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务劳动能够促进大脑发育

2024-08-07王大龙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7期

家务劳动不仅关系劳动习惯的养成,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今年4月下旬,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民路小学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劳动最美,实践最真”劳动周系列活动。周一是校内劳动,孩子们走进“和乐农场”除草,去绿化带捡垃圾等;周二是职业体验,在跳蚤市场摆摊,模拟消防员等;周三是劳动项目实践活动,按照不同年级擦桌椅、整理收纳等;周四是劳动技能大赛,煮水饺、蒸馒头等;周五是表彰大会,表彰各种劳动小能手;周末继续在家参加家务劳动。根据每周劳动计划,孩子们努力学习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之美。

现在,劳动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有很多学校像博山区人民路小学这样想方设法地调动孩子们的劳动积极性。但仍有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上,忽视其劳动习惯的养成,不让孩子做家务。

我们老祖宗是非常看重孩子劳动习惯养成的。宋代大师朱熹在《蒙童须知》中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做到“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陶行知先生特作《手脑相长歌》,歌中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家务劳动不仅有助于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更有助于大脑顶叶和额叶运动指令系统的完善。像钉扣子、洗手绢、择蔬菜、和面,都要运用手指的精细动作。不同的家务劳动可以促进手臂、手腕、手指、手眼、手耳的协调。手的十八般武艺包括抓、穿、插、刺、夹、剪、缝、倒、捏、掐、拧、撕、揉、捻、敲、拍、系、绑等。手是躯干中最灵巧、最精细的部分。虽然它只是全身的一小部分,但对应大脑皮层的感觉、运动区域,其所占面积和拥有细胞的数量却是较多的。手需要大脑的高度发达才能得以灵活操作,因而,手的灵巧性是大脑皮层成熟度的重要体现。大脑的发育和活动依赖对外界各种感觉刺激的接收,手是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

手指的精细动作不但表明孩子的动手能力,听觉、视觉运动协调能力,更主要反映人的精细感觉对外部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决定的。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不断提高,在7岁以后的发展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俗话说心灵手巧,其实应该是“手巧心才灵”,通过手部小肌肉的运动,可以初步判定个体的大脑皮层是否完整无损。

手指简单活动时,感觉运动区的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该区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使脑血流量增加的动作训练还会使思维更加敏捷。大脑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主要分为3个连续部分,其中,手部代表区所占比例几乎达到1/3,面部和其他代表区各占1/3。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手协调运动的培养在大脑发育成熟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所以,无论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还是促进大脑发育,家长都要重视劳动教育。3岁的孩子,可教他做洗手帕等家务;4岁的孩子,可以整理报纸、摆放餐具、洗自己的小毛巾等;5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比如餐前餐后收拾整理餐具,收拾整理图书玩具并且归类;6岁的孩子,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比如叠衣服、扫地、倒垃圾等。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配合学校劳动课的教学方案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