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的力量
2024-08-12叶巧珍
初识小天,“阳光、开朗、健谈”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课堂上,他滔滔不绝;活动中,他崭露头角。他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舍我其谁”的勇气让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令同学们佩服不已……
诚然,他一度成为一个公认的“优秀学生”。
“这个小天,作业丢三落四,我说了他几句,他在课堂上居然闹起情绪了!”数学老师不满地诉说着。
小天?闹情绪?我的思维很难适应这种跳跃,果断找来小天了解情况。在交谈中,小天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过激,并表示下次一定注意。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选择相信与原谅……
“老师,老师……”一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小天跟值日班长起了冲突,还在教室里哭闹,发了好大的脾气……”
怎么回事?上次承认错误时,小天那张诚恳的面孔还让我记忆犹新。我心急火燎地赶到教室,此刻的小天正在那捶胸顿足。见我走了进来,小天旋即大声嚷嚷起来:“我没有扔纸,这纸不关我的事!”
“我调查过了,就是他的纸!”班长则站在一旁,一脸的委屈,“他的抽屉里乱七八糟的,位置上老是掉纸,我已经提醒了他很多次了!”
“凭什么认定是我的纸,凭什么减我的五角星(一种评分机制),凭什么减我们组的分?”小天像头暴怒的狮子,狠狠地推搡着桌子,在发泄着满腔的怒火。这样全然陌生的他,倒令我生出几分寒意。
我们班的规则是:每个人的座位就是自己的“管辖区”,谁的位置上有纸,就得减去一颗五角星,小组减去一分。这是当时大家共同的约定。
推究小天产生情绪的深层原因,应该是他过分“在意”荣誉。兴许是曾经的光环让这个孩子在挫折前显得异常脆弱,小天对荣誉的在意远远出乎我的预料!然而,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以这种“大闹”的方式表达出来,已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姑且不谈这张纸到底是谁的,按照约定,纸在小天的位置上,他是应该负责的。
“老师,以前我跟他就在一个班。”一个孩子悄悄地向我透露,“三年级时,他也曾这样发过脾气。那时候班主任还请他的家长来学校呢!”
(一)按下“暂停键”
“小天,跟我出来下。”我尽量心平气和地说。
然而,坐在凳子上的小天连挪动一下的意思都没有。
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我。我给自己设置了一道难题,局面就这样僵持着……我的大脑飞速运转,化被动为主动才是明智之举。
“看来,小天最需要的是冷静。”我及时按下了“暂停键”,“我相信放学后,小天会主动找我谈这件事的!我们先上课吧!”
(二)家校沟通
我悄悄联系了小天的家长。在电话中,小天妈妈深深地叹息。原来,在家中,小天情绪失控时,常常不可理喻;状态良好时,长辈们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家长甚至觉得他是双重性格。小天爸爸是个急性子,经常和小天起冲突。小天妈妈担忧地问我,她要不要带小天去大城市看看心理医生。
我一边劝慰小天妈妈坚定信心,一边希望她与小天爸爸好好沟通。小天爸爸要做到自控,才能给小天树立好的榜样,对待小天还是采取温和的方式更为适宜。
(三)心灵对话
放学了,小天果然“应约”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老师,对不起,我不该那样!”他低垂着头,显得有些落寞。
我深知,此时的小天内心一定是难受的。心理的失衡、行为的失常,于他本人也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如果你有什么委屈,完全可以解释。大叫大嚷,实在有失风度。”见小天恢复了正常,我正色说道,“再说,不是你的纸并不表示你没有责任。你的问题在于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老师,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得出来,小天很是懊恼。上次,他也是这副表情。只是,这次除了懊恼,还夹杂着些许无奈。我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肯定,他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一直是个很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标志,除了成绩,还要有成熟的心智。在遭遇挫折时,依然保持镇定。”我语重心长,“冲动时,记住‘暂停’二字!”
小天若有所悟……
(四)选择“相信”
第二天,小天带着他的检讨,在同学们诧异的目光中站到了讲台前。他搓动着两只手,显得局促不安。
“关于昨天的事,让我们来听听小天的看法。”我解释道。
错愕之余,大家鼓起了掌。
“昨天,我钻了牛角尖,而且太鲁莽了。我实在不该任意发脾气,我知道那样的我很难看,现在想来也很惭愧……老师说得对,优秀的学生应该有成熟的心智。我愿意努力,尽量克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左右我。我再次向老师、值日班长及同学们道歉……”小天很认真,也很动情地说着每个字。
“我们要不要相信小天呢?”我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李镇西老师说过,高明的教育者会将自己的愿望转化为集体的舆论,我相信这群善良的孩子会作出正确的、理智的选择。
“昨天,我的语气也不太好,可能没有顾及小天的心理。”班长站了出来,“既然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他。”
“是的,小天的态度很诚恳,还是给他一次机会吧!”班上的“小调皮”似乎很能理解小天的苦衷。
“是呀,给他一次机会吧!”同学们纷纷附和道。
“不良的情绪就像杂草一样,往往会迷惑我们的双眼,蒙蔽我们的心智。当不小心被它绊住时,我们不妨驻足停留,静下心来,厘清思绪。心怀友善,总能遇见美好!”我适时引导。
在热烈的掌声中,小天的眼里重新放出光……
此后,小天依然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他学会了按下“暂停键”。有时,你会看到他气呼呼地趴在桌子上,他说,那是他是在跟坏情绪作斗争,正在尽力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相信’是有魔力的。我怎么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我也相信自己一定能拔除心中的杂草……”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某一天,小天妈妈主动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小天最近变懂事了,情绪保持稳定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虽然偶尔还会任性,但他总能及时“悬崖勒马”。
改变正悄然进行着……
(一)“关爱”是前提
任何教育问题要想取得效果,“关爱”一定是前提。在爱的感化下,孩子的成长愈发健康、内心愈发澄澈。
关爱就是创造机会,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倾听其真实的心声。例如,最近有什么开心事,遇到了什么烦恼,有什么心愿,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想说的话,能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倾诉中,老师成了孩子亲密的伙伴、值得信赖的朋友,孩子的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教师要给孩子的心开一扇窗,让阳光透进来。
(二)“理解”是基础
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善于理解孩子的举动,并探寻背后的原因,渐渐走进这个内心世界。
理解就是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多想想孩子内心真正的诉求。多了一份理解,我们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平心静气。
例如,孩子的作业拖拉是他主观上不愿意完成,还是因为什么事耽误了?规则的遵守是不是都需要试错、惩罚?是否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提醒孩子?或者,我们可不可以改变一下固有思维,耐心倾听,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一点时间与空间?
(三)“信任”是良药
信任是支持与鼓励。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完善,不要忽视了“相信”的效果。孩子做错了事,相信他们的内心会有愧疚、改正的念头。当他们屡次做错,他们会忐忑,也会对自我产生消极的评价,甚至是否定。我们的“相信”会把他们从深深的无力感中拉回来;我们的“相信”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给孩子内心不断输入正能量;我们的“相信”会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让其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信任,是一剂良药,能催生人性中的善良因子;信任,是一股清泉,在心间汩汩流淌……
当我们心浮气躁时,记得按下“暂停键”,静一静,缓一缓。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我们都需要一种叫做信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