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8-11张慧省王陈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双重背景下,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在找工作中面临着企业岗位需求缩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对称、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涉及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需要从各个层面加以改进完善,多方合力解决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Huisheng Wang Chen
1.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earl River CollegeTianjin301800;
2.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ianjin300300
Abstract:Employ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In recent years,with the slowdown of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in job hunting,such as the reduction of job demand in enterprises,the asymmetry between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market talent demand,the weak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by employers.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involving the government,society,universities,individuals and other levels,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mprove it at all levels and multi-party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lemma;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plan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
(一)新经济形势下,岗位需求缩减,就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新增岗位大幅缩水。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院校连年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成千上万的毕业大军不断涌向社会,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虽然国家不断推出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人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对称,就业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衔接不上的现象,学生走出校门后大多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急需的人才又招不到。从学科专业结构看,高校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需求最大的是工科类毕业生,但本科毕业生中的工学占比、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制造业专业占比不高,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较淡薄
大学生在就业前,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明确规划,就业意识较淡薄,不能客观认识自身能力以及就业实际情况。一方面,当前一些毕业生“求稳”心态突出,升学和到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考研、考公、考编现象更加明显,“慢就业”“懒就业”“缓就业”问题愈发突出;另一方面,在就业选择上更趋向于找环境好、轻松自由、薪资高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毕业生留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意愿较强烈,基层就业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不愿去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竞争更趋白热化,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四)用人单位招聘导向存在偏差
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部分用人单位在拥有更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在设置更高、更复杂的招聘标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为了精确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劳动者,在外貌、性别、身高、学历、户籍、人脉资源、社会出身等方面做出限制要求,其中某些标准在导向上存在偏差,为大学生就业设置了不合理的门槛。随着公众法治意识增强,权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以上招聘导向有待改进。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以下主要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层面
新形势下,经济增速放缓,岗位需求减少。一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企业经营更加困难,新增就业岗位需求减少,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二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获取求职信息难、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三是部分行业供求不均衡,存在人员需求缺口大、招聘难等现象,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得到有效的人才供给响应,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供过于求的现象较为明显。四是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招聘流程存在问题。在偏向雇主买方市场的今天,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影响了就业的心态。
(二)高校层面
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二是高校学科结构不合理,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过多,而市场需求大的专业相对较少,导致供需失衡。三是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但是实际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安排专任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多是由辅导员兼任授课,而辅导员精力和能力有限,无法对学生有针对性、高效地指导,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在真正就业过程中学以致用。
(三)大学生个人层面
一是大学生就业理念较为落后。许多大学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倾向于找体制内的工作。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现在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去基层、乡镇民营企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好选择。二是自身能力不足。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缺乏足够的求职准备和技巧,例如缺乏实习或实践经验、简历和求职信写作能力不足、面试技巧和自我推销能力不足等,使得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整体对策
(一)社会层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根本改善有赖于整个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善。为此,需要减少急功近利的做法,多做固根本、利长远的工作。第一,要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上在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应优先发展那些就业空间比较大的产业和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第二,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要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抓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使更多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更加深入地了解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第三,建议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各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要用好公共就业资源,配合人社部门将公共就业政策、资金、服务更多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吸引更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校园提供服务。第四,社会要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用人单位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招聘方式,借助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推送就业岗位,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招聘活动,让毕业生更高效便捷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岗位,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第五,创造和谐的就业社会氛围。人社部门要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就业平等,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
(二)高校层面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院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持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完善高校就业工作。
第一,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为了使人才市场供需匹配,应该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应该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调整就业率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
第二,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推动就业工作向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方向发展,提升就业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明确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就业方面的岗位责任。落实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深入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资源,大力征集学生感兴趣的行业公司并积极建立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强化服务意识。高校就业工作的观念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在就业信息、知识技能、就业手续等方面的需求。多渠道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实现对在校学生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招聘信息等的精准推送。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就业的帮扶,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为就业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和指导,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经济补助,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就业培训或心理辅导等。
第四,强化就业育人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责任担当,练就过硬本领,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树立职业意识,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能力,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自我。
第五,提升就业质量,健全反馈机制。就业质量关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能更真实地反映就业工作的成效。应该以就业质量评价为导向,不断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反馈制度,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整理各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率、满意度、创业情况等数据,定期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就业反馈情况,把握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个人层面
高校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兴趣所在,同时发现缺点与不足,然后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环境特征,制定符合个人实际情况且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
一是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是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大学生择业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职业环境的现实性;二是个人能力素质的现实性。择业首先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部分大学生不愿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宁愿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为基础的工作,甚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途,这是忽略了社会需求。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是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大学生不应满足现有的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克服困难的方法就越多。因此,大学生应及时了解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并能尝试着在实践中借鉴、应用,这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开创职业发展的新天地,为自己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四是提高职业操作技能。职业操作技能是从事各类职业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联结而成,基本的操作技能熟练,说明具备了从事某项工作的基本条件,这是大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基础。有了知识和技能,并加以妥当运用,才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成功。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就业难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涉及社会、高校、个人等多个层面。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社会、高校、用人单位等主体均需充分发挥责任意识,多方努力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只有在社会创造良好就业环境、高校教育培养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腾,李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破解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3(11):12-13.
[2]刘高雷,马连志.新就业形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困境和对策[J].中国就业,2024(01):59-61.
[3]马红霞,黄元元.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浅析[J].中国就业,2024(01):64-66.
[4]刘慧思.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中国就业,2023(12):46-48.
[5]刘学斌.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3(12):31-33.
[6]江蕴仪,闻竹,姜尚汝.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1):45-49.
作者简介:张慧省(1992—),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