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素养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2024-08-06卢晨张鑫陈之枫
[摘 要]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针对专业发展需求,开设了信息技术素养课程,设计了模块化主题式的教学内容、三阶段五环节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引入、问题引导、思政引领的课程育人理念,并全过程开展过程性、增值性的教学评价。经过近两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学生的职业认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得到进一步增强,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讨论,学生对数字化改革的适应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关 键 词] 数字时代;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121-04
一、引言
进入“十三五”之后,我国把深入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创新经济新的增长模式和业态,开展智改数转行DwMHgqadKSOBnP6bVzJb15/fd1Yqs0HvwEkHEgjvRkA=动,不断进行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把数字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明确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四个方面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满足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素养的由来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他指出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素养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愈发重要,被认为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也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2]。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应具备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的产生过程、利用信息等能力[3]。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慢慢起步。1995年金国庆率先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情况,指出信息素养教育不是未来的教育,但应着眼于未来。1999年王吉庆出版专著《信息素养论》,系统梳理了信息素养的相关理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大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4]提出了普遍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任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了要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张晓寒提出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新内涵,提出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四个维度定义了基于职业教育的信息素养新内涵。[5]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是职业院校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他们能理解信息在数字时代中的作用和意义,能捕获、分析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目的性;能有效预判该信息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强调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团队协作、共享信息带来的价值。
2.计算思维:是职业院校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后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计算思维是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要求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运用计算思维能力解决信息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对新产生的信息技术、信息化工具和资源等能及时掌握和应用,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更能触类旁通,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生活情境中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
3.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是职业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求他们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使用信息化资源与工具,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不仅能认识到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优势和劣势,还能运用计算思维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通过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解决更深层次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创新思维,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必须具备的信息社会中的责任。要求他们不仅在现实社会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在网络社会、虚拟世界中也应该遵守相关的信息社会道德和伦理准则;能有效及时意识到信息社会存在的安全问题,并能加以辨别和防护,同时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能主动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并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负责的行动。
(三)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郑敏在其文中提出信息素养的评价应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基本特征,还应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公正客观四项原则,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和专业信息素养五个方面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6]按照以上指标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一点,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表现一般,但信息伦理在所有评价维度中最高。基于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比如加强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学生信息感知能力、实行信息技能培训、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程等。
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评价,不仅仅从知识点、技能点方面,以问卷的方式开展量化考核,更需要从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数字化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三、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变得更大,要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加入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或者环节,全面贯彻数字时代背景下党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本专科院校面向所有专业都开设,主要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最近三十年来主要教授计算机组成、软件与硬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办公自动化等内容。高职院校主要参考全国或地方计算机等级考试所设置的考试大纲,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
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时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将以基础知识、应用技能为主的课程培养目标上升为人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当前急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2022年教育部更新了部分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将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作为学生基本素养写入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中,突显了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7]。
(二)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高职院校专业目录近几年调整频繁,比如原来的会计专业调整为大数据与会计,新增了大数据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此信息技术素养课程开设显得非常必要,其开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之一。开设信息技术素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2.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培养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创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4.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开设信息技术素养课程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信息技术素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实现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推动信息技术素养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普及和深入发展。
四、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理念基于成果导向、案例化、项目化设计,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岗位技能点融入课程教学中,“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比例超过50%。课堂展现形式多样,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情境再现、现场教学等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结合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区域高职学生重点紧缺产业的人才需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本课程团队设计了信息技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包括模块化主题式的教学内容、三阶段五环节的教学过程、案例引入问题引导思政引领的思政育人和过程性增值性的教学评价。
(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高等职业院校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分两大模块,分别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能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帮助其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培养信息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用计算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迁移的能力。
考虑到各个专业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部分内容,以主题式章节结构重构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发展需要。以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开发、安装、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可以选择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内容,开展岗位认知与信息素养的培养。再比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除了会计专业领域的课程,还需要让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认知,帮助后续课程更好地实施,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
(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在“信息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基础上,通过教师案例引入、问题引导、思政引领,为学生提能力、提意识、提素养的教学实施过程,有效完成全过程培养学生四大信息核心素养。
课前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和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探究,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趋势、典型应用案例。
课中案例引入,由学生现场汇报该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案例进行互问互答,加深学生对该技术的基础认知;随后教师基于热点案例进行问题引导,分析案例背后的关键技术;课堂最后为学生强意识,通过头脑风暴、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分析新技术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优势与问题,强调思政引领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课后让学生针对该技术制作科普视频或设计创意项目,培养他们的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以信息素养为本,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提能力、提意识、提素养,促进教学相长,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
(三)课程思政育人设计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发挥课程育人作用。
为了达到课程育人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了相关技术的社会热点案例,比如关于高性能芯片,选取了华为手机芯片作为热点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思考,促进学生掌握高性能芯片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了解我国芯片业的发展和不足,了解中国“卡脖子”问题的由来和国家的政策,了解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感受中国科技力量、弘扬科技工匠精神、浸润科技强国使命感,用生动的中国科技热点案例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发扬工匠精神,实现精益求精、科技兴国等思政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和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四)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CIPP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评价家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在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四个步骤开展评价,也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的评价模式。该模式旨在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方案实施和结果的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改进方案。
借鉴CIPP评价模式,围绕信息四大核心素养,在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维度,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行为、过程考核、最终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如图2所示,注重个性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突出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通过全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五、总结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数字化时代国民的基本素养之一。本文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结合专业实际需求,考虑数字时代下高职学生专业未来发展需求和适应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构建了信息技术素养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公共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融合,以本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为起点,把信息素养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更新新技术应用案例,追踪新技术的发展,理解新时代下信息化社会对人信息素养的要求,形成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体系,全过程、全课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只有不断加强信息素养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案例,紧跟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EB/OL].(2021-03-23)[2024-05-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104/t20210409_525482. html.
[2] 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R].America: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3] 李蔚然,别雪君,沈田,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现状调研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9(1):73-8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0-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 188.html.
[5] 张晓寒.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逻辑、内涵及培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0):31-36.
[6] 郑敏.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0.
[7] 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EB/OL].(2022-09-07)[2024-06-03].http://www.moe.gov.cn/jyb_xw fb/gzdt_gzdt/s5987/202209/t20220907_659056.html.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JA1309);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SJYB1603);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KCSZ202304)。
作者简介:卢晨(1984—),男,汉族,江苏宜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学管理。
张鑫(1988—),女,汉族,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移动通信技术。
陈之枫(1985—),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