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道理学理哲理
2024-08-02李志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分析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的深刻道理、深厚学理和深邃哲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建设篇章的精髓要义。
深刻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深刻道理”,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经验的概括式凝练,处于社会建设理论体系的基础层,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等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断扩展,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面临着各种挑战。基于这样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推进社会建设,不断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
围绕根本保证、价值立场、战略目标、主要任务、方法路径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怎么样推进社会建设。第一,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社会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社会建设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守住民心,就是要守住人民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第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第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两大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多次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我们不能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而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强调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第五,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方法路径。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共建是基本前提,要求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倡导共同奋斗、推动发展;共治是主要方式,要求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其他优势有机结合,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指向,要求社会建设成效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深厚学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深厚学理”,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理解答,具有理论化、体系化、原创性等鲜明特点,处于社会建设理论体系的根本层,解决的是重要论述合逻辑性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人民”这个核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目标,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从理论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民生保障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民生福祉论”,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生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实践要求;系统阐述了“人民至上论”,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新论断。在社会治理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创新概念,在社会治理理念、道路、体系、制度、方式方法、重点任务、共同体建设、重大关系处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了有关社会治理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原则性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学说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领域,系统构建了我们党关于社会治理的自主知识体系、特色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的原则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各自具有不同的积极功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激发人们经济活动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做大经济“蛋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社会保护机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社会保护机制,则能够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任由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保护机制按照各自逻辑自由发展,就会导致过度强调效率而忽视再分配和非经济领域的发展,最终损害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或者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最终损害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的原则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有效平衡活力和秩序关系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现代化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良好局面。而社会的活力和秩序能否实现有机统一,从深层次来讲,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其中,动力机制致力于推动社会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事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提供、传输和释放着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能量亦即动力;平衡机制致力于在微观上促使社会成员或群体按照一定的规范各处其位、各得其所,在宏观上促使社会各个领域和部分紧密联系、功用协调,保持平衡和稳定。如果没有动力机制,社会将失去活力,无法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平衡机制,社会可能失去秩序,无法保持和谐稳定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活力和秩序这对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全新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使各方主体在协调社会利益、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促进社会认同、保障社会安全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深邃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深邃哲理”,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居于社会建设理论体系的核心层,夯实的是该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之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强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又如,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一重大任务,着力推动解决我国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创新系统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入加强系统集成、促进协同高效的新阶段。例如,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提出“人民生活品质”的概念,不仅关注人民群众民生福祉的客观获得,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感受的提升,还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位。又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的创新性论断,要求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强调要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事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运用辩证思维,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运用于指导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工作之中,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的辩证思维。例如,在民生保障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既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在社会治理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活力和秩序、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强调社会治理“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不能简单依靠打压管控、硬性维稳,还要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ZDA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武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