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短视频中乡村记忆的建构与展演
2024-08-14朱怡澄段世豪梁钇燊
摘要:随着现代化浪潮不断推进,乡村记忆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乡村记忆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抖音短视频平台成为“新农人计划”中乡村记忆建构和展演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此背景下,文章探讨抖音“新农人计划”如何通过短视频建构和展演乡村记忆,并分析其对乡村振兴的潜在影响。为了深入理解乡村记忆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案例分析、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内容分析法揭示短视频特征和叙事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乡村记忆传播实践,通过定量分析法量化传播效果,通过比较分析法展示乡村记忆多样性,通过实证研究法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深入分析11个代表性账号的440条视频样本发现,乡村记忆短视频在内容特征、叙事模式和传播效果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研究发现,乡村记忆短视频展现了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增强了农民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并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不同账号间的差异揭示了短视频建构与展演乡村记忆的复杂性,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策略。
关键词:乡村记忆;抖音;“新农人计划”;乡村振兴;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00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短视频中‘乡村记忆’的建构与展演:基于抖音‘新农人计划’的考察”成果,项目编号:X202310742116
一、引言
乡村记忆是乡村文化的根基,对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至关重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空间改变了人们对乡村的认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通过展现乡村特色,重塑公众对乡村的印象。截至2021年底,抖音上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已超过4万,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过42亿次[1]。本文探讨抖音“新农人计划”如何通过短视频建构和展演乡村记忆,旨在为乡村振兴和乡村记忆建设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乡村记忆与短视频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乡村记忆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及传播进行了研究。
第一类是对从事“三农”内容生产的网红博主或某一群体的案例研究。于晶、谢泽杭(2021)以抖音“福建村”为研究样本,从记忆建构的农民工主体性出发,考察其乡土记忆的生成与再现,弥补了媒介中心主义下对人能动性考察的不足[2]。杜积西、孙丹(2022)以“滇西小哥”为研究个案,指出从乡土记忆文本的书写到影像的传播,媒介对地方乡土记忆的建构得以完成,而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媒介技术支撑下也得以重构[3]。
第二类是对乡村记忆类短视频传播价值与传播效果的研究。邓晴(2020)认为,受众个体能在乡村短视频的影响下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4];刘可,杨霁涵(2021)认为,“三农”短视频在乡村文化传播和乡村经济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5];李孟真(2022)则认为,应从丰富叙事内容、提升农民素养、促进短视频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6]。
第三类是探讨乡村记忆类短视频传播及其内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刘阳(2022)认为,“三农”短视频存在内容同质化、过度商业化和较少关注农村公共问题等不足,需要从差异化定位、巩固粉丝基础和提升传播公共性三个方面着手,实现从“乡土记忆”到“乡土经济”的发展[7]。
(二)记忆建构与展演
有学者探讨了记忆建构的路径以及建构与展演的关系等议题。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集体记忆并非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8]。王豫阳等探讨了短视频在乡土记忆生成中的作用及其建构路径,认为短视频媒介通过符号表征、身份认同和功能实现三个关键环节,为青年建构乡土记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型机制,激发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9]。郭婉君在专题纪录片中认为,乡村记忆的现代重构是运用媒介特性使记忆内容不断加诸媒介之上,并使媒介成为承载记忆的载体[10]。张婉莹以安徽大学校史编纂与文化传播工作为例,分析了记忆展演与记忆建构之间的关系,指出记忆建构为记忆展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更加真实的情境,记忆展演为记忆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多向维度的内容、同一价值的选择[11]。
相关研究表明,短视频媒介在乡村记忆建构上具有独特作用,乡村记忆的展演推动了集体记忆符号的建构。目前,关于乡村记忆类短视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个人或群体短视频实践特征的分析与总结,以及对乡村记忆类短视频传播价值和作用的思考,较少探究短视频平台本身或某一活动主题中乡村记忆短视频展演的情况。而在现代社会中,媒介集体记忆越来越依赖媒介、图像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12],乡村集体记忆符号的建构也越来越依赖乡村记忆的媒介展演。
三、研究设计
笔者在抖音平台“新农人计划”检索关键词“乡村生活”,筛选出150个粉丝超百万的账号,并选定11个代表性账号作为样本,共440条视频。分析“三农”短视频特征和表达方式,构建“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准备如何做”的分析框架,从叙事主体、策略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建立编码体系。叙事主体考虑账号认证类型、身份等,叙事策略从叙事元素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进行编码,传播效果用点赞、评论、转发量衡量。对440条视频样本进行分析,提取信息内容和场景,了解乡村记忆短视频的文本使用和符号意义。
这些账号包括福建闲不住的阿俊、辽宁张同学、江西大表哥Vlog、四川金毛路虎、浙江帅农鸟哥、云南小花、河南麦小登、安徽潘姥姥、湖南苗家阿美、贵州念乡的周周和宁夏旅途(宁夏牧飒)。其中,福建闲不住的阿俊有2445.2万粉丝,视频播放量4.2亿;辽宁张同学有1821.4万粉丝,视频播放量1.3亿;江西大表哥Vlog有2099.9万粉丝,视频播放量2亿;四川金毛路虎有2118.4万粉丝,视频播放量2.4亿;浙江帅农鸟哥有574.4万粉丝,视频播放量3884万;云南小花有650.4万粉丝,视频播放量7028.8万;河南麦小登有1417.1万粉丝,视频播放量2.4亿;安徽潘姥姥有3300.1万粉丝,视频播放量3.5亿;湖南苗家阿美有511.7万粉丝,视频播放量6717.4万;贵州念乡的周周有1242.5万粉丝,视频播放量2.8亿;宁夏旅途(宁夏牧飒)有460.3万粉丝,视频播放量9290.5万。
四、研究发现
在2022年3月抖音发布的“三农”报告中,31~40岁的在创作者是乡村内容创作主力[13]8,占比42%。在上述样本中,21~30岁的“三农”创作者占比33.34%,31~40岁的“三农”创作者占比52.94%,平均年龄34岁。青年新农人在农村生活并自学短视频拍摄和运营,通过镜头表达自我记录和展演农村生活,提升影响力并为农村发展引流。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身份认同”被定义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所属群体的认知,对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它回答了两个问题:我是谁以及我归属于哪个阶层[14]。从所分析的样本来看,这些“三农”创作者对自己的新农人身份有较强的认同感。这一方面体现在账号的名称或简介中,如潘姥姥的简介中写“姥姥的农村美食生活”,麦小登的简介中写“分享治愈系乡村和生活成长的vlog”;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中,如张同学用镜头记录农村日常生活、田间劳动、人际交流、乡村美食、田园风光等,他还利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帮助售卖当地特色农产品,增加村民收入,在视频中表现出“携手助力乡村,共同见证乡村振兴”的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多种展演要素的组合使用是短视频强化传播效果的有效方式。乡村记忆类短视频大多采用多种要素组合使用的方式,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要素组合传播,让用户对乡村记忆类短视频展演内容更有兴趣,强化了短视频的表达和传播效果。与短视频平台上猎奇、搞笑的内容不同,抖音“三农”创作者通过拍摄真实的乡村画面,打造乡村风格的场景,设计剧本故事情节,展演乡村人际关系、田野景象、地方民俗、人文建筑、农业生产等,将独特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纪实性微观叙事相结合,通过故事化情节优化用户体验。在少数民族地区,创作者还通过方言展示当地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本研究分析抖音上与“农村生活”“乡村记忆”和“抖音新农人计划”相关的视频。2021年,抖音提出“新农人计划”,全方位扶持“三农”内容创作[15]。现在,“非遗”传承人、乡村老师等新农人职业也在乡村记忆类短视频中出现并受到广泛关注。抖音上与乡村相关的热门话题有“农村记忆”“我的乡村生活”“乡村儿时味道”“乡村守护人”等。其中,“我的乡村生活”话题下的短视频播放量高达1043亿。在众多乡村短视频中,乡村生活和乡村美食题材最受网友关注。这些视频展现了乡村的邻里生活,体现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让“三农”题材短视频数量迅速增长。抖音平台通过流量扶持、运营培训等帮助“三农”创作者,推动了“三农+互联网”的融合趋势,重塑了年轻一代的乡村印象,也唤起了中年群体的回忆。
抖音“新农人计划”的数据显示,与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初“三农”行业短视频达人和视频数量分别增长了12.51%和17.29%。这表明该计划在促进乡村记忆的建构、展演及传播方面发挥了作用。从平均数据来看,2022年1—2月,抖音APP人均视频月发布数量同比增长3.02%,人均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31.86%[13]29。抖音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抖音“三农”新晋达人人均直播时长上涨趋势愈发明显,同比增长近96.5%[13]24。“新农人计划”的实施,拓宽了“三农”创作者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从而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
此外,乡村记忆短视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创作者在传播乡村生活日常、乡土文化的同时,抓住了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居民对慢节奏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故乡他乡”的内心情结,用景色、吃食、农具甚至是地方口音来激发用户睹物思乡、怀念儿时的心情,从而引发其情感共鸣。
五、结语
短视频作为新兴技术媒介,具有视觉冲击力、时间延展性、情感表达和互动性。在抖音建构的乡村记忆中,现代人得以重返身心和谐的生命体验,乡土文化与农耕文明也得到了传播与延续的可能。运用抖音建构的乡村记忆,反映了人们对回归乡村生活的渴望,给农民群体带来了记录生活并获得收入的机会。在这种对等的供需关系下,短视频平台被成功运用于乡村记忆的建构与展演、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叶子.传播独特景观、带火乡村旅游、拓宽农货销量乡村生活短视频为啥走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1-14(008).
[2] 于晶,谢泽杭.故乡何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农民工社群建构与乡土记忆:对抖音“福建村”的考察[J].新闻界,2021(9):44-57.
[3] 杜积西,孙丹.“滇西小哥”短视频中乡土记忆的建构[J].今传媒,2022,30(2):120-124.
[4] 邓晴.乡村短视频中的身份认同研究[J].青年记者,2020(32):35-36.
[5] 刘可,杨霁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传播价值与传播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1,7(1):80-82.
[6] 李孟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美好生活”短视频叙事的价值功能与路径创新:以乡村网红“麦小登”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5):94-99.
[7] 刘阳.从“乡土记忆”到“乡土经济”:三农短视频传播研究[J].新闻世界,2022(10):73-77.
[8]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
[9] 王豫阳,谢素军.短视频对青年乡土记忆的建构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23(9):42-50.
[10] 郭婉君.乡村专题纪录片中的记忆书写与现代重构[J].声屏世界,2020(10):85-86.
[11] 张婉莹.以记忆展演反哺记忆建构:以安徽大学校史编纂与文化传播工作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2(4):51-54.
[12] 陈子韵.献礼剧《觉醒年代》集体记忆建构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22.
[13] 抖音三农行业分析报告[R].蝉妈妈,2022-03-31.
[14]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15] 路琦.抖音12亿流量补贴三农创作[N].人民邮电,2020-08-06(003).
作者简介 朱怡澄,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段世豪,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梁钇燊,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