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西仓
2024-08-09张乐瑶
大概是十年前了吧,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每到周末便很期待大人们能有时间,带我去西仓逛一圈。西仓类似于早市,但只在周日早上有。我那时候太小,也记不清具体位置,大多时候是爷爷奶奶带我去。只记得在西仓,一闲逛就是一上午。
西仓,是琳琅满目的西仓。卖菜的、卖衣服的、卖豆子的、卖玩具的、卖五金的、卖锅碗瓢盆刷子铲子的,说一天都说不完,还有很多我至今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述的摊子。记得那里全是本地人,耳边全是陕西话,那些老板的吆喝叫卖声是质朴且豪放的西北风格。嘈杂的街道上人潮汹涌,两边的货摊目不暇接。记忆中,西仓有那么几个小摊小店令我印象深刻。
门面房里,有卖牛羊肉的,大扇的排骨挂满整间店铺。奶奶总喜欢进去看一看,她说这里的肉好。路边摊上铺满衣服,头顶的架子也挂满衣服,花花绿绿的。这些衣服都很便宜,二三十块钱,围一圈的通常是老奶奶,这画面总能激起奶奶在其中挑挑拣拣的欲望。只记得叫卖声、还价声夹在一起,熙熙攘攘,热闹极了。还有一辆卖凉皮的车,摊主是个戴头巾的回族女人,奶奶总要买上两斤米皮回去,自己调着吃。
爷爷喜欢逛一些稀奇玩意儿的小摊,比如那种金属零件的地摊,铺满一地,什么都有,全都是些叫不出名的小配件:锅盖上的把手,老式的水龙头,各种方片片儿、圆环环儿……爷爷总能从中淘到一些好东西,比如我家水槽里的滤网,一直用到现在。还有一些“高科技”的小摊,通常是支一张小桌子,前面立着满是字的广告牌和声音巨大的喇叭。尤其是卖秘制膏药、卖药水之类的,那人总要戴一副又小又圆的墨镜,拿个喇叭讲个不停,牌子上写着“贴一个,好一个”“祖传配方”,恨不得让每个人都称赞那是神药才行,不过我至今都认为这东西有些“骗人”的成分。
我最喜欢的还是卖花鸟鱼虫的那段路。那里不仅卖花,还有各种花籽儿、菜籽儿。最多的应该是卖蛐蛐的,走两步见一个,一个长杆子上挂满了蛐蛐笼子,有竹条的,也有塑料的,几十只蛐蛐一刻不停地叫着,实在聒噪。鸟类有好多品种,我总喜欢到鹦鹉前面试试它能不能学我说话,但从未成功过。如果是爷爷带我去,总要到卖鱼的那里仔细逛逛,爷爷喜欢,我也很高兴,从不空手而归。鱼的品种也很多,主要是小金鱼,有红的、金的、黑的、花的,还有一种是眼睛上有个泡的,要贵一点,这几种放在一个大水箱里,自己拿小网挑。鱼很敏捷,游得又快,不容易一下子舀上来,所以人们都围成一圈慢慢挑。这个过程很有趣,要先把网慢慢放到水面,动作要快,下手要准,一条小鱼便被舀出。舀上三四条,用塑料袋装些水提着,鱼在里面游,我那时能盯着这个袋子走一路。回家后,我就找个小盆养上,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小金鱼游来游去。可是每次最多养一个月,它们就都翻了肚。还有小乌龟,我买过两只,第一只死了,奶奶说我“害性命”;爷爷又给我买了一只,不久后就带到寺庙放生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总养不活它们。
西仓里能见到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嘈杂的街道成了我回忆中的念想,两边的货摊也成了我常常想回去的远方。卖药老头很神奇,黄色面包虫很吓人,游来游去的小金鱼很可爱……它们只留存在我的记忆中了。西仓的场景我后来从未见过,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后来我也再未有过的。
那时的西仓,或许已成为许多西安人遥远的记忆了吧。
(指导教师:惠军明 刘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