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4-08-08鄢一龙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从实践创新到思想解放,进而制度变革,再到新的实践创新不断进行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历了几次大的迭代升级。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写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初稿”;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明确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大论断;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有效需求不足阶段,面临着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巨大压力,进入了城镇人口为主体、消费需求主导、人口深度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新发展阶段,同时国际环境变得更加动荡与不确定,这一系列变化都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升级。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的会议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笔者认为,这标志着我们写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版、高级版。
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高度融合的强大现代经济体系。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构建微观有活力、中观有动力、宏观有度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提升国有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壮大。
第二是高度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为活跃、竞争最为充分的市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前沿和变动最快的市场之一。发达国家企业投资中国,不但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也是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接受中国市场检验。能够在中国市场成功,就能在世界市场成功。
第三是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构成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建设产权明晰、权责一致、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保护制度。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最大程度减少不当监管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建设以信用为基础,简约、规范、便利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第四是高度统一的单一市场。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堵点,取消市场分割,优化基础设施,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体系。这样,不但中国的不同地区按照同一规则进行市场交易,同时通过建设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快速的物流体系,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速流动,使得全国不同地区都被连接到统一的单一市场上。
第五是高效能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系统的发展调控机制,需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衔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民生政策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而引导市场经济趋于更高水平的总量均衡、时间均衡、空间均衡、生态均衡、内外均衡。
第六是高水平开放的全球市场。改革与开放是车之两轮,高水平市场经济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一体两翼。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既是市场与产品的对外开放,更是制度型开放,通过构建开放型的制度环境,推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推动。
可以预见,中国将建设更高水平、更开放、更一体化、更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人类探索更高水平的经济制度文明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