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4-08-06刘嗣睿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9期

[摘 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技能过硬、职业素养突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传统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弊病逐渐凸显,导致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现代学徒制视角切入,分析这一模式具有的校企协同、工学融合、“五双”并举、德技兼修等优势,剖析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困境和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因地制宜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引导监督作用、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完善培训考核体系、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五个方面,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实现多方共赢进行了有效探索。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9-0065-04

现代学徒制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了学生课堂学习与企业学徒技能培训、岗位实践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基于这一模式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工作岗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行业口碑。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成功通过第二批试点验收,与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建立了学徒培养校企联盟,以电子商务专业很好地带动、延伸、拓展了更多专业,构建起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潜力,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效益,实现了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

2014年,教育部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通过反复论证后,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色在于实现院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的深层次合作[1],通过教育与产业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更加精准、有效地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适配性和针对性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和敬业勤奋的职业精神,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发展和社会、时代进步,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更好地服务和奉献社会。具体来说,现代学徒制有如下特征。

(一)校企协同

通过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融师资、共同考评等多个环节,学校和企业构建起双主体育人模式。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改变了在传统学徒制中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局面,取得了与企业“平起平坐”的身份,自主性、对立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身份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双主体育人模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会主动围绕行业、企业所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开展实践性育人,主动性、积极性得到释放,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升了育人质效。

(二)工学融合

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了“师带徒”(师傅带学徒)、“师带生”(教师带学生)的工学融合,强调企业、院校在结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深层次融合,用“同学同工”代替“先学后工”,学习到每一个理论都可以通过实践验证、每一项实践也都能够用所学理论进行指导,这就消除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时间差”,实现了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锻炼的合二为一,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五双”并举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流程中,无论是育人主体、考核标准,还是学生身份、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都具有双重属性[2]。具体来说,在育人主体方面,由企业、高职院校的双育人主体代替了此前职业院校的单一责任主体;在考核标准方面,评价体系既有学校层面的标准,又兼顾了企业方面的要求,学徒考核标准的制定、修改以及完善都要在二者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而且标准一旦确定,就要严格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学生身份方面,具有双重性,既是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又是在生产一线实地学习、锻炼的学徒;在教学环境方面,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场所教学;在师资力量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度,即每一名学生在学校配备一名学校教师,在企业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

(四)德技兼修

学校理论学习、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既是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强化,又是内在道德品德、职业素养、意志意念的磨炼,能够很好地实现岗位技能、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精神的综合提升,与新时代企业要求员工所具备的“品于行、匠于心、精于工”职业精神高度契合。基于现代学徒制,通过校企深度协同,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实践全过程中融入职业准则和行业文化,实现理论学习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同学同工”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在学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第一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能够及时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外在能力,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接轨。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问题分析

现代学徒制自试点以来在各地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成为职业教育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育人模式。但由于这一模式需要院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元协同、深度协作,这就对政策、资金、环境、监督、师资、考评等多个要素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际运行、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缺失而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在前期试点过程中,对政策、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大,甚至在某一层面来说,政策、资金就能够决定这一育人模式的成败。但就目前而言,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地方来看,对现代学徒制协同育人模式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财政资金支持,这也就削弱了校企之间协同的深度、广度、范围,降低了其应有的育人质效,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未来的进一步推广产生了影响。

(二)相关组织的指导、监管不到位

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越是涉及多部门协同的育人模式,越需要相关组织的及时指导和密切监管,尤其对于熟悉、了解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行业协会来说,做好指导、监管工作尤为重要。行业协会作为校企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既要将相关市场信息传达给企业,将人才需求传递给院校,又要监管校企协同机制的运行状况,从而实现校企协同对人才培养的实训项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不断调整、动态优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中,以行业协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为代表的相关组织的指导、监管作用发挥不到位,使校企之间缺失密切联系的桥梁,降低了人才培养对市场、行业、企业发展的灵敏度和精准性。

(三)企业参与校企协同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协同模式下,企业不再是“观望者”和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的育人主体,企业理应积极参与,因为这直接影响企业的人才供给和质量,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些企业对参与校企协同不积极。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存在顾虑,由于企业是市场主体的参与者,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但在校企协同中,无论是学生实习,还是学徒培训,都会耗费时间、精力、金钱,这对企业经营来讲是一种负担,况且企业的这些付出由于缺少相应保障机制,日后很有可能无法得到应有回报;另一方面,一部分企业眼光短浅,没有意识到校企协同育人在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只看了短期利益,因此,没有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中。

(四)教师培训、考核体系不健全

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协同,不仅仅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机械结合在一起,更为关键的是打通二者之间的障碍和藩篱,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实践经验,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阶段多数高校在优质师资方面比较欠缺,尤其缺少具备实操经验的高水平教师,直接影响了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的实际育人效果。此外,很多院校的教师考核、专业师资培训以及教师聘请机制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尤其是缺少有效的激励、提拔制度,导致年富力强、具备复合背景、实操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出现了断档,影响了校企协同的实际作用,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五)学生的双重身份、利益难以保障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突出特点是双主体育人,这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学生也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利益,学生的双重身份要得到尊重,双重利益要得到保障,如果二者不能兼顾,就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削弱这一模式的育人效果。当下从各个院校的实际运行来看,学生的学徒身份很难被确认,其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突出体现为学生在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时,接受的指导不够及时、监管不够严格,应得的报酬、奖励、激励没有得到及时落实,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对这一育人模式的认可度、接受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这对协同育人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产生负面影响。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探索

鉴于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现阶段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国家宏观政策制定以及院校自身变革等多方面,因地制宜地就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综合、全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探索。

(一)出台政策、资金支持,调动校企参与积极性

作为一项新型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先后确立了三批试点单位,经过前期的先行先试和有效实践,验证了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性和进步性,但由于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甚至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制度在不少地区仍处于探索、摸索、尝试阶段,因此,这离不开各级自上而下出台相应的制度、政策和安排,对其加以引导、支持,促进这一育人模式在各地顺利落地实施,从试点、探索逐渐过渡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一方面,国家要在宏观层面出台政策制度、完善法治建设,为这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确立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政策制度,明确学生(学徒)、合作企业、职业院校在这一模式中的具体定位、各自职责以及团结协作的内容和形式,确保责权明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既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各参与方的权益,又有助于各项措施的顺利落地。同时,要注重及时回顾、总结各地在推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呈现的特点、优势、经验,将其提炼上升为制度、政策,通过制度建设将其固定为长期坚持、推行的有效措施,避免因人为干预、环境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出现大规模变动,确保政策一如以往、持之以恒,解除各参与方的后顾之忧,尤其能够给合作企业吃一颗“定心丸”。此外,相关教育部门要注重对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的引导和教育,确保各项措施依法依规、依各地实际有效推行。另一方面,各级要加强对参与主体的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不同地区在落实宏观政策时,要基于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确立未来宏观规划,出台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政策,为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推广落地提供优质环境[3]。例如,针对院校方面,可以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降低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资金压力,缓解其后顾之忧;针对企业,可以对试点单位进行综合评比,评选出一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优质参与企业,通过给予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适当提高参与企业的回报率,在提高其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够示范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二)行业组织强化指导、监督,有效发挥沟通作用

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深入协同、深度融合,但院校和企业毕竟属于两类组织,在定位、属性、目标、理念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一个中间组织发挥沟通彼此、融合二者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可以很好地发挥联系校企、沟通彼此、传递信息的作用,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一方面,要及时将市场信息和企业需求传递给院校、企业,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适配性。市场变幻风云莫测,对人才数量、结构、类型的需求也日新月异,尤其随着新型行业、职业的兴起,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尽管职业院校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但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及时获悉市场变化的组织和机构,第一时间将市场、行业的人才需求传递给校企双方,促进二者在沟通、协同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从培训方案、实践内容、培养计划、专业课程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4],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实施育人全流程监管。校、企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其定位、职能各不相同,因此各项规划肯定也有所差异,当无法找到二者协同、融合的结合点时,双方就有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做出不利于现代学徒制顺利推行的决策。在这一背景下,要求行业组织对校企协同育人的全流程、各方面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并基于二者表现给予指导和建议,甚至对于一些违规行为进行警告和惩戒,确保双方都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既有政策、落实相关规定,促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有效落实,切实保障各参与主体的权益。

(三)开展全方位深度协作,发挥实践性教学作用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协同,是在原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中,企业的作用和身份至关重要,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发挥好育人主体作用,那么这一模式的效果也难以实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协同力度,充分挖潜实践性教学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沟通,深入参与到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中,组织师生到生产一线开展操作演练、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加深了解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性教学水平。企业也要提高主人翁意识,围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遴选教育教学资源、设置课程、制定考核方式和制度等多个方面,积极参与到高素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并为配合院校教学提供场所和器材。同时,双方要在深入协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发展的真实案例,并选聘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优质人才的动态、双向流动,以优质师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的作用。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开设衔接课程,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操作的结合。在实训项目建设时,既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特点和诉求,又要注重从长计议、建立长效投入发展机制,避免因眼前短期利益而影响了校企之间的长远协同机制,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的局面,实现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四)完善教师培训标准,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对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协同来说,教师的来源、构成更为多元,对其素质、视野、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提高专兼职教师培训标准,并健全培训、考核制度,发挥好“指挥棒”作用。

其一,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出台、完善、更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现教师能力、素质的持续稳定提升。认定标准除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涉及教师的实践、挂职经历,为提升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打下坚实基础。其二,企业、院校、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其中,通过积极协作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评价工作,通过多方设定考评标准、科学设定权重,保证师资建设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其三,要建立互帮互助机制,尤其要在企业师傅和院校年轻教师之间构建提升、帮扶机制,实现“双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院校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从理论知识、职业道德、文化素养、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开展教育,促进学生综合提升。

(五)健全学生培训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双重身份与利益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协同模式,受教育者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属性和双重权益,校企双方要通过完善、健全一系列制度,最大限度保障学生权益。

一方面,学生、家长、企业、院校签订“四方协议”,更加清晰、明确地对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时的学生身份、在企业实训时的学徒身份作出界定,既能够对各方责任、义务作出明确划分,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内外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育人质效。另一方面,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优质师资队伍既要严格选拔,又要注重及时跟进提升,实现教师素质、能力、视野与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同步,这要求校企基于教师培养规律,建立完善教师定期培训机制并严格贯彻落实。同时,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不仅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还对学生的道德水准、职业素养以及对企业忠诚度等确定量化指标,从而培养一批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在成就学生自身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

四、结束语

以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又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人才培养格局的关键举措,对于学生更好发展、提升育人质效、优化就业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实际,结合现代学徒制特点和校企协同现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强化指导监督、开展全方位深度协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学生培训管理制度等维度,就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发展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 付从荣,许佳丽.我国现代学徒制政策工具选择及优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23(10):9-15.

[2] 张明明,孙百鸣,姜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8,38(12):72-75.

[3] 窦红宾,沙双双.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23):39-42.

[4] 王菲菲.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问题及其路径构建[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3,22(7):44-48.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活动综合委员会项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YFZ1045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嗣睿(1979—),男,汉族,天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