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题材中追求现代审美意味
2024-08-11江少英
2022年元旦,福清市融光诗社的微信群里出现一张照片:吴忠平戴着草帽,手捧串串青芭蕉,深情地看着芭蕉。这张吴忠平在自家芭蕉园耕作的图片,惹来诗友们作诗,为其“实”地劳作、脚踩“实”地、手捧“果实”而喝彩。
这个诗社在福建省福清市,由晚清之“韬社”、民国之“陶社”延至新中国,于1981年复社时而得“融光”之名。福清简称“融”,“融光”寓玉融春光灿烂之意。2020年以来,诗社中的陈祥梁(笔名知角楼主)、郑斌生(笔名叠趣庐主)、何尔兴、吴忠平等诗人勤于笔耕,诗集频出。本文选取他们的主要诗歌作品,探讨近年来融光诗社诗歌的创作特点。
他们创作大量与土地深深联结的诗篇。如写枇杷的《东张枇杷》:“早春二月熟枇杷,味美甘甜挂树杈。梦里思它千百次,果香诱我入农家。”写地瓜干的《一都镇王坑地瓜干》:“远上王坑公路斜,竹林深处有农家。蓝天之下皆风景,遍地黄金是地瓜。”写地瓜的《题“中平挖地瓜”图》:“耕作常羞技艺差,课余拜访老农家。门前喜有三分地,往日汗珠今日瓜。”还有写《田园乐趣》的:“古藤老树草堂前,细作精耕半亩田。瓜果盘中自家种,怡情山水养天年。”《淮南子》中说“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融光诗人对家园的盛赞之情,构建亦真亦幻的迷离之景,虚与实相结合,想象与现实相连而互感。这一系列诗歌印证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创意写作教授凯瑟琳·褒曼提出的“扎根于大地上的写作”,表明了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诗意的探索追求方面都是相通一致的。跟着诗人们对福清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与人事的表达,笔者仿佛走进了熟悉的小街小巷、村庄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给笔者留下深深的感动。
他们描绘自然风物,托物言志。融光诗人多借自然物的形状、姿态、颜色、品质等表明自身的志趣和道德情操。他们的诗作中常见“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其中写梅之诗值得品咂。梅,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历代文人反复咏唱,寄予梅花丰富的情感。融光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主观之意,使二者融为一体,赋予梅花美好的品格。如知角楼主的《踏雪寻梅》:“一树凌寒独自开,香魂犹盼解情怀。千年苦等谁知己?楼主今朝踏雪来。”叠趣庐主和诗:“雪护芳魂浅淡开,凌寒也敢释春怀。暗香只欲私庐主,怎料先招旧雨来。”
品读这两首七言绝句,皆以拟人化的雪中梅为抒情者。知角楼主的诗以梅花自诩,像是一位姑娘,这里的“一树”体现该姑娘的孤单,但这份孤单中又带着几分傲气与凛然。“香魂”二字将其芬芳写得淋漓动人。“盼”字仿佛是写一位闺中待字的女子渴望他到来,进入自己的内心,看懂自己的情怀。“解”字似在写这位女子的情绪无人能懂,此情无处诉说、无人理解之时,她感受到世间难掩的孤寂。她用尽千年的等待,耗尽她人生中最美的青春年华。末句中的“踏”字,使得整首诗变得铿锵有力。为不枉她苦苦等待,为与其共诉情怀,楼主不顾风雪冒寒而到,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等待是有价值的,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喜悦之情。
叠趣庐主诗中的梅却体现出不一样的女子风韵。首句来看,“雪护”两字品出庐主笔下的女子相较于楼主,更为柔弱,她没有楼主笔下的女子那么傲气不屈,她需要守卫者的陪伴。这位女子外表更有女人味,庐主赋予其更多的坚韧与自信的精神。次句“也”字突显“她”坚韧不屈地面对寒冬,用自我的努力让世人感受春的气息,感受她的真诚与坚持。诗中“欲”字,写出该女子的主动,或许她也是在等待知己,或许她只想让庐主欣赏她的美,体味她的香。收句来看,作为和诗,庐主想说的“旧雨”或许为楼主,若是这样诗作就带有诙谐的意味。当然亦可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这首诗的语境来看,庐主觉得特别的情感只是为他停留的,可惜没有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方相遇相知。诗作表达惋惜的失望之情。
相为雅和,两诗相较,从用词上看,都用了虚字,如“独”“犹”“谁”“也”“只”“怎”等。葛兆光认为,诗歌发生现代性的大变局,“极重要方面就是句式的任意安排和虚字的任意使用”。宋诗以来,诗人于诗作中逐渐使用丰富的虚词。虚词的变化使用意味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融光诗人以大量的虚字为铺垫,构成舒缓的流动性语句,使诗歌的节奏富有层次感。从内容上看,楼主笔下的她傲气又深情,即便孤身千年等待,也要唤得千年知己;而庐主笔下的她以柔美为主,外表柔弱但内心却是铮铮铁骨的汉子。她主动、她不悔。从形式上看,楼主诗中用反问句“千年苦等谁知己”,而庐主的“怎料先招旧雨来”带有感叹的色彩。楼主在反问后找寻到答案,而庐主的她却抱着感叹与遗憾结束。
写梅诗还有《临江仙·梅》《二度咏梅》《回文七绝·赏梅(二首)》等,分别展示梅之不同风采。此外菊诗也分外引人注目,采用不同形式直接书写对菊的礼赞的诗作有《蝶恋花·晚菊》《四言诗·菊》《七绝·野菊》《七绝·晚菊》《七绝·菊梦》和《七绝·咏菊》(白战体,避菊、金、黄、霜、秋)以及《五绝·又见菊花黄》(辘轳体)等。
他们以诗自我勉励,抒发历史情怀。叠趣庐主是医生,在甲状腺疾病治疗领域小有成就;知角楼主长期在高校任教职,深受学生的爱戴;何尔兴是位长期做慈善多才多艺的检察官;吴忠平从教四十载获得“乐育英才”之牌匾……虽如此,但融光诗人仍不断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并在历史的追问中提高人生的宽度与深度。《七律三首·花甲莫虚度》是叠趣庐主写给自己六十岁生日的三首自寿诗,其二写道:“宛如蒲柳带烟垂,几见青枝不老羸。坎坷一生仍有怨,蹉跎半世了无为。残躯愿效凌霜菊,宿志犹追向日葵。花甲今朝莫虚度,抟风振翼股悬锥。”知角楼主也和律诗三首,其三写道:“半世唯余正气留,自将赤胆谱春秋。行医已获丰收果,报国甘为孺子牛。闲举金杯寻有趣,感敲铁笔写无求。荣华富贵云烟过,只许诗心韵海游。”《七律三首·花甲莫虚度》之二押上平声四支韵,风格偏于哲理与抒情。“宛如蒲柳带烟垂,几见青枝不老羸”,是庐主对时光流逝年纪渐长的感慨。该诗借“菊”“向日葵”等表达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境,并寻求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而知角楼主之雅和诗,从“闲举金杯”等细节入手、高度评价了庐主的医德与医术,期望庐主今后不要再犹疑不决,若“只许诗心韵海游”,定能够“花甲莫虚度”。
除了自我勉励之作外,融光诗人还借历史人物来对照抒怀。如知角楼主的《元旦诗》:“韶光虽逝友情留,诗苑知君历数秋。驰骋骚坛休怨晚,豆区园里共风流。”“豆区园”为明朝宰相叶向高的书院,诗人以“虽”“休”“里”等富有现代白话趣味的虚词,抒发时光虽易逝,但驰骋诗坛仍不晚的感慨。在这些诗集中,用于雅和的历史人物还有屈原、范蠡、项羽、陶渊明、杜牧、苏轼、岳飞、林则徐等。这些历史人物饱含着顽强的生命意志,有着超越于普通人的对于高远理想的追求。融光诗人秉承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谱系,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现代表达,使古体诗的创作具有了现代的意味。
责任编辑 李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