策、采、编、发各环节,完善流程管理机制,实现一键分发。

(三)树立精品意识

重庆日报王红旭事件的通讯报道一经推出,即获得广泛赞誉,时任市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分别作出批示。这组报道的成功,除了题材重大、具有典型意义,还与重庆日报的精心编排和包装密切相关。一是组建了专门的写作小组,对文字进行精心打磨;二是总编辑亲自改稿,给稿件润色把关;三是版面精心包装,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不仅配有图片,还配发了言论。由此可见,优质的内容始终是稀缺品。党媒在主动拥抱新媒体时,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自媒体拼流量、博眼球,而应更加聚焦聚力抓好内容生产,通过优质的内容来吸引人、感染人,进而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8]。

如何打造精品力作?笔者认为,加强议程设置能力,加大策划力度,至关重要。命题作文如果没有新意就不会令人印象深刻,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因而,必须加强策划,即通过在相对集中的时间、版块里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显示性处理,包括给主题报道一个全新的视角,找到典型内容作支撑,以最新的由头来选择报道时机,从而让报道更有创新性,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传播力。主题报道常态化,新闻策划更应常态化。党媒工作者应加强学习,特别是相关专业内容的学习,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主题报道策划,并善于结合社会热点难点找到报道的最新切入点[9]。打造精品力作,还要落实到各个环节。采访环节,重在深入挖掘,寻找细节,发现故事;写作环节,重在讲好故事;编辑环节,重在精心编辑,包括每个标点符号都要精准细致;刊发环节,要选择好刊发时机,做好版面包装。此外,还要善于收集报道反响,以便做好后续报道。

总之,只有把精品意识落实到策、采、编、发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出精品、出爆款[10]。

四、结语

追踪英雄是新闻永恒不变的主题。围绕王红旭事件展开的新闻大战,给重庆媒体提供了一次全方位检视自己的机会。做好总结提炼,对于党媒未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彰显责任担当、展现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常态化给党媒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本文能给前行中的党媒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丁伟,左志新.走好融合发展路下好转型先手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深度融合发展综述[J].传媒,2019(16):9-1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8-114.

[3] 《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71-132.

[4]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3-277.

[5]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7-136.

[6]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10年度·第二十一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3-25.

[7] 金炳华.新闻工作者必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349-366.

[8]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奖获奖作品选:2018年度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002-023.

[9] 朱建华,郑良中.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003-009.

[10]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2010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1-20.

作者简介 余虎,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媒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