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2024-08-06张瑞红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僵化、课堂改革注重形式、课堂评价体系不完整、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如通过优化师生比例、注重实质内容、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等策略进行改革。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173-04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1]。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等,都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院校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和坚韧的心理素质,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常见问题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年龄在15~22岁间,他们通常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成熟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较为稚嫩,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呈现出两种显著的心理特征。
在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普遍面临一些心理挑战。例如,他们可能难以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就面临新环境,学习目标迷茫。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学生难以适应,甚至产生“混文凭”的心态。此外,高职学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常常在人际交往中遭遇挫折和冲突,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引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高职学生普遍感到焦虑[2]。他们常常思考“未来的职业道路”“自己的能力定位”以及“如何顺利就业”等问题,内心的焦虑感逐渐增强。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佳或对职业教育的未来缺乏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表现出不愿努力奋斗的态度。这些现象往往源于学生未能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缺乏进取心和自信心。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重要性
课堂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为学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一)院校与社会角度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重要性在院校与社会角度上尤为显著。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情感健康,确保学生在面对挑战和承受压力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实现教学成果和教学目标具有关键影响。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为学生高效学习和持续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直面职业挑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人自身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宗旨是促进学生心与身的协调发展,培养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4]。
(二)高职学生角度
保持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5]。一个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平衡发展。例如,长期承受焦虑、抑郁或愤怒情绪的学生可能会遭受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此外,心理健康还与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提升、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转变。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心理上的冲突和不稳定,同时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应对心理压力和挑战,保持心理健康。通过学习心理调节的策略和技巧,学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推动自身的心理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的心理问题,更在于指导学生向健康的成长方向发展。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能够培养出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提高求职和面对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三、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偏重形式,氛围活跃但成效有限
尽管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许多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和个体心理认知的结合。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氛围虽然活跃,但学生在心理认知、情绪调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提升并不明显,长期的心理健康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
根据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体验式学习以及行为训练。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预防心理问题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认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形式的改革,忽视了个体心理认知和情绪、思维习惯的改变。课堂体验活动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往往难以在心理认知和思维习惯方面产生根本性改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效果不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教育部在2018年推出的文件,旨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该文件提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规范化[6]。同时,该纲要还鼓励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尽管各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过于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个体心理认知的结合。这种偏重形式的教学改革导致课堂氛围活跃,但学生在心理认知、情绪调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提升并不明显,长期的心理健康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课堂评价体系缺失,效果反馈机制不健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关注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情况,然而,关于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发展和学习成效的评估,却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往往依赖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学生的表现,而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和科学的评估方法。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成长情况,也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往往被忽视或未被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是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学生反馈的渠道不够畅通,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方法也不够规范和系统。这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习惯,而不仅仅是参与课堂活动和完成作业。然而,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情感变化,导致教学效果的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高等职业院校里,学生普遍将学习重点放在掌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上,常常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主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他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非专业课程,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没有直接影响,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此外,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度不高,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参与积极性,课堂氛围相对沉闷。
课堂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平普遍不高。由于缺乏自主学习动力,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反应迟钝。这导致他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他们往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为一门“选修课”,对其学习成果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相对较为被动,缺乏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动力。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优化师生比例,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此,应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的机会。而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工具,引入案例研究、团队讨论、模拟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多元化教学模式还包括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提供在线课程、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服务,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够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帮助。通过线上互动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注重实质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实践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征,利用网络环境,设计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的课程内容。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可以搜集视频案例,利用网络的交互特征,着重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针对大二学生,可以关注他们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结合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指导;针对大三学生,则应关注他们的就业和择业问题,利用网络数据、就业测评软件等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和探索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强化效果反馈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和强化效果反馈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能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心理状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现代网络技术使得评价更及时,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可以结合现有的网络平台,让评价更为及时。教师也能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迅速了解学生的进步和问题。总结性评价可以通过考试、课程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以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迅速识别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定期向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明确他们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强化效果反馈机制,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师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实践活动、情景模拟以及研讨会等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人格与心理健康”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热点案例来增强教学的丰富性,以此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专门的网站和在线学习平台,来呈现视频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作业提交和心理评估等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消除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还能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比如,可以围绕中国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办“打开心扉,感受温暖,共同进步”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体验自我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活动设计包括配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展心理问题的问卷调研和总结工作,举办主题班会或讲座活动,开展心理危机排查活动,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举办心理话剧比赛、心理健康美文创作等,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加。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需要从优化师生比例、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还应注重实质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此外,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和强化效果反馈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还需关注学生心理特征和常见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同时,院校与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唱,王仕卿,王军峰,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公关世界,2023(23):25-27.
[2] 赵辰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革命实践研究[A].2023高等教育科研论坛论文集[C],2023.
[3] 李彬.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22):121-124.
[4] 鲁晓静.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机制研究:以L省为例[J].山西青年,2023(2):187-189.
[5] 陈锦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公关世界,2022(8):87-88.
[6] 庞莉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知识文库,2021(8):94-95.
◎编辑 张 慧
作者简介:张瑞红(1982—),女,汉族,山西芮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