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之路径

2024-08-08徐欣

科教导刊 2024年20期

摘 要 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路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已成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载体。但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管理部门协同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结合紧密度不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引领和氛围营造力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开展。为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多部门协调、党团引领、搭建志愿平台、优化培训内容、形成志愿服务品牌等举措,提升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果。

关键词 实践育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0.002

The Pat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Vis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XU Xin

(Guangdong Jidian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volunteer services, vocational colleges generally face problems such as low coordination amo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 weak integration betwee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nd majors, and insufficient promotion and atmosphere cre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s. Therefor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enhance the practical and educational effects of volunteer service by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coordinating multiple departments, leading the Party and Youth League, building volunteer platforms, optimizing training content, and forming volunteer service brands.

Keywords prac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化实践育人……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日常化、便利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实践活动载体,能有效推进思政工作的开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并对立德树人的效果进行有效性检验,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工作的育人实效,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

1 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

1.1 厚植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的塑造,对青年大学生未来道路的选择乃至国家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甘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切。志愿服务可以厚植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年轻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宋朝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晚清名臣林则徐用生命践行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这些家国情怀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把无数名人志士为了国家大业前仆后继、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传承下去,并注入新的活力。

1.2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之上,以增进他人福利、促进社会进步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驱动于利他主义的动机,指向于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完成。理想信念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塑造活动[1],通过志愿服务,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促进劳动实践

志愿服务活动是劳动实践教育的拓展形式。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主动跳出舒适圈,在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怕辛劳,挥洒汗水,把志愿活动融入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劳动付出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在志愿实践中真切体会助人自助的乐趣和满足感,以助人为快乐之本。通过劳动实践,传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1.4 推进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转化为技能,推进知行合一,在真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2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现状

2.1 各管理部门协同度不高

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在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全方位覆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各种资源相匹配,场地支持、资金支持、人员支持缺一不可。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依靠单一部门唱“独角戏”,校内各部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协同度有待提升;此外,部分志愿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开展过程中可支配的资源有限、人员疲于应付工作任务、缺乏规范的监督和评价体系等因素都制约志愿服务活动向纵深推进发展,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2 与专业结合紧密度不强

高校作为育人阵地,育人工作大致可以分为“第一课堂”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及“第二课堂”德智体美劳各类课外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与提升。校内志愿服务活动专业色彩不浓,大多属于“体验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需要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没有凸显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群体的优势,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

2.3 宣传引领和氛围营造力度不足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仍98977d923fc15c1bd21476b71bcc617bbceaf457137aec9cd5a705637afdb0c2保留“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费时费力的行为;而有部分学生想参与志愿服务,却苦于没有了解志愿资讯的相关渠道,心有余而力不足。打破信息壁垒是发挥志愿服务活动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以推文、视频、校园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报道,宣传内容也不够多元化。

2.4 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近几年,大学生志愿者人数呈现大幅攀升的趋势,但是志愿者培训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刚入校阶段做志愿服务的热情最为高涨,是内驱力最为充足的阶段。随着学业日渐繁忙、志愿服务时长满足评奖评优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内驱力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志愿者队伍的教育培训暂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志愿服务培训显现出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下降等问题。

2.5 评估机制不规范,未形成联动机制

2022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制定发布了《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的相关文件,为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评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规范化准则。但由于各高校在地域、类型、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统一、完善的评估机制[2]。高校与社会志愿服务也没有形成联动机制,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多数各自为政,在服务内容上与社会公共领域的交集有限,没有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区等形成良好的联动。

3 优化志愿服务的路径

3.1 优化制度,提升思政工作组织力

第一,完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保障[3]。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章立制,构建“党委统筹部署、职能部门扎实推动、各专业着力实施、学生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协同机制[4]。在学校经费中设立志愿服务活动专项资金,确保该项资金在学生活动总经费中占合理比重;通过学生个人素质综合测评实施方案、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制度作为有力抓手,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志愿公益课程体系,对学生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社区服务、扶老助残、公益环保、赛会服务等各类志愿公益活动起导向性作用。

第二,校内各部门协调联动,打通教学、教辅、行政等部门的育人链条,形成育人合力。将志愿服务课程加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课程体系,赋予学分,为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3.2 党团引领,增强志愿服务引领力

不断深化共青团育人底色,以团支部为“战斗堡垒”,以党员、团员为志愿服务的先行者,充分发挥党、团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传帮带的形式,通过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身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活动完成情况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对象考察、党员发展等工作中,关注志愿者成长,从而刻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群像。

3.3 搭建志愿平台,优化培训内容

第一,搭建志愿服务交流平台。可将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现有志愿服务平台上发布的需求信息,发布到校内的志愿服务平台上。如广州的穗好办App里的“志愿时”栏目里就有广州市各社区的志愿服务信息,学校可把相关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到学校的志愿服务平台,与社区联动,学生可在平台上寻找自己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学校还可升级志愿服务项目为公益项目,参与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6]。

第二,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志愿者培训主要以社团指导教师、辅导员讲授为主,学校还可建立大学生志愿者讲师团,通过志愿经历分享讲座、志愿服务质量优化论坛、志愿案例沙龙分享等形式,逐步加强“教师+学生”的志愿者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志愿服务意识的塑造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专业技能的培训,培训中可通过融合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志愿活动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4 健全保障措施,激发内驱力

第一,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保障措施。参加救灾等有危险的志愿活动时,学校应帮他们购买保险,使他们免去参加志愿活动的后顾之忧。

第二,激发内驱力。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精神激励虽然重要,但大学生仍是消费者,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学校应对参与校外志愿服务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如交通费等),凭借志愿服务凭证和相关票据予以报销;举办优秀志愿者系列表彰活动,评选校园最美志愿者,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纪念品,并将优秀志愿者的事迹打造成典型案例,广泛宣传,提升志愿者获得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3.5 形成品牌,提升校园志愿活动感染力

第一,充分运用新媒体矩阵,挖掘和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感人事迹,树立榜样,营造奉献最美、志愿最美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人人向往、人人参与、人人互助”的志愿活动,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人人都向往成为优秀的志愿者。

第二,以赛促建,以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为契机,不断孵化出好的、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以点带面,将传播志愿精神的种子埋进大学生的心中。

第三,形成志愿服务系列品牌活动,实践育人贯穿始终,结合学校历史和专业特色,开展以志愿服务为核心主题的系列子活动,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让志愿服务在校园蔚然成风。

4 结语

当今,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持续且深刻的影响。通过志愿服务制度优化、党团引领、健全保障措施、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等举措,将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发挥出最大成效,让志愿之花盛开在校园各处,让志愿服务星星之火温暖祖国大地。

参考文献

[1] 张文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 田菂,马建青.党建引领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的提升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2):67-70.

[3] 彭立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78-80.

[4] 邱萍.志愿服务培育时代新人创新路径研究[J].新生代,2023(2):57-61.

[5] 陈琰.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与发展路径——以苏州S大学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2(2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