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并肩地走,什么也别说

2024-08-07初夏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7期

比起跟在孩子身后忙这忙那、唠唠叨叨,不如安安静静地待在一旁,或干脆忙自己的事,因为最好的爱与陪伴是“静能量”。

看到进入初中的儿子身形消瘦不少,成绩一落千丈,焦虑如烦人的虱子爬满我的心头。想起去年年底,儿子感冒转肺炎,前后折腾了一个月,自责就如鞭子在夜深人静时一遍遍抽打着我的心房。我怪自己平日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万般纠结之后,我决定放弃大部分工作,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儿子身上。

“老妈,你把牛奶热这么烫干吗?”那天,我起大早准备好早餐,他却一脸不耐烦地抱怨。火气“噌”的一下就上来了,我带着怒气提醒他:“学会感恩!”儿子却反驳我:“难道你做错了,我还要感谢吗?我压根儿都不需要热牛奶!”说完,他背上书包摔门而去,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

我放弃工作,一丝不苟地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他不懂感恩也就罢了,居然还心生怨怼;我努力跟学他最薄弱的数学,他根本不领情,还说:“你就别瞎指导我了,你讲的我根本听不懂!”他学习时,我送吃的喝的,帮忙打扫收拾,他没好气地说:“能不能别在我面前晃……”新一轮焦虑扑面而来,我到底该怎么做?

我忍不住找好友吐槽,她是过来人,也是心理老师。“孩子这么大了,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你要做的是安顿好自己的情绪,做好他的精神陪伴就可以了。”她分享了一段话:“肩并肩地走,不用说什么、分享什么,仅仅是一起静静地走路,已经是一种疗愈,同行者心里会踏实并觉得幸福。”朋友称之为“静能量”。

想起儿子三四岁时,他在游乐场玩儿,我在场外候着,看书或处理工作。他玩儿累了,会欢快地跑过来找我要水喝,我笑盈盈地夸他“真乖”,这不也是静能量的陪伴吗?

现在,我是否也可以尝试这种方式来陪伴青春期的儿子呢?我对儿子是否爱得太过用力?帮助他之前,我是否也应该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一切呢?

不久后,学校组织春游,我给儿子准备零食前,主动问他需要带什么,而不是跟以往一样,准备很多我所认为营养健康的水果、面包。儿子告诉我,他想带一盒榴莲。我愣了一下后马上答应了,老实说,我挺讨厌榴莲的。但儿子说他的好朋友都爱吃榴莲,于是,我去超市买了一个7斤多的大榴莲,忍着臭味取出果肉,放进几个密封盒子里。春游回来,儿子说,同学都羡慕他有个好妈妈,他还郑重地对我表达了感谢。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晚,他在书房做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凑过去问:“需要帮忙吗?”而是坐在客厅里看书,任由他自己认真思考或寻求网络的帮助。过了一会儿,儿子欣喜地告诉我,他弄明白了那道数学题的逻辑,这类题型以后再也不怕了。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静能量”的魔力。

原来每天上学前,我总对儿子千叮万嘱:“作业都收好了吗?水杯带了吧?”“上课不要走神啊。”“书包里有巧克力和面包……”现在,我只默默地送他到电梯口,如果他需要,我会给他一个暖暖的拥抱,说:“今天也要开开心心哟!”看着儿子昂着头,一边挥手一边走进电梯,我知道,他一定从我简单的言行里获得了满满的爱与力量。

最近的期中考试,儿子的名次前进了120名。班主任问我有何秘诀,我笑着说,不过是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而已,不过是一直安静地陪伴罢了。

昨天,儿子的几个同学来家里玩儿,大家分享各自最近做过的最喜欢的事。儿子说是在周末,房间里静静的,爸爸戴着耳机看电视,妈妈埋头看书,他写会儿作业又发会儿呆。一家人就这么相互陪伴又互不打扰,感觉特别好。

顾城的诗歌《门前》中,有这样的几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亲子陪伴也是一样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