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2024-08-05杨金梅
[摘要]文章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数据,从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资本变量,分析其对个体环境行为和团体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社会资本对环境行为存在直接影响,也存在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具体来说,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环境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对团体环境行为具有直接作用。行为态度与环境态度在相关过程中呈现出了中介效应。效能感变量在社会规范及社会信任与环境态度的关系中均存在负向调节效应。
[关键词]双碳;社会资本;个体环境行为;团体环境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2.3;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4)08-0047-06
环境行为也称环保行为、亲环境行为、绿色(消费)行为、绿色公民行为等,是指个人为减少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意图改善环境的一系列行为。促进行为转变来保护环境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行为改变被认为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核心战略[1]。影响环境行为的因素很多、很复杂,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都在致力于研究环境行为发生的促进因素,包括内部心理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内部因素决定了消费者的偏好,外部因素决定了偏好或愿望的实现程度。通常,人们在做出行为决策时并非都是出于完全理性,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个人价值观、周围同伴的压力等也都会影响行为的发生。个体环境行为心理不是孤立产生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环境意识的形成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发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影响。现有文献研究发现[2],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公共环境保护和管理,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显著相关。但是,少有文献讨论社会资本的内生问题,特别是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问题,缺少采用实证数据来揭示社会资本影响环境行为机理的相关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和维度
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是指嵌入各个层面的行动者所能够调动社会资源的总和[3]。通过信任、规范和网络可以促进合作,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其中心论点是“关系很重要”,核心思想是“社交网络是一种宝贵的资产”。社会网络是有用信息流的渠道,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并帮助组织和自我发展。因此,个人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利用这些关系所调动的社会资源,让行动变得更容易,从而实现合作和发展。
社会资本常见分类包括三个维度,即结构维度(SSC)、关系维度(RSC)和认知维度(CSC)[4]。其中,SSC是指行动者关系的结构,表现为社会网络互动,它代表了个人或组织之间联系的模式和频率。RSC反映了交换关系的质量,如信任和互惠。RSC可以减少社会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矛盾,并增强对社会关系的承诺。CSC反映了行动各方之间实现集体目标和共享规则的资源,表现为共同规范。
(二)社会资本与环境行为
社会资本可以降低人们的合作成本,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要素。从理论研究来说,社会资本的内核是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这些都是人们的社会结构所带来的资源。许多领域的研究(比如健康行为、政治参与行为、消费者行为等)强调了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在改变行为中的重要性[5]。而且,可以从社会扩散和人际传播两个视角来解释社会资本的影响:从社会扩散角度看,人际影响可以通过说服和知识传播等促进环保行为的发生;从人际传播角度看,当人们考虑他人对其所作所为的期望时,就会产生人际影响和社会规范,从而实施了环境行为。
从实证结果来说,社会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致结论。社会资本在环保行为(如减少空气或水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资本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鼓励他们的环保行为。研究[2]认为,社区关系更好的居民更环保。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农民在处理秸秆废弃物时表现出更强的环保意愿。社会交流频率更高、信任度更高和更积极参与农村废弃物管理的农民会更多参与垃圾分类行为。但是,由于社会中尚未形成保护环境的氛围,个人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正是由于社会资本对个体环境行为(或企业公民行为)的影响结果不一致,有必要研究社会资本不同维度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社会资本影响环境行为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有哪些?即社会资本影响环境行为的内部机理问题。
二、研究假设
本文依据NAHAPIET等[4]的分类标准,将社会资本分为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结合三个维度的内涵,分别选取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三个变量来分析社会资本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同时,根据斯特恩[6]的分类标准,将环境行为分为个体环境行为和团体环境行为。
(一)社会资本对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
1.社会网络与环境行为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人们生活在社会网络中,其行为必然会受到周围关系网的影响。生活在同一场所或者同样背景的人们,更容易相互影响,实施类似的行为。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可以促进信息传递和交换。根据社会嵌入理论,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获取资源的能力。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社会网络对个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H1b:社会网络对团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2.社会信任与环境行为
社会信任可以促进合作。原因是抱有信任的人们希望大多数其他人都有善意,因此很可能会与之合作。基于这种期望,高度信任者会回报他人的预期来合作。另外,相信他人的善意可以减少被人利用的恐惧。如果一个人希望与他人合作,由于相互信任可以确信自己的付出不会没有回报,不会上当受骗,因此可以放心去合作。这些解释表明,信任与合作之间存在着直接且积极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信任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社会困境(如保护环境)。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社会信任对个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H2b:社会信任对团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3.社会规范与环境行为
社会规范被定义为个人对社交网络中重要他人期望其做出行为的看法,以及个人遵守这一期望的动机水平。规范激活理论(NAM)和态度-行为-情境理论(ABC)这两种理论都将社会规范归为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NAM理论提出,内化规范是由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衍生而来的。ABC理论将社会规范视为外部影响的来源,会直接影响行为。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人们遵守这些规范与社会接受或奖励有关,因为违反这些规范往往会招致他人反对和社会制裁,而遵守规范可以获得社会认可或避免被社会制裁。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社会规范对个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H3b:社会规范对团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二)环境态度的中介效应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处在联系的社会中,个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更多环境行为的技能和方法,环境行为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来解释。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人们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方式,而是在受到外部刺激后会产生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受社会资本的影响,人们可能会产生心理变化,从而使得心理因素会在社会资本和环境行为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环境态度指个体对与环境有关活动、问题所持有的信念、情感、行为意图的集合。环境态度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一般性环境态度,指个体对环境问题持有的态度和关注程度,后续称为环境态度。二是特定性环境态度,指针对某些环境行为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后续称为行为态度。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行为态度在社会网络和个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4b:行为态度在社会信任和个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4c:行为态度在社会规范和个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5a:行为态度在社会网络和团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5b:行为态度在社会信任和团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5c:行为态度在社会规范和团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6a:环境态度在社会网络和个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6b:环境态度在社会信任和个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6c:环境态度在社会规范和个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7a:环境态度在社会网络和团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7b:环境态度在社会信任和团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H7c:环境态度在社会规范和团体环境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三)效能感的调节效应
效能感是指某人对能否实施或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评估。效能感是垃圾管理行为态度的一个显著预测量。事实上,个人感知效能更多的是影响那些不理想结果行为的意图和行为。在社会资本方面,由于受周围环境影响,个人通过对自己环境行为能力评估,从而转嫁到环境态度和环境关注。也就是说,效能感会调节外部情境和内心环境态度的关系,根据社会影响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如果个人的能力越强,越不容易受到外界情境的影响。尽管效能感对环境行为有显著作用,但是在外部因素和环境态度之间,效能感会降低社会资本对环境态度的转化。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8a:效能感在社会网络和环境态度中起调节作用。
H8b:效能感在社会规范和环境态度中起调节作用。
H8c:效能感在社会信任和环境态度中起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和假设,本文构建社会资本对环境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框架(见图1)。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环境行为分为个体环境行为和团体环境行为。个体环境行为包括家庭垃圾分类回收和绿色购买等内容,团体环境行为包括加入环保组织、签署环境问题请愿书和为环保团体捐钱等内容。将社会资本变量分为结构维度(社会网络)、关系维度(社会信任)和认知维度(社会规范)来进行测量和分析。同时,将个体特征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政治面貌、户口特征和社会地位(见表1)。
本文量表和数据均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选择CGSS(2021)数据中的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态度等模块。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和处理方式,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不知道、拒绝回答等),最终获得了185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受访者902人,占48.5%;女性受访者956人,占51.5%。样本结构合理。
量表采用自我报告式的数据获取方式。对于如环境行为、社会网络、社会规范、行为态度等包含多个题项的变量,首先进行因子分析,测量后采用加总求和来进行总分值的汇总。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附表1)①可以看出,个体环境行为的均值为4.578,而团体环境行为的均值为3.198,表明人们实施个体环境行为的频率要明显大于团体环境行为(t统计量为34.685)。相比团体环境行为,人们更乐意开展家庭个体层面的环境行为。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见附表2)①显示,大部分变量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社会资本对环境行为作用机理的回归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1.社会资本的直接效应
将环境行为(个体环境行为和团体环境行为)作为因变量,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附表3)①显示,在个体环境行为中,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对环境行为的直接作用显著,而且都是正向作用,但社会信任对个体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说明社会网络越紧密,遵守社会规范程度越高,越容易促进个体环境行为的发生。在团体环境行为中,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对团体环境行为的直接作用都显著,但是,社会网络却对团体环境行为的直接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在个体行为层面,人们还是更多基于社交网络和社会规范来实施环境行为;在公众行为层面,团体环境行为的发生更加依赖于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因此,前述假设中H1a、H2b、H3a、H3b四个假设都得到了印证,H1b、H2a两个假设没有得到印证。
从控制变量看,年龄对于个体环境行为具有正影响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乐于实施环境行为。但是,对于团体环境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呈现明显的负影响作用。这可以理解为,年龄越大,对于实施个人层面的环境行为更加得心应手,而对于加入环保组织类抛头露面的团体行为,年长的人群更少参与。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户口特征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越容易获取相关环境知识和技能,也越容易实施相关环境行为。同样,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对个体的行为认识更加深刻。相比而言,户口为农村类型的人们,由于受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绿色行为认识更浅,也更难从事环境行为。但是,上述变量对团体环境行为不产生显著作用。其他人口特征变量如性别、政治面貌和社会地位对个体环境行为和团体环境行为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2.中介效应
本文采用四步骤中介变量检验方法,检验态度因素(行为态度和环境态度)在社会资本与环境行为(个体环境行为和团体环境行为)之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
对行为态度的中介效应检验(见附表4)①显示,控制变量中的性别、户口特征和社会地位均影响行为态度,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与行为态度均正显著相关。对个体环境行为的回归显示,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对环境行为作用均显著;加入中介变量行为态度后,对个体环境行为的作用系数得到了提升。因此,行为态度在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任与个体环境行为作用过程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对团体环境行为的回归显示,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对团体环境行为的作用系数均显著,分别为0.036和0.025;加入中介变量行为态度后,社会规范的作用系数为0.026(P<0.001)。因此,行为态度在社会规范与团体环境行为作用过程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任与团体环境行为作用过程起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网络与团体环境行为作用过程中不存在中介效应。综上分析,前述假设中H4a、H4c、H5b、H5c四个假设得到印证,而H4b、H5a两个假设未得到印证。
对环境态度的中介效应检验(见附表5)①显示,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对环境态度具有显著作用。对个体环境行为的回归显示,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作用;加入中介变量环境态度后,环境态度变量显著,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的回归系数略降低。但是由于社会网络和环境态度关系不显著,故在个体环境行为中,环境态度在社会规范与个体环境行为的作用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对团体环境行为的回归显示,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对团体环境行为的作用系数显著,分别为0.036和0.025;加入中介变量行为态度后,环境态度与团体环境行为作用系数为0.035(P<0.05),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对团体环境行为的作用系数均小于未加入中介变量时的回归系数,故环境态度在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与团体环境行为的作用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综上分析,前述假设中H6c、H7b、H7c三个假设得到了印证,假设中H6a、H6b、H7a三个假设未得到印证。
3.调节效应
从效能感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见附表6)①来看,社会网络和环境态度关系不显著,故效能感未在社会网络与环境态度关系中产生调节效应。考虑社会规范与效能感的回归模型显示,社会规范与效能感均与环境态度关系显著;加入交叉项(社会规范×效能感)后仍然显著。所以,效能感在社会规范与环境态度关系中产生调节效应,两者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027(在0.05水平下显著),存在负调节效应。也就是说,从社会规范视角看,人们拥有较强的效能感,反而会降低其环境态度,而拥有较低效能感的人们,反而通过社会规范会增强其环境态度,其原因可能是当人们拥有较高的效能感后,其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比较高,故不会由于社会规范的原因再增强其心中的环境态度,反而会减弱其对环境的认知,产生了负反弹效应。考虑社会信任和效能感的回归模型显示,社会信任和效能感均与环境态度关系显著;加入交叉项(社会信任×效能感)后各系数仍然显著,效能感在社会信任和环境态度之间产生负向调节效应。也就是说,当人们效能感比较高的时候,不会受外界信任的影响,反而由于信任会降低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同样产生了负反弹效应。所以,前述假设中H8b和H8c得到印证,H8a未能得到印证。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实证结果发现:从直接效应看,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环境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对团体环境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从中介效应看,行为态度在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规范与团体环境行为作用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任与团体环境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环境态度在社会规范与个体环境行为的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与团体环境行为的作用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从调节效应看,效能感在社会规范与环境态度关系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在社会信任和环境态度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效应。从个体特征变量看,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特征和宗教信仰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对团体环境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营造绿色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环境行为和团体环境都具有直接正向作用,良好的社会规范还有利于环境态度的培养,通过态度间接影响环境行为。第二,建立诚信社会。我国目前团体环境行为的实践程度较个体环境行为低,通过构建诚信社会,增强人们之间的互信互爱,有利于团体的合作。第三,构建和谐社区。通过构建和谐社区,加大人们的邻里交往和居民沟通交流,扩大朋友圈和社交圈,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环境行为的发生。第四,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和行为示范可以针对相对年龄较低、教育水平不高、农村居民等群体开展,增强这些群体的认识和行为示范,以提高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实施过程中也要避免个体效能感产生的负向调节,降低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
[1]BLANKENBERGANNKATHRIN,ALHUSENHARM.Onthedeterminantsofproenvironmentalbehavior:aliteraturereviewandguidefortheempiricaleconomist[J].SSRNelectronicjournal,2019(1):1-30.
[2]ZHOUY,SONGH,HUANGX,etal.Howdoessocialcapitalaffectresidents’wasteseparationbehavior?Evidencefrom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22,19(6):1-21.
[3]张宇阳,邹哲,张欢.基于结构方程的京津冀居民低碳通勤意愿研究[J].城市规划,2023,47(2):67-74.
[4]NAHAPIETJ,GHOSHALS.Socialcapital,intellectualcapital,andtheorganizationaladvantage[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242-266.
[5]GEERTSROBBE,VANDERMOEREFRDRIC,OOSTERLYNCKSTIJN.Thefunctionalityofdissimilarity:proenvironmentalbehaviorthroughheterogenousnetworks[J].Socialsciences,2020,9(12):1-16.
[6]STERNPC.Towardacoherenttheoryofenvironmentallysignificantbehavior[J].Journalofsocialissues,2000,56(3):407-424.
ResearchontheMechanismofSocialCapitalImpactonEnvironmentalBehavior
YangJinmei
(InstitutionalServiceCenter,HebeiProvincial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Shijiazhuang050031,China)
Abstract:UsingCGSS(2021)data,socialcapitalvariableswereconstructedfromthreedimensions:socialnetwork,socialtrust,andsocialnorms,andtheirimpactmechanismsonprivateandpublicenvironmentalbehaviorwereanalyzed.Thepaperfindingsindicatethatsocialcapitalhasadirectimpactonenvironmentalbehavior,aswellasmediatingandmoderatingvariables.Specifically,socialnetworksandnormshaveadirectimpactonprivateenvironmentalbehavior,whilesocialtrustandnormshaveadirectimpactonpublicenvironmentalbehavior.
Behavioralattitudeandenvironmentalattitudesplayamediatingroleintherelativeprocess.
Thevariableofefficacyhasanegativemoderatingeffec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norms,socialtrustandenvironmentalattitudes.
Keywords:carbonpeakingandcarbonneutrality;socialcapital;privateenvironmentalbehavior;publicenvironmentalbehavior
(责任编辑: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