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妈妈”汤素兰: 童心未泯,梦想才会长大
2024-08-07康海燕
作家妈妈在文学创作时如何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灵感?在亲子教育时又如何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趣?让我们一起走进“笨狼妈妈”汤素兰的精彩人生。
汤素兰身上有很多标签:儿童文学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最喜欢的却是孩子们送给自己的称呼—笨狼妈妈。
《笨狼的故事》出版30年来,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系列图书销量突破1000万册。在很多童话故事里,狼都是一副凶狠、狡黠的样子,但汤素兰想写出不一样的狼,于是,一只笨得可爱的小狼诞生了。笨狼的原型是汤素兰当时年仅两岁的儿子。
笨狼故事,以儿子为原型
从儿子的眼睛里,汤素兰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事情,惊叹不已。两岁的儿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花鸟鱼虫、一草一木都会认真观察,满心喜爱,和小伙伴们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所有这些童趣都成了《笨狼的故事》的写作素材。
《笨狼的故事》中,很多情节是儿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发生的事情。有一天,他睡醒后迷迷糊糊地爬起来,问汤素兰:“妈妈,梦到哪里去了?”梦到哪里去了?成年人大概从来不会问出这个问题,却让人回味无穷。汤素兰越想越有意思,于是在书中写了一个寻找梦中的一棵树的故事,这篇故事的名字就叫《寻找一棵树》。
因为对孩子观察细致,汤素兰笔下的笨狼既单纯又可爱。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笨狼的爸爸和妈妈要出门旅行去了,他们喜欢过浪漫的生活。他们问笨狼愿不愿意一块儿去。
笨狼问:“外面有山吗?” “有。”爸爸妈妈回答。
笨狼又问外面的山上有树没有,树上有鸟没有,树下有草地没有,草地上有小溪没有,小溪里有天空的影子没有。
都回答:“有。”
笨狼皱起了眉头:“那不跟这儿一样吗?还到外面去干什么!”
小朋友们喜欢《笨狼的故事》,因为能从笨狼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小朋友曾对汤素兰说,两岁多的时候,爸妈带他回乡下帮奶奶种花生。爸爸告诉他:“种下一粒花生,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花生。”他当时拿着一个小螃蟹玩具,心想:“我把小螃蟹种到地里,到了秋天也可以收获很多小螃蟹呀!”于是,他找来树枝掏了个小坑,把小螃蟹放了进去。这个种螃蟹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笨狼”的故事。
每次读者见面会,汤素兰总会被孩子们的童心所感动。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见面会结束时,一个男孩哭着对她说:“笨狼妈妈,你不要让笨狼那么笨,让笨狼变聪明吧,它太可怜了!”汤素兰微笑着替小男孩擦干眼泪,告诉他:“不能让笨狼变聪明,因为‘笨’才叫‘笨狼’呀,变聪明就不是‘笨狼’了。”为了安慰他,她说也许将来可以写一部童话,让笨狼生一个聪明的孩子。但这个小男孩还是哭个不停。汤素兰想,他大概是从《笨狼的故事》里联想到自己的一些遭遇,比如家长和老师总是夸奖聪明的孩子,所以希望可爱的笨狼能变聪明。他现在还不能理解笨狼“笨”的本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大智若愚”,笨狼的执着和乐观正是它的可贵之处。
最初开始写作《笨狼的故事》,对于笨狼究竟意味着什么,汤素兰并没有清晰思考,她只是从儿子和他的小伙伴身上,看到他们从一个简单的游戏里获得无限快乐,趴在草地上看一只蚂蚁也能入迷,前一刻刚刚哭过转身就笑逐颜开……她被孩子们身上蓬勃的活力深深感动。
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此直接和简单,能够以最原始、最本真的方式体验和理解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迹,同时启发着大人怎么去看待世界。所以,汤素兰笔下的笨狼特别乐观执着,不管失败多少次,还是会兴致勃勃地去尝试;不管上了多少次当,还是对别人全无戒备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笨狼能赢得一代又一代读者喜欢的原因。
30年过去了,看到今天的孩子依然喜欢笨狼,汤素兰才深刻意识到,童趣童真是多么宝贵。它既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成年人渴望永葆的童心。“在现实世界里,聪明人已经太多了,就让笨狼一直笨下去,让它替孩子们把所有笨事都做了,成为孩子们纯真童年的美好记忆。”
童心未泯,梦想才会长大
汤素兰的童年是在偏僻的山村里度过的。她和父母相处时间很少,几乎整个童年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山村生活给了汤素兰很多时间发呆,看天,看山,看天上的鸟儿。白天,跟着大人到田间地头劳动;夜晚,躺在地坪上看星星,扑萤火虫,听爷爷奶奶讲故事。那时候生活条件有限,没有课外读物,但乡村的一切:村里的叔叔婶婶、阿公阿婆,院子里的鸡和鸭,圈里的猪和牛,山上的树木,田野里的禾苗,梁上的燕子,夜游的猫头鹰……都是童年汤素兰的“课外读物”。置身于如此丰富的生命课堂,汤素兰得以快乐成长,人生梦想也因童心而更加灿烂。
汤素兰真正和童话结缘是在大学时代。快毕业时,低年级开了儿童文学选修课,汤素兰好奇地去旁听,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文学叫“儿童文学”,有一种文学体裁叫“童话”。
读了严文井先生的童话《小溪流的歌》后,汤素兰模仿写了一篇童话《两条小溪流》,投给当时的《小溪流》杂志。这是她发表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所商业学校当老师,教财经应用文。现在回想起来,那三年是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她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是—难道自己每天告诉别人借条、收据怎么写,这样重复40年?她感到内心依然涌动着对文学的热爱,之后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读研时,汤素兰选择了儿童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家少儿出版社当编辑。
那时,汤素兰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作家,但她认为,身为编辑得懂一点儿写作,否则太外行,约不来好稿子。于是,她在工作之余开始练习写作。正好有朋友给她转来台湾信谊基金会的一则征稿启事,她按征稿要求写了6篇以“笨狼”为主人公的小故事寄了过去。没想到,这组故事入围了当年的信谊幼儿文学奖,出版单行本后,入选了台湾“好书大家读”。信谊基金会看到书的市场潜力不错,约她以“笨狼”为主人公再写一本。这给了汤素兰极大的鼓舞和肯定,增加了创作的信心。
汤素兰认为,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保持童心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像孩子那样感知世界,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童年的秘密,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现在,她强烈意识到,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这一生当中最正确的选择。
童话故事不仅能够带给孩子们欢乐和启迪,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儿童文学让她永葆童心!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之后还能保有童心,在身体长大之后还能注重心灵世界的纯净,这样的人生无疑会更加美好。汤素兰希望孩子们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本心与真心,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敢于梦想、勇于创造。
家庭之中,孩子给予更多
法国著名童话作品《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写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一节三等车厢里,挤满了在法国被解雇的波兰工人。他们浑身脏乱不堪,面容疲惫而麻木,仿佛是被巨大的社会齿轮推上冲床的石头。但在这些麻木的人群中,他看到一个在母亲怀里沉睡的孩子。灯光照在孩子光洁的前额和可爱的脸蛋上,仿佛一枚金果。
在失去生活希望的群体中,圣-埃克苏佩里捕捉到一位母亲和她怀中熟睡的孩子的画面,成为整个场景中的一抹亮色。在艰难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失去希望和信心,但母爱的力量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
汤素兰说:“妈妈这个身份,不仅是生物学上的角色,更是情感、责任、付出和爱的象征。除了为新生命提供最初的生存环境和营养,还需要承担起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母亲的爱和关怀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撑,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情感能力和社交技能。”
在儿子小时候,汤素兰喜欢对他进行自然教育。只要有闲暇,她就会带着儿子去户外散步、观察、游玩,亲近土地。“在孩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平等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与对周围事物的关注,需要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所以,孩子需要与大自然交朋友。”
汤素兰非常尊重儿子的梦想,鼓励他做梦。因为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既是孩子向上生长的动力,也是其创造力、想象力的具体体现。哪怕是荒诞不经的“白日梦”,也是孩子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体现,是孩子的天性。
汤素兰做编辑时,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她编辑的书要先给儿子读,进行童话创作时也一样,起码要儿子愿意读才算合格。所以,儿子一直是她作品忠实的第一读者和第一批评者。有时,他会忍不住沉浸在妈妈笔下的童话世界,做起白日梦来。在梦里,他像淘气猴一样成为爬树高手,像阿黄一样成为森林警察局的警察……《笨狼的故事》系列童话陪伴这个小男子汉长大,也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汤素兰觉得,自己从儿子身上学了很多。孩子对世界总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愿意尝试,不怕失败。这种纯真的好奇心让她能够保持一颗童心,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孩子天生懂得爱,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父母、朋友和宠物,对每一个生命都充满善意。孩子的爱让她深感温暖,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父母都希望儿女成才,汤素兰也不例外。但她更希望孩子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追逐梦想。快乐的心态也非常重要,能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强。她希望孩子有责任感、有担当,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家人、朋友和社会作出贡献。她希望孩子有爱心、有同情心,能够帮助别人、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现在,儿子已经大了,汤素兰将更多时间花在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上。2024年,汤素兰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青山桥镇发起成立“素兰文学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乡村学子和扎根乡村的基层教师。今年6月,她出版了一部关于湘绣传承的成长小说《绣虎少年》,故事讲述的是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少年梓屹战胜病魔,探索湘绣艺术,并接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一代传承人接力棒。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更多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走出中国童话的金花路。
梦想是生命中的光,童话的意义在于鼓励孩子们心怀梦想,向往纯真自由。相信汤素兰的文学创作会鼓励更多孩子向上向善,永远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