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海里畅游

2024-08-10俞童

走向世界 2024年28期

有海的地方,对喜欢游泳的人来说,无疑是天赐之福。

青岛内有7个天然海水浴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每到夏日,这些地方几乎天天人声鼎沸,游客和当地的市民,在大海里尽情畅游,感受着海浪激情的涌动,陶醉在被海水托起的奇妙之中。

到大海里游泳,是生活的乐趣,也是美好的享受。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最能解暑也最舒服的地方莫过于泡在海里。于是,带上泳裤泳装,到就近的海水浴场去潇洒走一回,是当年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最佳选择。

游泳惬意、愉悦,又是特别消耗体力的全身运动。所以去海水浴场时一般都要备上“粮草”。当年,海水浴场附近也有饭店,规模虽不大,也是“五脏俱全”。既有炒菜、酱肉、凉菜,还有面条、饺子、包子,甚至有的还供应冰镇啤酒。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家庭收入有限,时常要过“紧日子”,一年进饭店的次数有限不说,就是进去了也要掂量半天才会“狠下心”来打一回牙祭。当时最便宜的是清汤面条,一碗也要8分钱,而8分钱可以买一两斤蔬菜,有时遇到打折会更多。所以,一般人轻易不会去饭店奢侈。更多的人会从家里拿上1个馒头或火烧或窝头,如果有个咸鸭蛋更好,没有也无所谓,拿上块咸菜也能凑合。当然家里有退役军用水壶的,肯定要盛上凉白开带上,到时既解渴也有点炫耀:可不是家家都有军用水壶啊,你懂得。

孩子们大都选择下午放了学去海边。夏季昼长,天黑得晚,等游完了回家,天也未必完全黑下来,家人不会担心。当时我在42中上学,夏初一放学那些喜欢游泳的同学,就三五结伴去第一海水浴场。泳裤早就准备好了,馒头、咸菜也用手帕提前包好,放进了书包里。有的同学直接背着书包去游泳,有的嫌麻烦也嫌重,就让住得近的同学捎回家。那时男女同学很少说话,有的男同学跟女同学就住一个大院,也不好意思让女同学捎书包,只能背着满头大汗来回奔跑,说起来也不容易。有工作的人一般都是下了早班去,彼时太阳还悬在空中,放射的光热还有点“毒”,去大海里畅游,正好避开“炙烤”。上班族不少人有自行车,骑车去游泳是许多孩子的梦想。不仅可以免了路上的燥热、辛苦、疲惫,到了浴场还能想游多久就游多久,完全不用考虑天黑不天黑。等过足了瘾打道回府,既不耽误吃晚饭,还解了暑,一举两得。遗憾的是当年自行车比现在的汽车还金贵,一般人家即便有,也舍不得让孩子随便骑出去,担心碰碰磕磕,更担心出交通事故。无奈,更多的孩子只能靠自己的“11”路,一步步走向大海,然后再一步步返回自家。

在大海里游泳,有一种与大自然相融在一起的特殊感受。温暖的海水包围着身体,软软的、滑滑的,非常舒服。带着咸味的海水浮力大,人会轻松地漂浮在水面上,像是“腾空而起”。这种神奇的感觉在淡水游泳池里很难也无法实现和体验。所以许多人来到海水浴场,就不愿离开。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常常在星期天吃过早饭后就跟着大人来到海边,一待就是一天。游累了,上岸在沙滩上躺着休息一会儿,或者坐在水边的细沙上,享受着水涨水落时海沙带来的奇妙“按摩”,然后再下水,再倒在沙滩上,有时还把自己“埋”进沙里,接受沙子温暖的“热敷”。如此反复,其乐无穷。其间大人喊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想回家,直到大人真“生气”了,才极不情愿从海水里跑出来。

青岛的海水浴场虽多,但最出名的是第一海水浴场,地理位置优越,规模也大,沙滩上的沙特别细腻,躺在上面非常舒服。瞭望塔、救生船、更衣室、冲水间等保障设施应有尽有,非常完善。从1900年开放,这里一直是青岛海水浴场的标志性场地。绝大多数的外地人来青岛都到这里嬉水、游泳、玩耍。所以夏日酷暑之时,这里时常都会创造人山人海的“吉尼斯”纪录。人们会用“下饺子”来形容彼时人满为患,人头攒动的场景,既生动形象,又恰如其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庆祝毛泽东主席横渡长江,国内靠海靠河靠江的不少地方都举行象征性的游泳活动,以表示对领袖的敬意。当时青岛组织的万人横渡汇泉湾,就是在第一海水浴场举行的。1968年7月16日那天,由各个单位组织的游泳健将在第一海水场海滩集合,随着一声令下,上万名男女老少涌进大海,顿时,沿海成了人的海洋、ejGjwz+I/E7wrclgGLzhIg==欢声笑语的海洋、震撼人心口号的海洋。那壮观的情景,许多人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依旧激情澎湃。之后几十年里自发性的纪念活动不断出现,尽管人数有限,但意义尚在。

第一海水场以“资历”长,规模大而闻名,而青岛第二海水浴场则是以“幽静”“神秘”而著称。这里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著名的花石楼就在旁边,仿佛是一座城堡,矗立在浴场的入口斜对面。第二海水浴场也叫“太平角海水浴场”,因为位置就在太平角。它的不远处就是名气颇高的八大关别墅区,以前是青岛接待重要宾客的必选之地。第二海水浴场的面积明显比第一海水浴场要小,上世纪50年代更小,后来虽然扩建但仍无法与第一海水场相比,平时完全没有“乌泱泱”的景象,这是因为这里被定位为“内部专用浴场”,采取封闭式管理,开放时的日子里,入口有专人把守,有专门的更衣证才可以进入,而且一旦有重要来宾,浴场还会暂时停止对外开放。这无形中就大大的控制了人流。

1957年夏,毛主席来青岛,把在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带到了青岛。当时第二海水浴场的东岸有一座被称作“红亭”的凉亭, 当年7月,主席在“红亭”内召集并主持了各省市书记会议。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陈毅、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与部分省市委书记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对毛主席亲笔撰写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初稿征求意见。经过十多次讨论和修改补充最终定稿。后来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注明,此稿是在青岛审定的。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是在第二海水浴场伴随着阵阵涛声,中央领导和各省市委书记们一字一句,斟酌、研究,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的。

喜欢游泳的毛主席来到青岛自然要去大海里畅游。经过研究,毛主席被安排在第二海水浴场游泳。毛主席下海时还带着女儿、侄子,像普通人一样。兴致高时,他一会儿仰泳一会儿潜水,游累了就在沙滩上坐着休息,每次都要游上1个多小时才返回驻地。毛主席因为已经60多岁了,身上还披着长毛巾。他一边吸着烟,一边跟身边的人谈笑风生。毛主席在青岛期间一共有5次来第二海水浴场游泳,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当然这也更加令第二海水浴场的名气大振:只有此处是毛主席游过泳的地方。

当时一同来参加会议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像刘少奇、朱德等也都多次和家人在第二海水浴场畅游过,也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79年重新复出的邓小平来到青岛,下榻山海关路9号。实际上他曾1957年夏天随同毛主席来过青岛,彼时作为总书记的他忙于具体工作很难抽出时间到大海里去游泳,而这次他是作为休假来青岛,自然属于个人的时间就相对多了。

还是去第二海水浴场。当邓小平从下榻处走出来时,高兴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我第一次在青岛的大海里游泳。”当时附近疗养院安排了50多位同志去跟邓小平一起游泳,看到邓小平下车,大家热情鼓掌欢迎,接着有人高喊一声:“小平同志您好!”邓小平满面笑容一边向大家挥手致意,并向大家问好,一边邀请大家一起下海游泳。邓小平一下海就埋头奋勇游起来,也不带游泳圈,游了大约1个多小时才上岸。此时疗养院的同志早已坚持不住了,纷纷上岸休息。他们看着大海深处依旧兴致勃勃的邓小平,由衷地发出感慨:邓小平同志的身体真的太棒了,75岁高龄竟如此健康,令人钦佩!

当年不仅国内的贵宾经常来第二海水浴场游泳、玩耍,就连国外的重要人物也会利用到青岛访问的契机来第二海水浴场体验一下东方海水的滋味。上世纪70年代初,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来青岛,住在八大关。得知他喜欢游泳,青岛有关部门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服务要万无一失,专门在第二海水浴场建起了一座木制更衣室和木制小房,供亲王和夫人使用。在青岛的日子里,西哈努克亲王跟夫人经常到第二海水浴场游泳、散步,对青岛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临别时已在对有关人员表示感谢。

过去年月的第二海水浴场,是青岛的“神秘”之地,也是青岛的骄傲之处。因为除了北戴河,很少有浴场接待过如此众多的显赫人物。

对青岛人来说游泳除了消暑,更重要的还在于锻炼身体。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这种锻炼形式情有独钟。在第六海水浴场,也就是栈桥旁边,会经常看到一些年纪不小的人在架设好的跳板上表演跳水。不仅夏日里跳,春秋天也跳,甚至大冬天也有人身穿泳裤头戴泳帽在冒着寒气的日子里跳水。这些“冬泳者”,大都是游泳“健将”,不少人还参加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横渡”活动,真正在大风大浪里施展过腿脚。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个队伍里的一员,这位仁兄已到了古稀之年,但每年从5月初便开始试着下水,一直游到11月底。偶尔也会去参加冬泳,在寒冷的天气下,展示自己健壮的体魄。据说他很少生病,即便生病也很少去医院,大都靠自身的免疫力“自愈”。朋友开玩笑说,他已经吸收了海水的“神力”,变得能抵挡病菌了。

在青岛去大海游泳,也是丰富眼球的好契机。青岛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海水浴场,都集中在老市区市南区,再加上后来修建的崂山区石老人海水浴场,从西往东,顺着海岸线一路排列,沿途海边景色一览无遗,尽收眼底,是名副其实的青岛地理位置的“天花板”。有大海,有树木、花草,还有各种形态的礁石以及特色鲜明的建筑群,那些被冠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之下的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屋宇、庭院,折射出青岛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大气,让人从中产生无尽的联想,从而更加喜欢这座城市。在第一和第二海水浴场附近,还有奇特的“红礁石”。红礁石得益于青岛花岗岩的地质构造,十分罕见。褐红色的礁石,在阳光的照耀下,与周围的蓝天、碧海、绿树、沙滩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勾勒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具有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令人惊叹,更令人感慨。尤其当人们在宽阔的大海里挥动双臂,自由翱翔时,更会深切体会到,生活在大海边真的很美好很享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