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风物韵味长
2024-08-09蔡明
陶公和二三邻里游斜川时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张昪退居江南后有词曰:“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面对自然风光美景,陶直赞其娴静优美,张颂其萧疏明丽如人般潇洒。
风物,本就是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山水景物。不必说家门前,那游人如织的仙林湖景,观松亭、小泉亭,南北相望;莲花岛、白鹭岛,东西对峙;七桥环湖,六洲如茵,西岗荷韵;也不必说西起青龙山,连紫金,经句容,跨两丹,东至武进小黄山的宁镇山脉,高低起伏,绵延百公里。单说我家屋后的栖霞山,便是宁镇山脉北侧沿江的一座名山,可谓得天独厚之无限风物。春可观桃花,秋可赏红叶。山中有桃花湖、桃花涧、桃花坞、桃花扇亭;有读枫阁、枫林湖、红叶谷,“栖霞丹枫”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栖霞禅意深,佛渡有缘人。舍利塔、千佛岩等80多处古迹遗址,会让游人在赏桃观枫之余,虔诚驻足,澄心纯性。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栖霞寺能让你明白什么是人生如渡。栖霞山更有“六朝胜迹”之称,相传五王十四帝登临此山,乾隆皇帝登临后便赐“第一金陵明秀山”,“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名传千古。你会情不自禁赞曰:大哉,栖霞!是啊,名山大川本就是风物中最为壮观者矣。
风物往小里说,还常指风俗民情、地方特产、地域文化特色等。我对风物有如此理解,应该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风物》有关。赏每期节目,你会发现,其都能聚焦中华大地,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不同地域的独具特色的风物特产,如蚕丝、豆腐等。每期纪录片都能以此为切入口,为观众呈现细节饱满、精致动人的画面,绘就了一幅融风物、地理、文化、美食、旅游为一体的“中国风物版图”,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中华文化。本人乐好生态,特别关注事关衣食住行之类风物的前世今生,探究其发展与演变的生态过程,进而寻找不同风物与地域环境文化以及人类生活生存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与品鉴其中的十足韵味,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你或许会说,我生活在平原,无名山大川,无古镇老街;我生活在除了耕种,再无故事与文化的农村,哪有风物可言。其实,风物因地不同,因人而异。譬如,我的老家,苏北一个地道的乡村,这里的风物就是春天的满眼碧绿,风吹麦浪处处香;秋天的遍地金黄,“喜看稻菽千重浪”。对我们一家来说,屋后的一棵本槐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风物,它见证了一家四代人的起落沉浮,也成了优良家风的一种象征。自打我父亲记事起,就有了这棵槐树。几十年前,老屋后就是一片茔地。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谁也不敢出门。但,父亲告诉我们不用怕,“屋后一棵槐,鬼神不敢来”。改革开放前,家里特穷,但父母坚持只要不饿死、冻死,一定要让六个孩子读书。全家过年只有两斤黄豆磨的豆腐,肉鱼之类从不敢奢望。苦日子看不到个头。母亲看着茂盛的槐树,鼓励我们说:“家有一棵槐,幸福自然来。”果然,改革春风吹拂下,我们兄弟俩都考上了学校,家里也吃上了大米,建了新屋子。可之后不久,老槐树枯萎。母亲去上海治病,大小不测事隔三岔五冒出来;兄弟姐妹六人一个个长大,谈婚论嫁都挨到了一起,全家人为未来犯愁。突然有一天,父亲发现,在离老槐树不远处,一棵幼小的槐树拔地而起,一下蹿起了三尺多高。父亲说,他的记忆中,从未见过本槐树种子能发芽长出小槐树的事,这就是一个奇迹。新槐拔地起,喜鹊门前鸣。从此后,我们相继立业成家,诸事顺风顺水。艰苦、读书、立业、诚信、感恩,这十个字成了我们的家风。去年冬天,父母均已步入九十人生,兄弟姐妹争相轮值陪护。今年五一假期开始,幺妹也主动加入照顾父母的行动之中,且帮父母家中装好安全摄像头,24小时看护。看着每天总有儿女守护在身边,母亲很骄傲地说:“我有六儿女,个个都是槐!”我们兄弟姐妹都愿成为一棵守护父母和家人幸福的槐树,虽然我们大都已经“奔七”。对我们而言,槐树就是最好的风物,是家人的精神图腾。
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风物无处不在。身为中华儿女,我们非常幸福,如此风物是上天恩赐,更是先民智慧。“风物长宜放眼量”既是谆谆教诲,也是风物研究之意义。同学们,这个暑假,让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美景中,发现风物,享受风物,感受文化的多样与自然的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