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4-08-14李洋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也是主流媒体的外宣使命。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对话和交流的不断深入,地方对外宣传媒体一改传统外宣的“硬传播”方式,采用强调情感共鸣、价值共享的“软传播”策略。澎湃新闻第六声创新叙事主体,聘请外国媒体人士组成编辑团队,以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旨在“以新鲜的声音传播中国”,用普通民众的视角聚焦中国故事,以关怀的笔触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扎实地回应世界对中国的关切,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以澎湃新闻第六声为例,分析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以及澎湃新闻第六声相关文章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故事的内容、为什么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怎么样才算是讲好了中国故事三个方面探究面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的本质,然后通过对澎湃新闻第六声叙事主体的选择、叙事主题、叙事对象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是如何通过创新叙事策略将中国故事真实、立体、完整地呈现出来的。
关键词:澎湃新闻第六声;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048-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四个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路径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GX-162
讲好中国故事,包括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等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只有让世界人民客观地了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并产生一定的认同,才算是真正讲好了中国故事。澎湃新闻第六声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为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面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的本质
(一)中国故事的内容
1.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其故事也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就是要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表达清楚中国道路的性质、优势等内容,从而重塑西方“中国观”,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道路自信,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给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重要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道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1]。
2.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这些,为我们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事提供了理论指导。
3.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正是这一根本保证,我们才能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4]。
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拒绝承认中国拥有一套强有力的现代政治体系,并宣称人类的历史会在自由民主制中走到尽头,并提倡后发国家效仿自由民主制来实现现代化[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持续成功,福山抛弃了“历史终结论”。但仍有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制度存在误解。这就需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故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世界讲清楚、讲明白。
4.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点,不仅已经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绵延发展了5000年之久的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着维系中国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就是运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全球传播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化[7]。
(二)为什么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妖魔化报道,以及我国在国际上话语体系不健全、在重大国际活动中频频失语等因素,导致中国国际形象被扭曲,这无疑影响了中国国际传播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复杂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只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人民重塑“中国观”,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8]。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此外,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还能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和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精神风貌,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因此,应该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怎么样才算是讲好了中国故事
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国故事的接受者有不同的反应。从信息层面来看,一些接受者仅仅是听到了中国故事,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认可这个故事所传达的内涵和价值观。这种情况下,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信息传递的层面,难以深入人心[9]。从态度层面来看,接受者开始理解并认可中国故事,对中国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共鸣。这种情况下,传播效果已经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层面,开始深入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层面,但仍然没有达到行为层面的接受。最终达到“讲好”的目标效果是行为层面的接受,即让海外受众不仅听到中国故事,理解认可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自觉讲述中国故事,主动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形成一种“复调传播”格局。所谓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中国故事成功到达受众,并且避开误读和文化折扣等现象,成功让受众在其态度和行为层面理解接受[10]。
二、澎湃新闻第六声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主体的选择
澎湃新闻第六声(以下简称“第六声”)在创办之初就积极探索“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聘请外国人作为编辑团队成员。这些外国人不仅参与日常媒体工作,更是直接参与到报道的采写过程中。2021年,第六声40余人的英文采编团队中,外籍员工就有20人,这些外籍员工大多比较年轻,且都毕业于国际知名院校,有知名媒体从业经历和良好的语言功底。第六声注重发挥外籍员工的桥梁作用,在日常采编工作中尊重外籍员工的意见与建议,但对于有损我国国际形象的主题、用词、论述方式、报道来源等,坚决拒绝使用[11]。在主题选择、内容来源、细节描写、主观评论等方面都力求符合西方读者的习惯,同时满足了第六声内容定位的需要[12]。
(二)叙事主题
与传统外宣媒体多采用宏大叙事方式不同,第六声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更注重从微观角度入手,叙事主题多围绕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13]。第六声还关注当前中国一些小众的复合符号。例如,在报道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时,第六声选择农民作为报道对象,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感受来展现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说,第六声的叙事题材没有仅仅宏观描摹中国国家形象,而是深入中国社会的微观血管中,捕捉到了细化的社会发展变化脉动,挖掘出主流声音之外的叙事空间,向外国读者细描了中国复杂多元的社会画卷。
(三)叙事对象
在新闻报道中,人物是主体和灵魂,其能决定读者的好恶,甚至能够决定这则新闻的价值[14]。所以,报道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第六声在选择叙事对象时,没有选择国外受众熟悉的“大人物”“大明星”,而是聚焦生活中的“小人物”。在第六声的新闻板块中,常常可以见到关于社区工作者、在平凡岗位坚守的普通人、基层服务人员、环卫工甚至处于社会“非主流”群体的二次元故事。例如,在2022年《在淘宝村,商家表示他们正在为直播而苦苦挣扎》这篇报道中,第六声聚焦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农村小厂家的销售现状,展示了近十年来互联网在乡村的大众化发展所引起的变革,并揭示了电商直播可能进一步加剧业已存在的数字化不平衡现象。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以普通人为中心开展对外传播,能使受众接受真实故事中潜在的价值观,更能引发受众的共鸣[15]。
三、结语
第六声以深入的报道、独特的视角和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关注而闻名。许多国外观察者和读者认为,第六声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层面的机会,这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时事。其多元化的报道方式和对不同话题的探索,为外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中国视角。
参考文献:
[1] 杨雯.多元题材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01-24(7).
[2]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章程[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10-27)[2024-02-2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2/1027/ c117092-32552870.html.
[3]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2):4-9.
[4] 孔晓冬,刘爱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35-37.
[5] 张娥,刘同舫.坚守还是修正:回应福山再论“历史终结”的争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9(6):108-113,158.
[6]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7] 邓亚男.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华文化核心内涵研究[J].今古文创,2024(4):91-93.
[8] 刘勇,刘高瞻.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范例与启示:基于云南象北上报道的发散[J].新闻研究导刊,2023(19):39-41.
[9] 贺鹏云.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24):47-50.
[10] 郭新华,赵翔.全球化语境下澎湃新闻第六声的中国表达[J].传媒,2021(20):59-61,63.
[11] 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第六声”的中国讲述[J].对外传播,2017(3):68.
[12] 张茹.贯彻用户思维讲好中国故事:以澎湃新闻“第六声”为例[J].国际传播,2021(5):73-81.
[13] 周延.英语媒体网站“第六声”的对外传播策略[J].新闻战线,2018(16):130-131.
[14] 李萌.典型人物报道的六重维度探讨:以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传媒论坛,2024(1):11-14.
[15] 邓建国,黄依婷.何谓“中国好故事”:基于《第六声》及其新闻报道的分析[J].当代传播,2023(5):66-71.
作者简介 李洋,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