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
2024-08-05韩雨辰高正礼
[摘要]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内涵非常丰富,寓意非常深刻。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深刻阐释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科学回答了“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的重要问题,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内涵论;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地位论;明确“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产业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回答了“新质生产力从哪来”的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新质生产力形成论;阐明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要求,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论;总结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回答了“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路径论;概括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原则,回答了“怎样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构成了新质生产力方法论。
[关键词]习近平;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逻辑体系;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4)09-0001-08
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正式提出“新质生产力”[1]的概念,到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系统性阐述,再到3月,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要求。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内涵非常丰富,寓意非常深刻。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新质生产力内涵论
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深刻阐释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涵,科学回答了“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的重要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是跃升的生产力
跃升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生产力形态。习近平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3]。习近平这一论述立足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发展状态,二者的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也遵循这一规律。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一种生产力积累到一定时期必然会从量变转为质变,跃升为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力又会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这一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习近平强调的新质生产力的“跃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从渐进性的进化到飞跃式的变革的过程。首先,在劳动者层面,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的劳动者,而是需要创新性人才。习近平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4]25,“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5]28,正是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要。其次,在劳动资料层面,习近平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6]。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工具,而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等先进的新型生产工具。最后,在劳动对象层面,随着前沿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劳动对象范围必然随之扩大。习近平指出,“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7]198,“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4]536。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不再需要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投入,而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资源等越来越成为我国生产力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新质生产力是创新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生产力,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形态。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3]。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对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释。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生产力区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8]176。其中“精神生产力”指的就是科学、知识、技术等。习近平重视科技发展尤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且从三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内涵。一是在来源上,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必然产物。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突破性变革”催生。也就是说,科技创新可以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过程的优化等,进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在过程上,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擎。习近平分析经济发展趋势时指出,过去低成本资源、劳动力要素投入的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7]120。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5]326,“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3]。也就是说,科技创新是转换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核心与关键。三是在成果转化上,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成果必须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习近平指出,“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9]6,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3]。由此可见,科技创新从来源、过程到成果转化始终贯穿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生产力,是创新生产力。
(三)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绿色赋能的生产力形态。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3]。这一论述表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直接联系,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非常深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0]38-39。这一论述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表明了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也改造着自身,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习近平坚持这一观点,肯定了生产力的绿色内涵,并从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在发展理念上,习近平强调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身就以绿色发展为遵循,包含着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在发展路径上,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3]。习近平认识到,现在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5]327。因此,新质生产力必然包含在发展路径上实现绿色转型。三是在产业结构上,习近平认为,新质生产力区别于我国过去“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5]609,而是旨在形成绿色的产业结构,重视将“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3]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二、习近平新质生产力地位论
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地位论。
(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习近平这一论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地位,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强调“符合新发展理念”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4]403。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4]403。它指导新质生产力在从过去“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5]328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低成本资源和要素”[5]494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新发展理念指导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跃升”,揭示了新质生产力“扬弃”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其次,强调“先进生产力”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先进生产力是代表社会生产力前进方向的生产力。这一先进性不仅表现为生产力在物的先进性,而且表现在生产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先进性,即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因此,先进生产力必然揭示了使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新型生产关系”[3],这正是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后,强调“质态”揭示了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质态体现的是生产力系统中诸因素相互适应、相互关联的状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力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这也就是说,不仅生产力的要素,而且要素的技术结构,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和管理等,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习近平强调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3]等要求,正是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系统诸因素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关联的关系。
(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9]31的判断。面对这一发展机遇,习近平指出,我国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4]123。为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11]119,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4]536。习近平明确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2]。由此可见,把握科技创新新变化、寻求新质生产力突破口,
对我们抢抓发展机遇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的战略抉择。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内在要求层面看。习近平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长期以来,我国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等要素驱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驱动仅仅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投入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次,从重要着力点层面看。习近平将社会生产力放到决定国家发展命运的高度。他指出“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13],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习近平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指出,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3],而且需要新质生产力在现实发展中提供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3]。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习近平新质生产力形成论
2024年1月,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3],“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产业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构成了习近平新质生产力形成论。
(一)技术革命性催生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3]。在这三大特征中,高效能和高质量的展现以“高科技”为基础,可见科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重要性。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新,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巨大解放。马克思也明确谈到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作用。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创造更多地“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14]100。习近平指出:“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15]这一论述立足唯物史观,表明了科技进步、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现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11]40。这一论述明确指出技术革命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16]4。这些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就为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了新动能。
(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
生产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及其配置方式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生产力各种要素有计划地进行合理调配、使用、改进和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随着科技的进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4]536不断涌现。习近平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17]由此可见,这种新型生产要素带动的创新性配置方式,有利于推动新型生产要素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流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比如,创新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劳动组织和管理等,在生产力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正如马克思在讲到协作时说:“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18]362习近平认为,这种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性配置方式,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3],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肯定产业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恩格斯在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时,指出“印花业由于机械方面的一系列极其辉煌的发明,又有了新的高涨”,进而引起了“营业部门的扩大”和“行业空前地繁荣”[19]395。习近平坚持这一观点,他指出,历次产业革命总会“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9]24,产业革命也会使“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9]24。由此可见,产业的深度变革对生产力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2024年3月,习近平明确强调,要“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20]。这一论述直接指明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提出要求:一是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培育壮大“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6];三是超前布局建设“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6]。
四、习近平新质生产力主体论
习近平不仅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造福人民,而且指出要依靠人才和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质生产力主体论。
(一)发展造福人民
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21],“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4]67。习近平这一论述,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明确回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了谁”的重要问题。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必然反映社会主RZmu2ljAJJA24yBac1hJbvXHwtAdKgCj7n/PaR8BDKc=义生产目的即为人民造福的要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2]。尤其针对“科技创新”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明确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23]249,“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3]308,让“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11]22。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人民造福的根本价值立场。
(二)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人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并且将人才视为“创新的第一资源”[4]517。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习近平遵循这一原理,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24]18。这一论述明确回答了“依靠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必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习近平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3],并且从人才培养、激发活力、体制机制等方面对发挥人才作用提出要求。一是在人才培养上,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人才培养自信”[4]518,“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3]。二是在激发活力上,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23]253,“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3],激发各类人才在科技创新上的活力。三是在体制机制上,习近平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518。
(三)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领军企业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瓶颈突破的重要主体”[25]。习近平除重视用好人才资源外,还将企业视为“创新的主体”[24]15,高度重视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习近平强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6]10,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6]。这一论述,表明企业在联结科技与产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明确回答了“依靠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社会需要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基于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和经济协调发展,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习近平重视企业主体地位对推进科技创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习近平新质生产力路径论
习近平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从发展增长点、发展动力、发展环境等方面,对“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重要要求,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路径论。
(一)培育发展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习近平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他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3]。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创新要实”[9]6。科技创新成果,要依靠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330。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引领产业创新,进而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024年3月,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26],同时他还进一步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作出四个方面的部署:一是要立足实体经济的根基;二是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26];三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26];四是要深入实施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6]。
(二)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立足唯物史观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则方法,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3]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但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会自发地实现。从性质上,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建立起来后一个阶段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也就是说,“相比于生产力发展而言,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是滞后的”[27]。这就要求党带领人民群众自觉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因此,习近平围绕“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具体部署。一是在经济体制上,习近平强调,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释放更大的发展动能。二是在科技体制上,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8]13,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4]472,“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29]。三是在教育体制上,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30],“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31]。四是在人才体制上,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3],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三)增强发展动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3]。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决定论的基本原理看,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发展放到自己力量的基本点上,建立在更加安全和可靠的基础之上。而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就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独立自主发展科技事业。习近平认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并对如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重要要求。一是在核心技术上,要加强基础研究,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攻关。二是在战略力量上,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16]11。三是在发展道路上,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重视人才自主培养,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四)营造发展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唯物辩证法在肯定“内因”对事物发展变化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4]331,“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3]。新时代习近平立足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资源、体制等方面提出重要要求。一是在战略上,习近平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32],更加积极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二是在资源上,习近平强调要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4]370,“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24]17,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三是在体制上,习近平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4]370,“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33]。
六、习近平新质生产力方法论
习近平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这一论述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新质生产力方法论。
(一)坚持先立后破
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2]。这一论述表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的方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决不可以因此忽视传统产业的作用。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不是放弃传统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基础。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4]462。也就是说,传统产业能够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依然是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发展新兴产业不意味着丢掉传统产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一个产业是先进还是落后,根本上要看它是否能为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在需求上,传统产业能够吸纳更多就业人口,依然拥有较大市场需求,还不能被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替代。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方法,让“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34]。
(二)坚持因地制宜
“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精髓具体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这为我们正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矛盾的特殊性受普遍性的限制,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具体到现实社会中,我们只有以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并对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地、历史地分析,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正如习近平所强调,各地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2]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情况复杂。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意味要“一哄而上”,“搞一种模式”[2]。比如,习近平强调江西省要有效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和传统农业优势,精准发力,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35]。江苏省要依靠制造业的良好产业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省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36],有效发挥科研机构众多和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都是各地区从当地的特殊情况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因此,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法,既要坚持普遍性,按照新质生产力总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又要突出本地区发展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三)坚持分类指导
先立后破是新质生产力方法论在时间维度层面的体现,因地制宜是新质生产力方法论在空间维度层面的体现,分类指导是先立后破与因地制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更有针对性的方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分类指导指的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属性、特征、关系等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归纳,发现事物的矛盾进而理解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种分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物内部矛盾的一种认识和揭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能源技术要立足我国国情,“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9]98。习近平还进一步强调,分类指导要遵循规律,要分阶段分步骤。他指出“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37]189。乡村建设要先规划后建设,分步实施,“加强分类指导”,“不要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38]。这些论述表明了,分类指导对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主体,更有针对性地、层层深入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七、结语
总而言之,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新质生产力内涵论,回答了“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新质生产力地位论,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新质生产力形成论,回答了“新质生产力从哪来”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主体论,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新质生产力路径论,回答了“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方法论,回答了“怎样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论、地位论、形成论、主体论、路径论、方法论六个部分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这些基本内容,为新时代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性、方向性指导,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1).
[2]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0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0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2]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报,2015-03-06(01).
[13]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4-08-19(01).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5]迈出建设网络强国的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19-10-19.
[1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N].人民日报,2022-06-02(01).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4-03-02(01).
[21]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01).
[22]习近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N].人民日报,2016-01-07(01).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5]庄芹芹,高洪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政策演变、理论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12):15-21.
[26]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N].人民日报,2024-03-21(01).
[27]梁圣蓉,罗良文.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焦点难点与关键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7):10-17.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9]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N].人民日报,2024-03-07(01).
[3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N].人民日报,2023-02-23(01).
[3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3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27(02).
[33]习近平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N].人民日报,2023-05-18(01).
[34]习近平.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23(01).
[35]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N].人民日报,2023-10-14(01).
[36]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7-30(01).
[3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8]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4-17.
TheLogicalSystemofXiJinping’sImportantDiscourseon
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HanYuchen,GaoZhengli
(SchoolofMarxism,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Abstract:XiJinping’simportantdiscourseonth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sveryrichinconnotationandprofoundinmeaning.Basedonthesituation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inthenewera,XiJinpingprofoundlyexplainedthemainconnotationofth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scientificallyansweredtheimportantquestion“whatisth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formedtheconnotationtheoryofth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tpointsoutthestatusandroleof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swersthequestion“whywedevelop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formhX2wtpn7gK7pfxP2TvoPsg==sthestatustheory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tisclearthat“technologicalbreakthroughs,factoralloca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re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answersthequestionof“wheredoesnewqualityproductXw/wrSt4MqmjOaTvkLLTcQ==ivitycomefrom”,whichconstitutesXiJinping’stheoryontheformation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tclarifiesthemainrequirementsfor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thenewera,answersthequestionof“forwhomtodevelop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sandwhomtorelyon”,andformsthemaintheory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Thispapersummarizesthemainpathofdeveloping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thenewera,answersthequestion“howtodevelop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formsthepaththeory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tsummarizesthemethodsandprinciplesofdeveloping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thenewera,answersthequestionof“howtodevelop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well”,andconstitutesthemethodology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Keywords:XiJinping;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mportantdiscourse;logicalsystem;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
(责任编辑:张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