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2024-08-12武怡帆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逐渐由“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持续引发着教育内部深层的系统性变革。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和制作水准,能够胜任中文学、电影学、编剧基础等相关专业教学、科研且能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戏剧影视文学,也应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变革潮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杨智著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一书,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关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措施,并提出教学思维方式转型、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设置文学精品课程等建议,为大数据时代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借鉴。一是剖析信息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方向。本书一开始就结合时代特征、教育发展需求、教学中的问题等阐明信息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方向,为相关人员探究为何要创新戏剧影视文学教学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
具体而言,本书首先从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概念、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再到“互联网+教育”的深刻变革,直接阐明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从信息化发展与应用这一宏观视角指出了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学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以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使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文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在线文献、网络视频等,且能够让学生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进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本书结合实际情况阐释高校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三大转型,即由孤立学科观念向“大文学”观念转型、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型、由教学科研分离向教学科研互哺转型,从文学教学现状这一视角着手解答文学教学为什么要改革。例如,部分院校积极应用或者推广依托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等,着力激发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专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部分院校结合自身优势与教育改革趋势,探索建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介质综合运用的新形态教材,为文学教师备课、文学专业学生学习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资源;部分院校积极为文学教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技等创造条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教学的深度融合。此外,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强、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指出了寻找和激活文学课程教学的“兴趣点”的重要性与方法,从相较微观的层面指明了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例如,鼓励教师在文学课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习的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竞赛活动,如文学知识竞赛、文学创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二是分析信息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本书秉承探究精神,在剖析完信息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方向之后,借助混合课堂、翻转课堂等的开展现状,分析了信息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人员发现、整理戏剧影视文学教学创新中的问题提供了指导。
就混合课堂来讲,本书在梳理开展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以及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方法路径、主要内容、具体成果、基本结论、相关反思等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运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例如,教学内容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适配,即文学类专业为改革而改革,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占用了学生更多的时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缺少混合式教学应用的思维和能力,即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文学教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学习和培训,没有充足的经验和能力在文学课堂进行科学高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不具备混合式教学的技术支持,即部分院校不具备能够支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需的网络平台技术,以及文学教师自身也未能达到熟练运用混合式教学技术平台的能力。就翻转课堂来讲,本书在讲述建构文学通识课程翻转课堂的意义、思路、方法,以及文学通识课程翻转课堂的理论观照与整体建构等内容基础上,指出了文学通识选修课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例如,自由化的数字化学习,较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主题,也较难把控学生思维的发散广度,容易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所使用的教学视频大多是对课堂实况的简单录制,并没有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二次深层加工,存在内容杂乱、问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教学重心的转移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既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还要学会录制视频、编辑视频、上传分享视频,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整理、加工、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一般教师较难做到。就“直播十翻转”教学模式来讲,本书在论述“直播十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探索方向,以及“直播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未来探索方向、反馈等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文学类课程运用“直播十翻转”教学模式的挑战。例如,在直播教学中,教师难以分辨学生是否用其他设备或分屏帮助自己回答预习问题,继而无法在上课过程做到主次分明,拉低整体教学质量;直播平台的特殊性以及娱乐性,使得学生容易陷入“快餐式”的学习思考。
三是提出信息化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本书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探究了信息化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为大数据时代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路径探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首先,本书表示要加强文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例如,根据文学系课程建设实际,成立文学课程建设团队、汉语课程建设团队、专业技能课程建设团队、阅读与写作课程建设团队等和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建设组,推进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再如,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教学目标,建设文学专业必修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原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培养具有人文教养与理论修养,具备较强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胜任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或涉外工作的普通专门人才;建设文学通识选修课程,如建设围绕着文学和人生的几大基本问题依次展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阐释文学对人生的启发的《文学与人生》课程,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建构。其次,面对国内网络文学、海外流行文学等作品成为受大学生群体热捧的阅读书目,而大学生群体对许多古代文学经典、近现代文学经典以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了解不多的现状,本书表示要强化课外阅读。例如,通过举办诗歌朗诵、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传递、经典文学作品评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了解;根据经典文学的创作年代、具体体裁、所属地域、写作风格等分类建立文学兴趣小组,让志同道合的人在文学海洋中合作探索。
再次,本书表示要深层优化信息化时代慕课。例如,注重课程核心的提炼,即思考要给学生留下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如影响或伴随学生一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精简教学内容,即在确保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做到“少而精”,更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通透式的学习,并把所学知识升华为学科核心素养;要符合互联网学习特点,如可以把慕课讲得像拍电影,适时设置“关子”、安排悬念,不断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或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和轨迹,进一步提升慕课教学质量。
整体而言,本书关于信息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方向、信息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时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等内容的探析,具有一定参考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为大数据时代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带来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