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日本工人在马恒昌小组的经历

2024-08-02杨田

百年潮 2024年7期

马恒昌小组创立于1949年4月28日,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直至今日马恒昌小组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在这个机械工业战线的英雄群体中,曾有一名日本工人,名叫中村良一。中村良一原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兵工厂工作,后来转到沈阳第五机械厂马恒昌小组。他结婚是小组凑钱帮他办的。1953年回国也是小组给他凑的路费。他对马恒昌及其小组有着深厚的感情。1984年,日本三省堂出版了古川万太郎所著《冰冻大地之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日本人士兵》,其中记录了中村良一在马恒昌小组的一段人生经历。本文部分内容即来源于此书,相关史料亦是首次在国内公布。

因技术优秀被调入小组

中村良一,1926年出生于日本桐生市。1941年小学毕业后进入日立公司旗下的国产精密仪器技能者养成所学习车工技术。1944年毕业。1945年5月,被安排至伪满洲国辽阳橡胶化学工厂工作。日本战败后,中村为了生计,从辽阳来到安东,后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日本人民解放同盟邀请,于1945年10月末进入东北民主联军第四后勤部军工部下属的桓仁兵工厂工作。1946年10月,为躲避国民党军的进攻,中村良一跟随桓仁兵工厂迁移至中朝边境地区的长白县。1947年夏天又随兵工厂从长白县迁移到临江县大栗子镇。1948年春天,第四后勤部迁回安东,兵工厂也跟着迁回安东。

马恒昌正在改良工具

1949年4月28日,沈阳第五机械厂召开“迎接红五月”劳动生产竞赛总结表彰大会。车工一组因为开展技术革新、产品质优超产,并创造性地提出班组民主管理制度,荣获全厂第一面“生产竞赛模范班”红旗,并正式改名为“马恒昌小组”。获得了第一面流动红旗之后,全组工人再接再厉,先后获得了工厂、市总工会、东北工业部授予的三面红旗。

1949年初,解放战争势如破竹,生产活动的重点从武器转到重工业,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兵工厂分流出部分技术骨干参与到东北各地的重工业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提升马恒昌小组的实力水平,上级党组织决定把技术优秀的中村良一调入马恒昌小组。

在小组的帮助下快速成长

中村良一进入小组后,发现马恒昌小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全组工人技术精湛,思想积极进步,工作态度极其认真。更令其惊讶的是,在小组的集体努力下,原先需要2个月完成的生产任务,28天就能完成,10个人的小组,有8个人全年没出过一件废品,这在当时是其他班组难以企及的高度,堪称奇迹。

中村良一为自己能够进入这样一个优秀的小组而感到兴奋。组员的精湛技艺,激起了中村良一的斗志。他不甘落后,每日加班加点钻研技艺,生怕给小组扯后腿。小组成员也没有把中村良一当外人,热心帮助他,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小组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中村良一成功把车工时间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同时还改良了车床刀具的研磨方法,大幅提升了产品品质。

小组成员并没有因为中村良一是战后滞留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对他区别对待。大家看到中村良一的进步,发自内心替他高兴。工厂也根据中村良一作出的成绩给予他应得的奖励。中村良一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刚进工厂时中村良一拿二级工资,没过多久就升到了一级工资。

参与北迁创业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一部分位于沈阳、大连的工厂向北迁移至哈尔滨、齐齐哈尔。根据安排,沈阳第五机械厂要将工厂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迁往齐齐哈尔,背靠苏联新建工厂。北迁能否顺利实现,首批人员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马恒昌小组的先进性在这一时刻充分体现,所有成员主动报名申请参与第一批北迁。沈阳第五机械厂第一批北迁共有94人,中村良一是其中唯一一名日本侨民。在马恒昌小组的影响和带动下,北迁建厂工作顺利进行,机器安装提前5天完成,水暖安装提前3天完成,电气安装提前1天完成,工具场于12月1日开工,工厂于1951年1月13日全面开工(新建工厂名为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

北迁建厂工作顺利进行,图为建厂初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北厂区全景

当志愿军的捷报传回国内,马恒昌小组的同志们深受鼓舞,决心要再加把劲支援前线。他们当时想,仅一个小组的力量那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全厂、全国的工人兄弟都动员起来,那力量可就大了。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各条战线的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国工业战线广大职工的热烈响应,从首都到边疆,从城市到县乡,全国共有1.8万多个班组和企业应战,很快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当时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开创了新中国工运史上的新纪元,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中村良一也参与了这场劳动竞赛,并且取得很好成绩。当时在东北出版的面向日本侨民的日文报纸《民主新闻》听说中村良一的事迹后,专门派出记者来到工厂采访,后来刊出人物报道《劳模团队中的日本人》,在滞留东北的日本侨民中引起巨大反响。

小组助其结婚和归国

1952年中村良一26岁,这是他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一年。看到短时间内没有回国的希望,中村良一决定先在中国成家。在桓仁的时候,中村良一曾和一位日本女孩谈过恋爱,分隔两地后两人一直没有断了联系,但中村良一一直没有和女孩的家人正式提亲。他先向齐齐哈尔的日本人会的领导谈了想去桓仁提亲的想法,但是日本人会的领导不支持他,觉得此时结婚为时尚早,劝他先全身心去工作。中村良一不甘心,于是又去找马恒昌小组的朋友们商量,没想到得到大家一致支持。大家都鼓励他说:“你不要听他们的,我们支持你,你就该早点成家。”

马恒昌小组帮助中村良一向厂里请假。临近出发的时候,组里的同志们担心中村良一汉语说得不好,路上会不方便,特意把马恒昌小组的荣誉胸章找出来给中村良一别在衣服上,同时也建议他把自己获得的劳模奖章别在衣服上,并且还教他,当遇到事,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就指指胸口的奖章,大家就会帮助他了。

马恒昌小组在劳动竞赛中勇当排头兵,捷报频传,不断创造优质高效新纪录

这一建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无论是坐火车还是住旅店,只要看到中村良一胸口的奖章,大家都会给予热情接待,同时也为马恒昌小组内竟有日本成员而惊讶。虽然往返路途遥远,但是中村良一没有遇到一点麻烦。经此一事,中村良一更加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对劳模的尊敬,同时也为自己是马恒昌小组的一员而自豪。

提亲顺利,但是中村并没有多少积蓄,结婚又遇到了难题。正在中村良一为自己的婚事发愁的时候,马恒昌小组的组员又凑钱帮助其举行了婚礼。这让中村良一感动不已。

在中村良一完成了人生大事,一如既往努力工作的同时,中日之间关于日侨归国问题的交涉也在悄然进行。1952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处理在华日侨问题的决定》,宣布除少数战犯、反革命分子、掌握我国家重要机密者不予遣送外,其余绝大多数日侨在自愿的原则下,可分类、分批、分期回国,并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此项工作。同日,周恩来签发《政务院关于处理日侨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就协助日侨归国的具体问题作出规定,并要求在1953年第一季度内协助5000名日侨归国。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和日本有关社会团体进行多次会谈,最终就日侨归国问题达成共识。自1953年3月起到10月止,前后共有7批26026名日侨回国。

在马恒昌小组时的中村良一

和绝大多数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侨民一样,中村良一也盼望着回到亲人的身边。在听闻可以归国的消息后,中村良一立刻向小组提出了归国的请求。小组成员听闻他能够归国的消息,内心虽有不舍,但也都替他高兴。大家纷纷解囊,凑了一些钱帮助他归国。

中村良一怀着感恩的心情,于1953年踏上了归国的轮船。回到日本后,他利用自己在马恒昌小组磨炼出的技能很快找到了工作,从普通工人做起,最终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成为一名企业家。改革开放后,中村良一又来到中国,与中国两家企业合资经营。他担任了日中技术交流协会会长,曾受到国家副主席王震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每次来中国都要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尤其和老组员们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在1999年纪念马恒昌小组建组50周年时,中村良一来到小组,激动地说:“我是马恒昌小组的一员,没有马恒昌小组就没有我中村良一……”2004年8月,在新建的马恒昌小组展览馆开馆时,中村良一和夫人专程从日本赶来参加揭牌仪式,为展览馆赠送了一对名为“中华巨龙”的瓷雕瓶,并在展览馆留言:“马恒昌小组是我永远的家,中国是我永远的故乡”,这是一个老组员发自肺腑的感言。(责任编辑 黄艳)

作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