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修炼篇
2024-08-13简满屯
阴阳致中和,功在对立旁。
知行当合一,寿康当绵长。
阴阳是一种思维的范畴,传统哲学中以此为工具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改造世界。这些活动的根本主体是人。人在这一个过程中,怎样用好阴阳范畴?从何处用功可收事功?怎么用功方可收效?以及怎样用阴阳范畴打造好幸福人生?这些都需要我们明了道理,用于日常,注重自身,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不断修炼。
阴阳致中和
负阴抱阳的形式有多种,归纳起来大概有两大类型,一个是“有”基础上的负阴抱阳,阴已经存在,在已有阴上下功夫,以此为基础实现阳,就是“有”基础上的负阴抱阳。另一个是“无”基础上的负阴抱阳,阴还没有存在,只是处于战略考虑提前安排阴,从而更好的实现阳,这个类型是在“无”的基础实现负阴抱阳。以上两种,都涉及一个问题,阴阳都有了,要靠一方主动安排,那么阴的量怎么把握,阴阳动态的关系如何调节?
很多时候,过犹不及和杯水车薪都是一样的结果。其中的关键是中和,让阴和阳形成既呼应又制衡的平衡,这种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中和。致中和最初来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情感的表达。一部分人会理解为,感情没有表达出来是中,表达在外面了又符合规矩礼仪的状态是和。假如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不符合社会规矩礼仪,甚至仅利于个人而不利于大众,即使表达出来了同样不会符合规矩。所以,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所以能称之为中,必然是符合了天地宇宙的本源道。和道相和的情感,外发出来自然就是和,也就是德。至于其他的不符合中的情感,要通过个人修养去调节才能转化为和。
把这个理解的应用范围扩大一下,普及到所有的阴阳状态。阴阳的体量和方向,以及搭配,只有符合道才是中。等到运用的时候,阴阳相互吸引不孤立,又相互制衡不至于一方失衡,能在整体平衡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就是和。我们在阴阳层面思考并安排事项,要把握基本规律,是要让阴阳平衡,就是致中和。
以汽车为例。要造出一辆好的汽车。动力系统和制衡系统必不可少。可以把动力系统看作阳,没有强劲的动力,车子怎么能跑得快?制衡系统类似阴,包括方向盘和刹车等,主要把握方向和制动,让车子向着需要的方向前进,在需要减速的时候减速,需要停止的时候停止。如果制动系统动力不足,相当于阳不足,这种情况下,阴再好,汽车也跑不起来。制衡系统不好,动力再好,汽车不好掌握容易出事,相当于阴不敛阳。可见,动力系统和制衡系统双方,要基本匹配,还要相互配合,就是阴阳相称。只有从一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动力和制衡之间的关系,把两者的强弱配比设计和谐,才符合了中。在实际开车中,实现了动力和制衡的良好配合,就是和。设计者努力地让动力和制衡实现良好配合的过程,就是致中和。突然想到,河南人问好不好常说中不中,不知这个是不是和致中和的中关联度密切,因为河南底蕴深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探索。
有基础上的致中和。我们每做一件事,不管成功,或者不成功的,都应该反思。这就是负阴,只有反思再三,找到了经验,找到了考虑不周的地方,才能在以后类似的事情中事无遗算不断前进。平时,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自己期望的结果,尤其是在惊喜或者惊恐的状态下,很少能关注和自己意愿相反的。这就是只看到阳很少考虑到阴。只看到阳,很少看到阴,就不是负阴抱阳。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喜气洋洋,很少反思如果不成怎么办?这样就失去了一个负阴的机会,结果又怎能抱阳?其实,即使这次成功了,后面总有不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养成反思的习惯。
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用人。很多领导总是抱怨,可用之人很少,不是这方面不行就是那方面不行。要知道,阴阳相随,优点多的人,缺点也多,关键在于你怎么用。大山不会专门为工匠生长出定制的巨木,老天也不会为你培养出你想要的人才。用人的关键在用其所长,并能采取措施防止其所短带给事业损失,能让人在事中成长得更好。如果缺点对事业发展不是致命的,就需要给一点空间包容。当然,如果能在工作中,让人才慢慢自己改正,会更好,这就是成就人eawGwU8wqHcCApeDOa9nrw==了。
无基础上的致中和,就是有备无患的存在。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一套方案,也就是走向成功的方案,但很少有人会准备失败的方案。如果把成功看为阳,失败的就是阴,有了失败的方案,努力向成功的方向努力就是阳,这样可以称为负阴抱阳。预备的失败方案,有时能用得上,尤其在环境突变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不致慌乱。更多的时候,思维能考虑到失败,对于成功的可能会思考得更加周密,成功的可能性反而会更大,这也就是有备无患,上升到阴阳侧面就是负阴抱阳。
如果放眼人生,无论伟大人物或者平凡百姓,一生的经历也是阴阳相随。但凡那些做出杰出成就的人物。哪个没有经历过被抱怨、不理解,甚至杀身之祸,乃至功成之后卸磨杀驴终身被废。至于平头百姓的一生,能有温饱的顺利日子就是阳,家中琐事、生活变故等阴,也不断出现在生活中。人的一生,总是不顺居多,谋划事情,多想阴,对于阴有了应对之策属于未雨绸缪。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到自己想要的阳。
功在对立旁
阴和阳共同构成太极。从阳的角度看,阴是对立面。从阴的角度看,阳是对立面。这里所说的对立面,不是矛盾意义上具有斗争性的对立面,而是基于太极的角度,从一方判断另一方的位置所得出的结论,是贴上对立标签便于思维的行为,属于考虑问题的方法。
无论阴还是阳,要想成就太极,必须做好对立面的工作,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成功。致中和,是从阴阳两方共同努力的角度出发才能实现的目标。功在对立旁,就是要阴阳统一起来。
做任何事情,首先需要努力的是自己,这是前提。其次要做好对立面的工作。自己的方面,容易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容易下功夫纠正,但是对立面的问题,往往容易忽视。
功在对立旁,有时是一种具体的办事思路。鲧治水不成功,是因为功夫没有下对方向。水从远方来,要到最低的地方去,这是基本规律。如果不能找到去的地方,水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形成滔天洪水。鲧治水采用堵的方法,作了阳的一面工作,对水的退路安排得少,属于阴方面工作不足,阴阳不匹配,自然不能成功。大禹吸取了鲧的教训,在疏上下功夫,让水的退路有渠道有保障,做好了阴的功夫,阴阳相称,自然就治好了洪水。这就是功在对立旁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的启发是,不要局限于具体事情谋划,要从事情的来龙去脉体系出发,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直接下功夫可以解决的,就下功夫。直接不行的,就从其他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功在对立旁。
功在对立旁,有时是一种态度和立场。一位在基层挂职的同志讲自己的工作体会。他从学校毕业参加公考进了国家机关,然后到一个村里面当第一书记。才去的时候,雄心勃勃,看了一圈整个村庄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思路,打算把这个村庄打造为以采摘为龙头的田园游小康村,再加上种植蘑菇、有机蔬菜和杂粮,吸引城市居民来消费。才去的第一书记好不容易制定好了工作方案,兴致勃勃给村干部动员,大家反应很平静。这个同志感到困惑,他又去村民中间说这个方案,同样反应平平。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认真谋划村庄发展,思路可行,前途可期,为什么看不到一点积极反应?他和村委一个一个谈心,到村民家中串门,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问题既在他的方案上,也在村民上。他的方案是前面挂职的几个干部都提过的,对于村民没有新鲜感,而且,最主要的是销售存在问题,卖不出去。村民的问题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老人主要是看孩子并照料土地,对于扩大经营不感兴趣,同时也有资金和劳动力的困难。后来,这个第一书记修改了方案,主要种植当地有名的一种有机水稻,通过电商和农家乐方式打开销路,并逐渐获得成功。这个例子中,书记如果不到对面去,不会了解到自己方案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让村民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只有和农民坐在一起,在一个频道说话,才真正理解了对方,也让对方理解自己,这就是功在对立旁的另一种体现。不要坐在对面空想,而是要到对面去,才能有主意,这是书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功在对立旁,有时是一种方法。抓两头带中间,是做群众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暗合了功在对立旁的思路。无论做什么工作,面对群众,都会出现先进的接受快,落后的接受慢难以落实的现象,这两部分占的总数不高,最多的是居于中间观望犹豫不定的中间分子。如何把这些人带动起来,推动工作落实下去?需要抓好两头,让先进的接受并实现工作意图,让落后部分以参观听报告或者树立典型的方式了解学习先进的经验,感受到工作思路的好处,再加上倡导学习先进的风气,就会逐渐带动中间部分,达到工作意图。先进和落后是对立面,把功夫下在对立的一方,形成了太极体,最终会有良好的结果。
领导和群众之间,从哲学方面看,也是两个对立面。领导要动员群众,实现自己的意图,也要多考虑群众的需要,以此为切入点,调动群众积极性,从而贯彻自身意图。功夫下在群众身上,也是功在对立旁。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赢得了人心,就能赢得支持。赢得人心需要从人的需要出发,才能调动积极性,而不是空讲口号。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改变了原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采用了减租减息的政策。原来是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后,农民分到了土地改变了原来的生存状态,对共产党的拥护空前高涨。他们报名积极参军,源源不断的解放军和这一政策有很大关系。地主和富农也在民族大义面前,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政策。解放战争时期,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了“五四指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了地,不侵犯中农的利益,对地主汉奸,除了罪大恶极的进行审判,一般宽大政策,保护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对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最大限度团结稳定了农民,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解放战争注入了雄厚的力量。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四指示”,用土地得民心,然后得天下。可见,领导群众的方法,就是要把功夫下在群众一旁,从需求入手,赢得人心。
知行当合一
很多人都懂得阴阳的道理所在,但是能真正用在自己生活中的有多少,能一直坚持下去的又有几人?知行合一,是关键所在。王阳明提出这个概念,纵观他的一生,处处坎坷,然而他武能杀贼没有败仗,文能抒臆传承至今。今人常说知行合一,未必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因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整体,只说一个方面是理解片面;而且,解决今天的问题,不能拘泥于几百年前的理论,理论为现实服务,要从今天的问题情况出发,重新解释理论。
知时代之问,行自己职责。我们说知行合一,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历史洪流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工作的具体职能,又怎么能行的明白行出好的结果。王阳明之所以能这样,因为他自己经历了一条坎坷的道路,加上异常的禀赋,才明白了知行合一的哲理。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因为刘瑾陷害被贬,途中死里逃生后居住在贵州龙场。在人生困顿的时刻,王阳明的仆人生病,他坐在山洞里,吃不饱,穿不暖,这个时刻要生存,就必须自己动手。王阳明开始种地,搭建房屋,慢慢地改善环境。他也从中悟出了最基本的道理要从自身的实践开始,然后发扬光大才行。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起点。有了这样的收获,王阳明用良知调动自身的能量,做出了一件件精彩的事情。他把乱哄哄的土司调动起来,改善了龙场的环境;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评定了宁王叛乱;还剿灭了多年的土匪等。直至最后讲授心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学派。这些的背后,都是因为王阳明明白当时环境,知道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知道自己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所以定位要做圣人的境界,能从良知调动起正能量,从身边开始一件一件落实,遇到问题不拘泥于常规套路,灵活运用出其不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常说的要有大局观,就是如此。知道了所处时代的主要问题,就知道肩负职责的意义所在,这样干工作做学问,就能立乎其大,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这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处在两个大局之中,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的大变化大变革,赋予我们从事职业工作的很多意义。如果只是拘泥于一个行业的技术,一门学问的论述,就不能看到我们职业的意义。王阳明从时代大局中明确了责任目标,从而奠定了功业学问的基础,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有意义,每个人更有机会成就自己。
知理论经典,行具体结合。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朱子理学已经大放光芒。朱子理学是对于儒学的系统梳理,主张读书从小学入手,正本清源,严格对照前人的表述理解基本含义,在实践中主张人们从道德层面严格要求自己,以道德完善作为最高目标,在自我完善中干好工作做好学问。这样的主张没有问题,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但是,学问的完善不等于应用的完善,当一些人把做好学问当大官作为目标,学问就成了一种向上攀登的阶梯,尤其是这部分把学问当梯子的官僚,进入了传统社会的官僚体系后,说一套做一套,让学问为自己遮丑,从而导致一部分人反思当时意识形态的基石—朱子学问。严格说,朱子本无错,错在歪曲应用其学问的人。但是,当反思的矛头对准了朱子学问,有批评,有维护,有发明,有捍卫,学术的争鸣夹杂着政治的纷争,并不能出现什么好的结果,而且,作为意识形态基础的朱子之学被攻击,动摇的是统治的思想根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启了撕裂。王阳明没有直接批评朱子,那样不仅批评不倒,还会招来一圈被批评。朱子主张万事万物有序运转的背后是理,理主宰一切,要通过研究身边的具体物品或者一件事总结出理,然后以此叠加,最终会豁然贯通,从而实现一通百通。王阳明化对如我囊,承认朱子道德学问要求都是对的,但是有一个前提,理在我心中,而不是万事万物中。他认为,要从本心出发求理,万事万物是外在的,自己不能完全掌握,不能掌握的事情不可能从中收益,与其在掌控范围之外的求理,不如从自己内心开始。这样的主张没有反对朱子学术的道德条文要求,在不直接推翻已有认知的同时,开辟出人人可以从本心走上圣人的途径,必然得到更多人拥护。从本心出发,不是我怎么想怎么样,那样会变成没有原则的混乱,而是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出发,时刻回归本心。换句话说,就是从自己具体情况具体工作出发,不忘初心,和今天我们讲的不要拘泥于本本,运用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干工作一样。
知道德要求,行以良知平衡。从宁王叛乱到皇帝出征,直到好不容易把皇帝送走,王阳明对太监有看法,但是运用太监开展工作。他先是打通张永的关节,让其在皇帝面前说好话,然后把宁王直接送到了皇帝身边,拆掉了身边的定时炸弹。步履维艰,处处筹划,让皇帝出席了一个盛大的仪式,在众人面前,生擒了宁王,皇帝颜面贴金,不再追究王阳明矫诏灭叛逆一事,其他怀有加害之心的人自然无处置嘴。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的规矩和要求乃至道德,都是从纷纷乱世中总结出来形成的一套一套的要求,但是问题是复杂的,情况是千差万变的,无法把成体系的方法运用到不断变化的现实,所以,道德规律人情世故一定要掌握,却不能拘泥。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不能拘泥,但是为什么总是在拘泥?是因为做事中,还是受到现有规矩的限制,比如,王阳明时代,宦官的名声不好,文人士大夫不屑于和宦官为伍,更不要说对宦官和颜悦色曲意逢迎以求得其助力。王阳明之所以可以,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大义所在,所以敢假传王命号召勤王,可以逢迎太监给自己避祸,而不是被固执的规矩或者多数人看法拘泥。这种做法,在外面看起来是豁达权变,内在的是良知支撑,外在的方法是阳,内在的良知动力是阴,有了良知才实现阴阳平衡,所以可以心无挂碍采用此法。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让人拘泥,就是在具体的事情中受到了委屈,从而情绪或者低落,或者急于申冤表白,就难以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举动。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本是盖世奇功,但是朝廷不仅没有表扬鼓励,还派出了张忠、许泰两名太监带兵前来,叛乱已经被自己平定了,那么他们来干什么?他们会否定前面的行为,并随时可能对王阳明动手。王阳明心情松弛,没有沉浸在委屈中,而是想出高招,让当下的状态扭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面对从京城来的军队,王阳明安抚本地军民稳住局面,对军队客客气气甚至让老百姓腾出屋子给他们居住,请医生给生病的军士治病,时间长了,取得了大多数士兵的心。他们思念故土,两位太监也看捞不到好处,最终主动撤退了。
以上所述,实质是思考问题时要避免外界的干扰,比如情绪上的委屈或趋利,情感上的亲近等,这就是朱子所说的取掉私欲,只不过王阳明说成了良知。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最终的结论相同,实质是思考判断时不要被事情本身以外的东西干扰,要让心情松弛下来,完全沉浸到事情本身,考虑清楚上下左右历史未来等因素,才能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
有很多成功的人士,并不见得读过多少书,但是办成了自己想办的每一件事。原因何在?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文化的支撑,需要完成愿望,只能把心用在事情上,就会去下功夫琢磨,才把事情琢磨透了,如此下来成功不在话下。此亦为知行合一。阴阳之理,王阳明之学,简单地说,就是不拘泥,需要书就看书,需要琢磨事,就琢磨事,先把道理搞清,再把明白的道理用起来,一点一点去改变,持之以恒,必会成功。
寿康当绵长
讲了那么多的阴阳,应该回到原点了。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自己的身体,身体健康寿命长,精神愉悦平和,才是干事业享受生活的基础,所以,要注意身体的阴阳之道。
一个人健康地生活下来,至少离不开三种因素,清洁的空气,营养充足的饮食,和干净的水。其实,这三个因素的背后会涉及一个问题,呼吸。为什么这样说呢?空气要靠呼吸才能获得,良好的饮食需要呼吸而来的氧气参与新陈代谢才能形成能量,水在其中起到了溶解作用。所以健康身体的基础离不开呼吸。一呼一吸其实也是阴阳。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有修炼呼吸的方法。在此不详细介绍,仅从统一的层面说基本原理。打坐一类的呼吸之法,暂不讨论,只说平常生活中的呼吸。如果你留心听,在图书馆或者会场,总会有人传来粗重的呼吸声,呼吸的节奏,有的短促,有的平和。粗重的身体有恙,短促的思维情绪左右了本心,平和的身体状况良好。通过呼吸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尽量让每一次呼吸都深长均匀。庄子曾讲过,呼吸时要带动到脚跟,背后的意思是呼吸要带动全身皮肤,让各处参与呼吸,时间长了,呼吸就会越来越深,身体机能变好,皮肤也好。要想在把握事情中平衡阴阳,就得先把自身生存的阴阳调和好,从呼吸开始,有意识放慢节奏,一呼一吸,都放松,有意识的契合周围环境。如果能和宇宙天体星球运行合拍的话,就是几近于道。
锻炼。要想身体健康,必要的锻炼是必须的。只是忙于工作学习缺乏锻炼,是孤阴不生,反过来,只有锻炼,没有工作学习,是独阳不长。处于阴阳平衡的需要,人需要锻炼来平衡自己。锻炼的方式也需要平衡。激烈的和相对安静的方式,是人都需要掌握的方式。有的人经常跑步或者打球,甚至能跑马拉松,但是突然身体就出了问题,也有的人整天安静走路,或者练太极瑜伽等,但身体并不是如他自己期望的好。这两类锻炼都是只用了一种方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节奏强的运动,长于提高心率,锻炼肌肉,不能在锻炼中清理垃圾修复身体,但是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的水平相对较高。多巴胺使人舒缓压力并感动到愉悦,内啡肽使人感觉轻松舒适。节奏舒缓的运动,长于修复身体机能,但是强度不足,不能有效扩展身体机能。运动的理想模式是什么?阴阳共济方可收其效。所以,在选择运动方式时,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方式,有两种动静搭配的运动最好,也可以把一种运动变成两种方式来锻炼。
以太极拳为例。很多人一想到太极拳,就是老人在公园里慢悠悠的,年轻人看不上。真正的太极有两种。一类是练习内丹之后,由内而外的动形成的太极拳,如武当山的太极拳,道理类似王阳明的心学,由内而外。另一类现在平常练的太极拳,陈式一路二路,杨氏,吴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李氏等,都是通过练架子,配合呼吸,逐渐锻炼内功,是由外而内,类似朱子的道问学。我们练习的基本都是第二种,但是大多数人有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太极拳只能慢慢悠悠。这样的想法错了。太极拳本身是武术,不是健身体操。一般要通过慢慢练习,感知自身的问题,然后在相对缓和的方式中纠正,但这不是太极拳的唯一练法。练习太极拳,明面上缓慢练习,是把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与万物同体,在放空中实现放松,在放松中打好基础。快速的练法,从发力的招式快起来,带动蓄劲的招式也快起来。理想的状态是快慢各练数遍,还能保持呼吸均匀,这样的身体适应性就很强。至于太极的发劲,既要练出上下的竖劲,还要练习左右的横劲,竖和横的配合,再加上引进落空,基本上可以向内划掉对方的力气,向外借助大地的反弹打出整劲。横劲和竖劲的运用,如同阴阳。比如,横来竖挡,对方一摆拳来,我用上架或下压,可以轻松破掉其势,然后顺着对方力气方向不断改变,削弱其势至可以控制时,我再发力轻松可把对方抛出。如果对方再来,依然是横来竖挡或者竖来横栏,拦住后顺对方力气划出圆形弧线直到可以控制,然后择机抛出。如此反复,对方就无力可使。还有一点,听对方呼吸。如果不能娴熟掌握横来竖挡竖来横栏实现引进落空,就在和对方比划维持平衡的同时,听对方的呼吸,每当他呼吸之间,就进攻,打乱其呼吸节奏,让他吸气吸不足,呼气呼不完,这样很快不出三五分钟,对方就会憋气面黑气喘吁吁败下来。这个方法,是在打乱对方的节奏,让其阳不阳阴不阴。以上,受篇幅所限,仅简略叙述锻炼中的阴阳平衡。
福寿绵康不仅需要身体,还需要良好的心境。生活中,有人遇事就炸,阳余阴不足,难免处处碰壁搞得自己也难受。有人遇事处处退让,阴余阳不足,搞得自己心情压抑灰头土脸同样不舒服。心境的好坏不是想好就好想坏就坏,而是通过阴阳平衡来实现。既需要刚的一面,也需要柔的一面,刚柔相济就是阴阳相济的原理。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人在事上磨,性格需要适应环境,进化为阴阳相济的结构方为佳境。
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李光弼的性格和结局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郭子仪大器晚成, 57岁时任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他任朔方节度使,并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
玄宗时期,郭子仪和李光弼同叛军鏖战在北线,打败了史思明。然而,玄宗不听取二人对于全国战场的建议,导致潼关、长安失守。
肃宗时期,郭子仪和李光弼在灵武会师。李光弼将强将精兵留在灵武保卫皇帝,自己带领五千弱兵开到太原前线。他灵活运用战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硬生生守住了太原,保护了肃宗的大本营。而郭子仪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本来可以乘胜收复失地,然而皇帝猜忌武将,让不懂军事的太监统辖军队,最终惨败,把失败的责任被推到了郭子仪身上,之后多年不用。李光弼主动放弃洛阳,策划河阳之战,用劣势兵力,主动出击,灵活机动,获得大胜,保住了长安。但是之后发生了邙山之战,尽管李光弼军事才能过人,但是皇帝派的是鱼朝恩监军,再加上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对于李光弼的嫉妒,导致李光弼的依险设阵的建议不能实现,最终大败。李光弼离开主战场,成了地方军事长官。
代宗时期,仆固怀恩成了主要的军事指挥官,之后安史之乱平定。此时,皇帝信任的程元振、鱼朝恩等太监和李光弼不和,不时打压李光弼的政治空间。而李光弼因为害怕不敢上朝。之后,吐蕃军占领长安,代宗诏令李光弼勤王,他害怕遭鱼朝恩陷害不敢前行,给皇帝留下了手握重兵不听号令的印象。后来,皇帝让李光弼到洛阳任职,其实在考验他是否有异心。但是,李光弼心病依旧,用运粮食为借口,不听命令。这就造成了他政治上的更加被动,诸将也不再对他恭敬如旧。最后,李光弼死在徐州。史家称他“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李光弼去世后,郭子仪多次承担了历史重任。763年,吐蕃军攻占长安,代宗出逃,郭子仪临危受命,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集合游兵散勇,让吐蕃撤出长安。764年,仆固怀恩率朔方军叛唐,勾结回纥、吐蕃军进攻东都。郭子仪再度受命,他认为仆固怀恩不能凝聚士兵之心,大家跟随他叛乱只不过思念家乡而已。在郭子仪的工作下,士兵纷纷反水投靠郭子仪,仆固怀恩逃走。765年,仆固怀恩纠集回纥、吐蕃、党项三十万人马卷土重来。十多万叛军围住了郭子仪率领的一万唐军。此时,仆固怀恩暴病而死,敌军阵营产生分化。郭子仪面见回纥首领药葛罗,说明利害关系。最终,回纥军反戈一击,大破吐蕃军,唐朝再次安全。德宗时期,83岁的郭子仪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两年后去世。
两人的不同境遇,既有客观原因,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郭子仪做事不会做绝,总是阴阳兼顾,对人也是谦虚忍让。鱼朝恩让人挖了郭子仪父亲之墓,郭子仪却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用这种自嘲自责的语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对方留下空间以让其自省。鱼朝恩成打算暗害他,他仅带数人前往,还把知道的消息告诉鱼朝恩,使鱼朝恩都深受感动,不再加害于他。李光弼性格刚强,严肃深沉,治军严格,部下害怕。他在发布命令时,皆不敢仰视。如果有人犯在他手中,必定没有好果子吃。比如,仆固怀恩曾经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手下。仆固怀恩犯了错误,李光弼不留情面,导致两人势同水火,而郭子仪对于犯错误的仆固怀恩宽容对待,还能委以重任,所以仆固怀恩始终对于郭子仪没有仇恨,反而用心用力。
在为人处世方面,郭子仪高出李光弼许多。郭子仪做事阳处用力,阴处留有余地,构成了动起来的太极心有空间,想得很开,行得稳。李光弼把事做绝,不留余地,心中无空,构不成阴阳互动,心情压抑,处处提防,行的窄。最终,郭子仪“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李光弼充满危险,心理压力巨大,郁闷而忘比郭子仪少活了30年。当然,郭子仪做事并不一定读了阴阳道理才如此,是他的行动符合了阴阳的道理。
再回到心境,生活中很多人出问题想不开,都是因为外界的变化和自己设想的不一样所以难以变通。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榫卯结构,可以跨越几百年不坏,即使遇到地震,也能适应。其中的关键是,在木头的结合处,阴阳两部分相互交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件咬合处留有一定空间,保证松紧适度,这样的结构,特点是阴阳俱在留有余地,所以可以承受各种外力。如果我们的心也是阴阳俱在,凡事留有余地,岂不可以构建榫卯结构,适应性更好一些?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足,始于足下。明白了阴阳的原理,需要我们在实践运用中致中和,视野开阔,不偏不倚,布置安排得当,方可收其功。我方的事情,自己心里清楚,难在彼方,所以应多在对立面上下功夫,方谓功在对立旁。知大局明职责的意义,知前人理论经典,知规律要求,用本心的良知加持,不把知行合一仅仅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这才是中国哲学意义的知行当合一。阴阳之道,蕴含万法,遍及万物,当从呼吸开始,学会锻炼,调节心境,收获福寿,才能为大家为社会有所贡献,这就是寿康当绵长。
(作者系中央机关公务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