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孝”有三:“孝”字翻译的策略浅析

2024-08-11金其斌

英语世界 2024年8期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道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孝”这一概念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我们可以用解释性释义、文化漾溢和简化三种策略来翻译“孝”。

一、解释性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孝”的核心含义为“孝顺”: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用filial piety、filial obedience、filial obligation、filial duty等解释性释义来翻译“孝”字。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0版)中filial的释义“(formal)connected with the way children behave toward their parents子女(对父母)的”来看,上述表达与“孝”在语义、语体上是对应的。

用filial piety这类词翻译“孝”是目前通行的译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丛书中,“孝”的译文就是filial piety。1《论语》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两处“问孝”,刘殿爵均译为asked about being filial2。“百善孝为先”,德范克的《ABC汉英大词典》译为filial pi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virtues,陆谷孙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译法接近,译为filial piety takes precedence over all other virtues,两处都用了filial piety。

作为文化特色词(culture-specific word),“孝”内涵丰富,filial piety毕竟只是释义,不能涵盖其全部。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林同奇在回忆长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林同济的文章中认为,filial piety与“孝”并不完全对等:

“同济对他的父母有着那种强烈的人子之爱,在中文里就是个‘孝’字。‘孝’这字在英语中被译为‘子女(对父母)的虔敬忠诚(filial piety)’,我认为有些过分地强调了崇敬与责任一面,从而使这种典型的儒家美德失去了爱这层中心意义。在同济身上,我更要强调这种爱。”3

林同奇的分析表明,filial piety翻译“孝”,突显了“尊”,遮蔽了“爱”,严肃有余,亲和不够。那么,“孝”这种情感,英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表达呢?这就引出了“孝”字翻译的第二种策略。

二、文化漾溢

翻译家、词典学家陆谷孙教授提出了“文化漾溢”的翻译观:

“尽量在译入语释文中扩大词语的文化适用阀,使词条的对译,除去犹如穿上紧身衣的严格技术作业之外,只要有可能,还有一点涵化(acculturation)或本人称之为文化漾溢的作用。”4

陆谷孙教授这种借鉴西方文学经典、体现“文化漾溢”、在“两种文化间穿梭摆渡”的翻译策略在融通东西方文化、增进跨文化交流方面大有可为。例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翻译,陆谷孙教授认为除给出对应的释义外,还可以采用19世纪英国诗人兼文评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的原文句“Truth sits upon the lips of dying men.”。

按照这一理念,我们还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孝”的英文诠释,那就是摩西十诫中的第五条“Hono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5。《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0版)就将这句话收入thy词目,译文为“要孝敬父母”。这里的“要”字改为“当”字,似更符合戒律的口吻。

“Hono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与“孝”的“另类”等值,拉近了目的语读者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淡化了两种文化之间的陌生感和异质感,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简化版的“孝”

大道至简(great truth in simple words,《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译文),浅显直白的“be a good child/son/daughter”也可用来翻译“孝”。杨必、林语堂和刘殿爵三位翻译大家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中有这样的片段:“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a good child, 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

杨必把普普通通的英文单词good用生花妙笔恰当地译为五个汉语形容词。其中,good child就译为“孝顺的儿女”。翻译家思果点评道:“这一段译文不照原文的字译很大胆,恐怕初学翻译的人学不来。不过这正是要和杨必女士学的。”6

“孝(顺)”的传神翻译,杨必是从英文到中文,林语堂和刘殿爵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在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纵横捭阖,进退自如。提到“孝(道)”,他在用对等词filial piety的同时,认为being a good son(当好儿女),“翻译得更清楚”(more clearly translated):

“The whole emphasis on ‘filial piety’, more clearly translated by myself as ‘being a good son’, is psychological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abit. 对孝道的重视,(我不妨译作“当好儿女”)是以习惯说为其基础的。”7

林语堂这里实质上是将“孝”的两种译法,filial piety和being a good son,结合了起来,这也是文化专有项对外译介常用的策略。

刘殿爵英译《论语》,其中的“孝”字,除上文提到的filial piety之外,同样也用到be a good son。子贡向孔子请教“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怎样才可以叫作“士”),并追问“敢问其次”(请问次一等的“士”的标准)。孔子回答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刘殿爵译为:Someone praised for being a good son in his clan and for being a respectful young man in the village. 8

将“孝”译作be a good son浅白如话,不事雕琢,何为“孝”、如何尽孝,都在其中。

陆谷孙教授曾说:“翻译,是从一种文字出发,‘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孝”的翻译,就是一段文化会通之旅。释义的filial piety、涵化的hono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和简约的be a good child,它们或尽“忠”职守,或似曾相识,或简明晓畅;它们各有所专,各擅胜场,亦可联袂登台,互为补充,将我们摆渡到另一种文字和文化的彼岸。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1参见《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4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第123—124页。 2参见《论语:中英文对照》,刘殿爵英译,中华书局,2008,第19页。

3参见林同奇《林家长子——回忆长兄林同济》,丁骏译,陆谷孙校,刊于《万象》2002年第11期,第51页。 4参见陆谷孙《中华汉英大词典》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出自《出埃及记》(Exodus)第二十章十二节。

6参见《名利场:选评》,萨克雷著,杨必译,思果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第26页。 7参见《孔子的智慧:中英双语》,林语堂著,黄嘉德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第44页。 8参见《论语:中英文对照》,刘殿爵英译,中华书局,2008,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