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皎”“罗”意义浅探

2024-08-14孙兆玉

雨露风 2024年6期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末在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古诗,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汉代文字的实际应用情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皆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就等同于一个词。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中的“皎”和“罗”为例,分析词汇意义,并将其与《说文解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汉语大字典》等汉语工具书中的释义以及《汉书》等同时代文献中的用例进行对照分析,印证词的本义,梳理词义引申、发展的情况,考察“皎”和“罗”在汉代文献中的分布及规律,以此探究其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

一、“皎”

“皎”在《古诗十九首》中共出现4次,其中3次作形容词,1次作动词,如下:

(1)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形容词,(月亮)洁白明亮

(2)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形容词,(月亮)洁白明亮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形容词,(河水)清净明亮;清亮

(4)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动词,(月亮)照耀;照亮

例(1)中的“照”字证明“皎皎”不仅有“洁白”之义,还有“明亮”之义。例(2)把女子比作月亮,虽用比喻修辞,但“皎皎”的修饰对象还是月亮。

(一)本义印证——基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皎,月之白也。从白交聲。《詩》曰:“月出皎兮。”[1]

《说文》释“皎”的本义为“月亮的白”,与例(1)(2)的用法十分契合,虽然例句中增加了“明亮”之义,但形容的物体都是月亮,所以例(1)(2)中的用法基本可以认为是“皎”字的本义。

《古诗十九首》里共出现四句带有“皎”的诗句,其中两句可以印证《说文》中记载的本义,有现实依据,是在汉代实际应用且较为常用的,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

(二)词义引申脉络梳理——基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古诗十九首》显示,在汉代“皎”的词义已经开始扩大,不仅增加了“(月亮)明亮”之义,还出现了“(河水)明亮、清亮”和“光照耀”的引申义。

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综合来看,“皎”共有6个义项:

月光洁白而明亮。明亮;光明。白;洁白。清楚;明白。光照耀。姓。

其中,共有3个义项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义项与例(1)(2)相对应,接近本义;义项的修饰对象的范围很广,分别可以形容“白日”“秋水”“明星”“银屏”等,与例(3)的用法相符;义项⑤与例(4)相对应。

义项“清楚,明白”虽未出现于《古诗十九首》中,但据《汉语大字典》中的例子“汉王逸《离骚经序》:‘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2]”,可知这一含义在汉代也已出现,只因《古诗十九首》材料所限,所以在汉代其他材料中可得以印证。

此外,义项“白,洁白”虽未出现于《古诗十九首》中,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于《诗经》《穆天子传》中,修饰对象可以是驹、鴼,多是动物,这一用法也一直延续下来,还出现于三国、宋、明的文献中,直至清代,《儒林外史》中还有用“皎”修饰“鹤”的用例。由此可见,“皎”一直存在于书面语中,口语里多用“白”,后世用“皎”字表“白”之义应是仿古的用法。义项“姓”最早出现于五代文献中,源于五代时期南汉政权交州静海军牙将皎公羡。

综上,“皎”的四个引申义“明亮、洁白、清楚、光照耀”在汉代就已经被引申出来,只剩第六个义项“姓氏”在中古时期出现。

(三)横纵考察“皎”在历史文献中的分布规律

《汉书》中仅有一处“皎”的用例,《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记载:“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餔時,天暒晏,殷殷如雷聲,有流星頭大如缶,長十餘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3]此处的“皎然”与例(3)用法相近,一个形容“流星明亮”,一个形容“水明亮”,修饰对象虽不同,但就意义而言两者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印证。

首先,对“皎”在同时代其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横向考察,可以发现除《汉书》外,《史记》《淮南子》《论衡》等汉代历史散文中皆无“皎”的用例。

其次,纵向考察汉代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西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总计出现三处(人名重复的算一处)“皎”的用例,分别有三个含义,见例(5)(6)(7);[4]南朝宋《后汉书》中共有两处“皎”的用例,一处引用《诗经》的“皎皎练丝”,为洁白之义,一处与例(5)的用法基本相同。

(5)无乃皎然自遗于世! 高洁貌(引申用法)

(6)有如皎日,复何疑哉! 明亮

(7)孙皎字叔朗。人名

综上,义项“明亮”在汉代历史散文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汉书》中仅有的一例用法,《史记》中则无一例。汉代之后,魏晋南北朝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共有三处“皎”的用例(除去引用和重复的例句)。横向来看,“皎”在诗歌中是常用词,而汉代历史散文却鲜少用“皎”,与诗歌相比数量十分稀少,“皎”在汉代不同文体中明显呈现出十分不均匀的分布特点。纵向来看,不同时代的历史散文中“皎”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以前四史为例,“皎”在汉代历史散文中十分少见,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散文中则相对多见。

二、“罗”

“罗”在《古诗十九首》中总计出现3次,其中2次用作名词,1次作动词,如下:

(8)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名词,丝织品

(9)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名词,丝织品

(10)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动词,罗列,排列

(一)本义印证——基于《说文解字》

《说文》: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1]

《说文解字》训“罗”为“用丝(网)捕鸟”,然而这一含义未曾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但从《说文》的解释来看,“罗”应该是一个动词。然而《尔雅·释器》:“鸟罟谓之罗。”[5]《诗经·兔爰》有云:“有兔爰爰,雉离于罗。”[6]毛传:“鸟网为罗。”因此名词性的“捕鸟的网”通常被认为是本义,而《说文》又有:“罻,捕鸟网也,从网䈫声。”[1]结合这两个字的释义,我们认为动词性的“用网捕鸟”才是“罗”的本义,本义为“捕鸟的网”的另有其词,即“罻”。

西汉《淮南子》与《古诗十九首》年代相近,全书共有14处“罗”的用例,其中有2处使用本义,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古诗十九首》的空白:

(11)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飞鸟,犹不能与罗者竞多。[7]

所谓“罗者”,从意义上看就是用网捕捉到的鸟;从结构上看,“者”作为辅助性代词,可以与谓词性词语或词组组合成“者”字结构,因此这里的“罗”是动词。

(12)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7]

“罗之一目也”意思是“捕到鸟的只是一个网眼”,代词“之”前面一般都是动词。并且“罗”在古代汉语中基本没有出现过“破读”的情况,所以可以排除“罗”名词(破读)用作动词的可能性。

(二)词义引申脉络梳理——基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综合起来看,当声调为阳平时,省去通假(“罹”“蘿”“鑼”“籮”)和音译(英语gross省音译,量词)后,“罗”共有15个义项:捕鸟的网;用网捕鸟;搜寻,招致,罗致;包罗,囊括;陈列,罗列;分布,分散;遮拦,遮挡;约束,防范;质地轻软经纬组织显现眼纹的丝织品;一种密孔筛子;用罗筛东西;螺形或环状的;檖的别名,即鹿梨;国名;姓。

与《古诗十九首》里的用例对照来看,15个义项中有2个出现在了《古诗十九首》中,义项与例(10)相对应;义项与例(8)(9)相对应,可以印证义项在汉代是实际应用的。不过,义项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于《楚辞》中,如“轩辌既低,步骑罗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8]。王逸注:“罗,列也”,“罗,绮屬也”。[9]

根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义项分布于先秦、两汉及汉末的文献中,如《诗经》《楚辞》《左传》《尔雅》《史记》《汉书》等。义项见于《庄子》“万物毕罗,莫足以归”[10];义项见于《墨子》“城上以答罗矢”[11]。义项在北宋《广韵》中明确记载为姓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国语》中所记载的“祝融八姓”。此外,义项在先秦文献中无用例,但见于《汉书》,如:

(13)网罗天下异能之士。[3] 搜寻,招致

(14)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3]约束

汉代之后,最迟到北魏,“罗”发展出了指代“一种密孔筛子”和“筛东西”这个动作的用法。《齐民要术》记载:“以罗(筛子)漉去受子”,“罗(筛)取麸,更重磨,唯细为良,粗则不好。”[12]后来,最迟到宋代,“罗”可形容螺形或环状的物体。苏轼《荼蘼洞》:“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蕤浸玉醅。”[2]

综上,“罗”的词义引申在汉代就已经基本完成,只剩“一种密孔筛子”、“用罗筛东西”和“螺形或环状的”三个义项在后来的语言发展演变中引申出来。

(三)“罗”与“离”

《方言·卷七》:“罗谓之离,离谓之罗。”郭璞注:“皆行列物也。”[13]钱绎《方言笺疏》:“《广雅》:罗,列也。离与罗一声之转。”[14]由此可见,“离”与“罗”在古代汉语中联系十分密切。

《说文》:“離,黄仓庚也。鸣则蚕生。从隹离声。”[1]《说文》将“离”的本义解释为鸟名,指黄鹂鸟。但据蔡英杰《释“離”》[15],“離黄”之“離”其实是“黧黄”之“黧”的假借字,而“黧黄”才是指“仓庚”。据其考察,“離”在《诗经》《周易》上出现的早期用例,几乎无一例外表示鸟类遭受网的捕获,从字形上看也正好契合,因此離的本义是指鸟类遭受网的捕获,如《诗经·兔爰》:“雉离于罗。”如此一来,“离”与“罗”的本义其实是相同的。“离”除本义之外,还有3个主要的引申义:触犯义、分离义、罗列义,其他若干义项皆可由这三个引申。据我们考察,除本义外,“罗”在触犯义和罗列义上也都与“离”有着高度的重合,如《汉书·于定国传》:“罗(触犯)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3]至于罗列义,《方言》记载“罗谓之离,离谓之罗”,两者更是几乎无差别。

在《古诗十九首》中,“离”共出现4次,有“离别”“分开”2个义项,皆属分离义,无本义。西汉的《淮南子》中有“麋鹿不动,不离罝罘”[7],此处用法与本义相近,然而形容的并非鸟类,而是麋鹿。

综上,“罗”与“离”本义相同,引申义也十分相近,某些义项出现高度重合,也许具有同源关系。先秦时期,“罗”“离”二字本义应用都比较广泛,可见于《诗经》等先秦文献中。到了汉代,两个字的本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落,在《古诗十九首》中本义的出现频率皆为零。与“罗”相比,“离”的本义失落程度更高,从汉代至今,几乎没有本义的用例,《汉语大字典》中也没有本义的记载。且我们推测在汉代,“离”本义的失落程度是逐渐加深的,西汉的《淮南子》中还有“离”意为“被(网)捕”的用例,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却已不是其真正的本义。后来,随着字词的发展演变,“离”与“罗”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道经词语“离罗”,最早见于东晋道经。[16]

三、结语

《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活”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汉代语言的特征,反映出汉代文字的实际应用情况。以“皎”“罗”为例,我们将《古诗十九首》这一“活”的语言与字典、词典中后人在总结的“静态”语言进行对照分析,可以发现词义的引申基本上在上古时期就已基本完成,剩余少量在中古时期和近代时期完成。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发现“皎”在两种文体中的分布规律——在汉代诗歌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在同时代的历史散文中却鲜少见到;同时,“皎”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散文中分布也不均匀。“罗”与“离”在古汉语中联系十分密切,本义相同,引申义高度重叠,且两个字的本义都在汉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落,“离”的本义失落程度更高,且逐渐加深,引申义占绝对优势。后来,“罗”与“离”组合构成一个道经词语“离罗”。由此看来,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汉语言长河之深远浩渺可见一斑。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郭璞.尔雅[M].周远富,愚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

〔6〕诗经[M].王秀梅,译.北京:中华书局,2022.

〔7〕刘安.淮南子[M].陈广忠,译.北京:中华书局,2023.

〔8〕宋玉,屈原.楚辞[M].吴广平,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9〕王逸.楚辞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0〕庄周.庄子[M].方勇,译.北京:中华书局,2022.

〔11〕墨子.墨子[M].李小龙,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贾思勰.齐民要术[M].石声汉,今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13〕杨雄.方言[M].郭璞,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14〕钱绎.方言笺疏[M].李发舜,黄建中,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蔡英杰.释“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76-78.

〔16〕忻丽丽.道经词语“离罗”考释[J].古汉语研究, 2011(4):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