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资源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4-08-13吕梦男

科学导报 2024年51期

关键词:时政资源;《政治与法治》教学;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2],可见将时政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应有之义。《政治与法治》教材聚焦我国政治生活,党和国家会议的召开传达着新的方针政策,这些与时俱进的内容都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探索时政资源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分析时政热点,领悟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探讨时政资源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课前开展时政播报活动

鼓励学生主动搜集时政资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关注社会热点,主动搜集时政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时政信息,如图书馆查阅各类专业期刊和报纸、收听学校广播获取时事新闻,以及整理归纳新闻上的时政信息。主动收集时政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时事洞察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素材进行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时政信息收集小组,定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并定期向全班同学分享。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析政治现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开展多样化的时政播报形式。为提升课前时政播报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师生可共同探索多样化的播报形式。如采用情景模拟、访谈对话、微视频制作等形式,增强时政播报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情景模拟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时政事件,如模拟人大代表会议、政治协商等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参与的过程,增强对政治制度的理解。课前时政播报也可邀请专家、学者或亲历者进行播客访谈,分享独到的见解和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时政的兴趣。微视频制作则能利用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时政信息,拉近学生与时政热点的距离。通过多样化的时政播报形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政课学习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生及时反馈播报效果。时政播报活动结束后,师生应及时反馈播报效果,这至关重要。师生根据学生课堂时政播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综合反馈。在内容方面,教师考评学生对时政信息的理解深度、分析透彻度和观点的独创性,例如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了时政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能否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以及能否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在形式方面,师生可以考评学生的播报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仪表仪态等方面。师生共同参与时政播报反馈,可以强化学生的政治敏感度,识别他们在特定领域的发展潜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时政播报的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时政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用时政热点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精心筛选的实时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巧妙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构建高效、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法治国家》这一课题时,教师可引入河北邯郸13岁初中生遇害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量刑”。紧接着,播放央视网再评校园霸凌的视频为课堂增添深度,突显良法之治的重要性,通过该图片和视频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法治国家。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促进了他们对法治国家核心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整体学习效率。

以时政案例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与高中政治其他3个必修模块相比,《政治与法治》模块,具有政治性强、时代性强的特点,同时知识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如果高中政治教师只进行理论讲授,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学效果。为了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成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时政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政案例,构建问题情景,逐个击破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教师可以播放基层自治的“余村样本”视频,让学生以余村村民是如何实现自治作为讨论点,设计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村民、村主任、村支书等角色,让学生在体验和模拟中把握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生动实践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方式对于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有什么意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有效地将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化理解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依据时政热点拓展新课,延伸课堂。高中思政课理论性强,教材内容和素材存在一定滞后性[3],通过时政热点驱动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实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扩展。教师可以利用时政事件的后续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追踪式学习,探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理论,增强课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以《法治政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讨甘肃天水政府如何将当地麻辣烫从网红变成“长红”,探讨在流量加持和聚光灯背景下,政府在行政管理、法规执行以及公众信任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挑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建议,拓展建设法治政府的举措。高中政治教师运用政治热点来拓展新课,不仅使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也使政治课堂成为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实践能力的沃土。

三、课后借助时效资源进行巩固提高

以时政热点为背景编制习题。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后习题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结合实践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也为教师的教学优化与反思提供了宝贵素材。通过编制以时政为情境的习题,鼓励学生运用政治理论来解读和获取信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时政敏感度和认知深度。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选择或创设习题时,应考虑其与当下时政热点的契合度,利用时政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强调基于生活情境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时政习题不仅作为知识载体,更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工具。

召开时政主题班会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热点结合,开展时政主题班会,促使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洞察政治动态,在鲜活的社会情境中感知和认识政治现象,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在学习《法治社会》这一节内容后,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借助河北邯郸13岁初中生遇害的案例,召开以“解决校园霸凌要靠法律实招”为主题的班会,共同探讨作为未成年人如何应对校园霸凌,健康成长。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时政事件出发,分析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责任、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和应对措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政治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教材撰写时政小论文。时政小论文写作应围绕教材进行,例如,在完成《政治与法治》各章节的学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核心内容与时政热点的契合点,鼓励他们从个人兴趣出发,对社会时政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形成阶段性的时政小论文。通过这一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以强化,促使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明确立场和有效的分析方法去审视和解析现实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时政小论文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更是学生深化理解、拓宽视野和提升研究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与教材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推动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问题的转变。

综上所述,时政资源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宝贵资源,因其动态性和现实关联性,将其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深入理解和运用时政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全过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衔接,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

[3]李超民,谭拼.高中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应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5):59-62.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