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8-11江美霞龚俭龙

科技风 2024年22期

摘要:基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准确定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可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协同度。高职院校切实做好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应从革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路径,实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等五个方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随着科技进步和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应该紧密对接企业行业最新生产技术技能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的主阵地,需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因此,基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相连,及时更新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动向,并快速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科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协同对接。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发展性评价模型,可有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使得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同时,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二、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思考

(一)革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学校的灵魂。只有首先转变和铸牢人才培养理念,才会在实践中产生相应的人才培养行动[2]。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在更高层次、更新的起点上思考办理的理念与创新模式的发展路径。因此,革新办学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关键举措。

办学理念创新模式的首要步骤是审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充分了解到产业变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实时更新企业生产技术的最新标准及需求,对接职业层级的就业岗位。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剖析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模式的顶层优化设计与布局。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以向用人单位输出具有高质量创新思维的拔尖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的主阵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教学也应把握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接受学科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因此,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创融合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依托,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结合各自专业的优势和特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为载体,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的优势和特征,按照“知行合一”教育规律,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教育应以学科专业课程为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地纳入学科专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立足于创新创业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创新创业能力渗透到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中,鼓励学生利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有机衔接,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还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质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促进创业与专业同步发展[3]。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拓校内外资源[4],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内孵化基地、创客大赛、创业训练项目和商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开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创业实践中,直观地了解到创业企业的运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模拟,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以“互联网+”为抓手,加强建设数字化资源,优化教学方法

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教育”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得教育改革面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对于电子信息类产业而言,其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互联网资源的赋能。教师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主体,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鼓励电子信息类专业教研室团队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数字化资源,搭建多维度知识体系,如开发微课、开发教学应用案例,开发精品在线课程和开发网络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在开发这一系列的网络教学资源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通过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培训来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5],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能力。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培训与指导,有效提高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数字化等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因此,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机连接的重要途径。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双创”教师,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数字化资源,采用参观学习、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及项目驱动等方法,将企业实际生产的创新项目融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企业实际生产设计的创新主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搜索到产品的基本信息、了解该产品在企业和行业的痛点,再以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实践操作、问题探索、思维启发,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主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为导向,完善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专创融合课程是“专业+创业”为中心,教学评价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学科专业教育的过程,根据一定评价标准,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反馈与评价。深化校企合作,对标行业、企业的标准,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共建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校企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校企协同评价的模式。将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结果评价、单项评价、综合评价、意识评价、素养评价、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环境中,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每位学生都可以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多元化的关键在于把握教学动态情况,重视过程性评价,将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可以量化地纳入评价中。对于专创融合课程的评价侧重于是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能力为主。评价内容考虑课程内容是否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新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复杂与多元化,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层次性以满足多元化生源结构中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企业和行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介入教学评价中,使得评价主体更为丰富多元,合理利用大数据真实反映教学情况,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实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转向发展性,实现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

(五)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育振兴,教师为本。一支与时俱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通过多措并举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聘请创业名师、企业家和高级工程师定期到学校开展电子信息类行业最新的技术讲座,开拓教师的视野,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学科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定期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论坛等专题进行研讨,发挥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和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协同效应。整合企业、行业和校友的资源,把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创新之星”引入师资队伍中。采用外引内培和内外兼修的方式选拔优秀的专业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带领专业团队教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专业教学能力。

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培训的力度,深入开展专业系统化培训,不断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水平[6]。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组织学科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加学科专业的生产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和标准,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的最新技术和标准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适应度。通过顶岗实践、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的开发、参与企业产品先进技术的开发等形式,以加强与产业的对接,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协同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以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参与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微课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师组织实施能力。

结语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立足于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深入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调研,剖析当前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革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以“互联网+”为抓手,加强建设数字化资源,优化教学方法、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为导向,完善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来阐述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高职院校应持续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勇于转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动态更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筑牢根基,实现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高质量输出。

参考文献:

[1]王亚鹏,王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职教论坛,2022(12):38-46.

[2]邵琪,游龙月.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德技并修”的理念内核及实现可能[J].终身教育研究,2023(3):63-68.

[3]赵雪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4]汪青青,张红萍.“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3.

[5]沈玮玮,董昌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0):63-64.

[6]张立辉,王锐,吕卅.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27):64-67.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新形态下物联网专业群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13682);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567);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2021GXJK503);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GDJG2021116);2023年度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QYSK2023057)

作者简介:江美霞(1986—),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联网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