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之路:“无畏”竟是因为“无知”?
2024-08-02
本期作者、朗读者:周生,心理学硕士,南京市江宁区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主持省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家庭读写环境、元语言意识与学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关系的纵向研究”等课题,并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社会工作者心理能力建设》等多部图书。
亲爱的晓明:
见字如面,愿你一切安好!你的来信我收到了,你谈及探险的魅力与危险,我深有同感。探险就像一场冒险游戏,吸引着无数勇敢的心去探寻未知世界。
近年来,一些网红探险地热度飙升,它们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成为一些人的“流量池”,让许多追求刺激的年轻人趋之若骛。然而,探险并非总是如人们所愿的那般顺利和安全。2024年3月1日,陕西省宁陕县警方接到了一则报警电话。报警人称,自己的家属与另一名同伴在2月29日驾车深入秦岭后失联。在接到报警后,多个部门紧急出动,展开了搜救行动。经过数日的艰苦搜寻,终于在3月4日下午找到了这两名失联人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其中一人已经不幸遇难,另一人则因失温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开拓冒险的精神值得歌颂,但盲目尝试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可能是“无知者无畏”,一些探险者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一无所知,仅仅因为网红探险地的高话题性,就盲目踏上征途。这种无畏,有时是因为对危险的轻视,有时则是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
1920年,一位叫华生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名叫阿尔伯特的小男孩,华生让他与一只可爱的小白鼠玩耍。每当小白鼠靠近,华生就会突然敲击一根铁棍,发出巨大的响声。反复几次之后,阿尔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就非常害怕,甚至对其他毛茸茸的动物和玩具也产生了恐惧心理。可华生在实验结束后并没有帮助阿尔伯特消除这种恐惧,招致很多人的批评。华生的这一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无知的无畏”。他试图通过简单的刺激一反应机制来控制人类的行为,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知”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有了它,我们才能更加明智地面对未知,避免“无知的无畏”式冒险。谨记,无知会让我们在冒险中迷失方向,甚至陷入危险。
所以,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保持敬畏和谦逊之心吧!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为自己的冒险之旅做好万全的准备。同时,我们也要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期待你的回信,愿我们的友谊和冒险精神一样,永远充满活力和乐趣!
朋辈
202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