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立体呈现
2024-08-13刘伟强
2023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丁宏武教授的《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该书是丁宏武教授从事河陇文学与文化研究十余年的重要成果之一,内容翔实,读后受益良多。
视野宏阔,多维阐释
《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以下简称《系年》)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搜集整理文学史料,经过详细考订,编撰而成的河陇地域文学断代编年史。该书所指称的河陇地域范围,以东汉凉州刺史部所辖十郡(北地、安定、汉阳、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两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为限,大体相当于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及青海省河湟谷地、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需要指出的是,河陇是河西、陇右的简称,在中国古代主要指陇山以西、西域以东的广大地区。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河陇一词出现于汉武帝开拓河西之后。史载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西汉初置凉州刺史部,其地东起陇坻(又称“陇阪”),西至西域东界。自此开始,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长期的交流和融合,河西、陇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区域共同体,河陇地理概念也随之生成并不断深化。因此,以河陇为地域范围,不仅深契历史语境,也更能反映这一文化区内文学的整体特点。《系年》依时代先后划分为两汉河陇文学系年(公元前206—公元195年)、魏晋河陇文学系年(公元196—公元419年)、南北朝河陇文学系年(公元420—公元589年)。诚如作者所说,“形成了一部以年为纲、以人为目,前后近800年的河陇地域文学编年史”(《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前言》)。20世纪80年代,受重写文学史观念的影响,各类通代或断代的文学史著作纷纷面世,但这些论著对汉魏六朝河陇作家作品的介绍相当单薄,传达出河陇地区近乎文学贫壤的宏观印象。新世纪以来,尽管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文学史也在不断重写,然而这种认识仍未得到明显改观。丁宏武教授《系年》的出版,很好地回应了这些问题。丁宏武教授站在“史”的角度来深入考察汉魏六朝河陇文学,不仅在宏阔的历史脉络上展现了河陇文学的兴衰,而且对盛衰的原因也有所揭示。该书将这一时期河陇文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两汉河陇文学发展较快,并且在东汉后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魏晋时期沿着东汉以来的态势继续发展;十六国时期,河陇文学趋于鼎盛;北朝河陇文士流离他所,本土文学顿衰。究其盛衰之由,与河陇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汉末学术新变、五凉政权“文教兼设”以及各时期文士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由此观之,丁宏武教授特别重视河陇僻居边隅的地理位置,与由汉至隋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历史变局对河陇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河陇文学的地域特色是《系年》着力抉发的内容。作者注意到汉魏六朝河陇著姓大族,大多逐渐从武力强宗转变为文化士族,“文为儒宗,武为将表”成为河陇文士的共同追求,形成了文武兼备的“两栖”特性。再加上苦寒荒凉的自然环境,河陇文学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刚直劲健,慷慨任气,激荡着华戎交汇的雄宏气势和力量。”(《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前言》)作者立足地域文化视角,比较深入地阐释了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
如何评价河陇文学与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早在上世纪,陈寅恪先生将五凉文化视为隋唐统一混合文化的重要一源,曹道衡先生也认为十六国至北魏初年北方的文化中心在凉州而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充分肯定了河陇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及产生的巨大影响。丁宏武教授详细搜集历代史籍及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诗品》等关于汉魏六朝河陇作家作品的评价,借鉴文学接受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他者”视角,对李陵、隗嚣、秦嘉、徐淑、赵壹、张昶、傅玄、傅咸、张骏、胡义周、刘昞等人作品的历史成就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可以看出其人其作或称名当时,或享誉身后,为世人所推崇。而北魏采用赵匪攵《玄始历》、索敞及常爽重振儒学、李冲与源怀等人修订律令、辛彦之与牛弘等人创制典章,以及释僧慧、释超辩弘法南朝等,为南北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系年》对唐前河陇文化学术历史地位及影响的评价无不于史有证,凿凿可据。
综合来看,《系年》不仅仅是一部依时序次文学史料的资料汇编著作,实际上更接近于一部汉魏六朝河陇地区文化学术发展史。作者在撰著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史代论的方式,让材料本身来说话,处处彰显实证本色,引而不发,客观呈现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前后近八百年河陇文学的发展全貌及其历史成就。
内容丰赡,涵域面广
《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充分利用编年体体式的优势,囊括各类文学史料,全方位、多面向地展示了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的发展全景。刘知几《史通·二体》曾言,编年体长于“备载其事,行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但也有“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之弊。汉魏六朝河陇文学史料主要保留在各类史籍之中,零散琐碎是其突出特点。编年体的长处正可化解这些问题,使各类史料同条共贯。《系年》详细列述了河陇作家的生平、行迹、交游、著作,及对河陇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学术思潮、文学活动,但在材料的甄选上,并非一味求全求细,而是做到了要言不烦,重要的史料则备引不遗,并加按语,次要的史料则在条目下略加引述,绝无繁芜冗杂之感。 《系年》涉及的作家包括河陇本土作家和寓陇作家。在本土作家的认定方面,综合考量家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等不同层面的信息来确定籍贯归属,突破了以考察地理沿革和家族迁徙等表层问题为主的传统做法,颇具范式意义。《系年》涉及的重要作家有李陵、赵充国、隗嚣、梁竦、梁商、皇甫规、张奂、段颎、王符、秦嘉、徐淑、赵壹、傅玄、皇甫谧、索靖、张骏、胡义周、胡方回、胡叟、苻坚、王嘉、赵整、姚泓、李暠、刘昞、宗敞、段承根、源贺、源怀、李冲、阴铿、辛德源、牛弘等60余人。因仕宦或避难等原因流寓河陇的外籍作家如班彪、方望、郑兴、申屠刚、杜林、马援、窦融、马融、鸠摩罗什、僧肇、程俊、常爽等,其旅陇期间的行迹及相关作品也在系录范围之内。不难看出,河陇学术的繁荣,是秦汉以来历代河陇文士长期创造的结果,可以证明永嘉移民使中原学术转存河陇之说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系年》秉持新世纪的中华文学史观,力求追溯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的原生形态。就各文类而言,举凡见于《文心雕龙》《文选》等文学批评著作中的诗、赋、奏、疏、论、表、诏、策、议、诔、檄、碑、铭等,靡不备收。另外,《系年》对俗歌民谣如《匈奴歌》《陇头歌》《为慕容冲歌》《为凤凰谣》等也有收录。在作家作品的收录方面,除收录有文学作品或文学批评著作传世者外,还将无作品传世但据史籍记载有创作才能且生平可考者也纳入收录范围。如刘昞《酒泉铭》,《周书》卷四一《王褒庾信传论》称“刘彦明之铭酒泉,可谓清典”,后虽散佚,将之收录恰可反映当时文学创作实况和引起的巨大反响。就材料的来源来看,《系年》依据的史籍主要有正史《文苑传》《文学传》《儒林传》《隐逸传》和相关人物传记、《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史志目录、《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批评论著、《文选》《玉台新咏》《古文苑》《乐府诗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诗文总集、《高僧传》《续高僧传》和《云笈七签》等释道传记材料。此外,出土简牍碑志如敦煌汉简“风雨诗”、楼兰前凉尺牍“李柏文书”、敦煌西凉写经《律藏初分》卷三与《题记》以及《河峪颂》《曹全碑》《赵宽碑》《西狭颂》《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等也有收录。以上所述,足见该书涵括作品之全与史料之新。
《系年》在收录汉族作家作品之外,特别注意对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收集。河陇地区自古胡汉交错,十六国时期氐族苻氏、羌族姚氏、卢水胡沮渠氏、鲜卑秃发氏(河西源氏)、鲜卑乞伏氏分别建立了前秦、后秦、北凉、南凉、西秦等政权,且顺应历史潮流,重视文化建设,促进民族融合,为河陇文学与文化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诸如苻坚、苻融、苻朗、姚兴、姚泓、沮渠牧犍、梁谠、梁熙等一批少数民族文士。《系年》对这些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收录,客观呈现了河陇文学的繁荣是由胡汉各族共同创造的特点,更好地体现了河陇文学多元一体的历史风貌。
考证精审,新见迭出
文学编年史的撰写要求尽量准确地考订各条目的具体年代,然后才能按时序编次。《系年》充分参考了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易小平《西汉文学编年史》等著述对相关条目的考订,需要商榷之处则加按语说明。如延笃《答张奂书》,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该书详考文义,认为此文当作于张奂第一次遭遇禁锢期间的延熹五年(162)。又如陆侃如将敦煌名士侯瑾征有道的时间定于汉桓帝永康元年(167),该书依据《后汉书》《玉海》等记载改系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再如《资治通鉴》将源子恭上书请事的时间系于北魏神龟二年(519)五月之后、八月之前,该书据文中用语确定源子恭此次上书在元澄去世之后,故改系于正光元年(520)。源子雍及其子源延伯战殁的时间,该书依据出土的《源延伯墓志》,纠正了《魏书》及《资治通鉴》记载的疏误。像这样具体翔实的考订,全书比比皆是。流传至今的汉代李陵作品的真伪,历来聚讼纷纭,该书认为《别歌》《答苏武书》及李善注引《集·表》等,当属真实之作,而苏李诗等应是后人伪托。《统万城铭》的作者,《魏书》题作胡方回,《晋书》题作胡义周,严可均《全晋文》题作胡义周,其他学者或从《魏书》或从《晋书》而莫能定,该书综合诸史所记,认为当出于同为大夏文臣的胡氏父子二人之手,这或许正是史书出现不同记载的根本原因。《皇初颂》的作者,《艺文类聚》引作“傅遐”,严可均辑校《全三国文》确定为“傅嘏”,该书全面考察汉魏易代之时北地傅氏族人的政治立场与年龄、身份,认为《皇初颂》的作者当是傅巽。这些考证无不详密周慎,故而结论可信,厘清了史籍中的诸多疑窦。
平心而论,《系年》的编撰既是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充分利用,也体现了作者十余年来对汉魏六朝河陇文学专题研究的深厚积淀。细细体味《系年》对作家作品及相关问题的考论,总是在平实中见出真知。《系年》虽然不以新材料取胜,却往往能在寻常的材料中推阐出新的见解,这是对史料各细节理解透辟而熔裁会通的结果。观其考证,通常从小处着手,由大处求索,总是将各类问题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客观对待每个细小的材料,统合情理与史实,小心求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总之,丁宏武教授的《汉魏六朝河陇文学系年》是近年来河陇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现了新时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新面相,客观呈现了丝绸之路与民族融合双重影响下的汉魏六朝河陇文学全貌及演变轨迹,为深入探讨河陇文学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影响做出了有益探索,进一步拓展了河陇文学与文化的研究空间。该书的出版,必将启示后学,推动学术的发展。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