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完善《我的父亲黄公略》
2024-08-02张献华 口述 陈姝 整理
我的外公黄公略是一名军事家,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缔造者、组织者之一。为了纪念和表彰他在组织领导红军、开创苏区根据地方面的伟大功绩,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苏区红都瑞金叶坪的广场和东固乡六渡坳,分别修建了公略亭。
我和母亲黄岁新都没有见过我的外公黄公略。但是,外公的革命生涯,让身处不同年代的我和母亲,对外公有一样的敬仰之情。整理《我的父亲黄公略》一书,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这本书自2008年开始整理编写,历经15年才正式出版发行。
重走外公战斗过的地方
1972年起,我的父母亲就开始有计划、系统地拜访还健在的、与外公一起战斗和工作过的战友,收集与外公有关的原始史料,并做了大量的访谈笔记。这些翔实的史料不仅很好地呈现了外公为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而贡献一生的革命者形象,也真实地反映出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以及人民军队初期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在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母亲对外公的了解变得全面和具体,她逐步理解了毛主席在为黄公略撰写的挽联中所说的“毕生何奋勇”的含义。我的父母也萌发了编写《我的父亲黄公略》一书的想法,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完成,后续整理和完善工作最终落在了我的肩上。
2021年,我到湖南省浏阳市仁和洞,寻找外公在湘鄂赣边苏区的活动遗迹,找到了浏阳市的沿溪桥。2023年10月,我又再次前往江西、湖北,继续追寻外公的足迹。一个月后,我又在宜春、樟树分别参观了袁州会议旧址、清江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太平圩会议旧址。2024年,我们实地探访了井冈山的黄洋界哨口、吉安的龙冈战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铜鼓县红五军的遗址。通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很多关于红五军的故事。书中提到的部分事件,是经过我们实地采访加以考证的。
我外公青年时期,曾在湘军从军13年,在湖南陆军讲武堂及黄埔军校高级班接受了专业的军事教育。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同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黄公略所率部队进入红军序列。8月,刚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就遇到了湘、鄂、赣多省强敌的围追堵截。国民党将领还调来了“义胜”号炮舰开赴新堤驻守,以防红五军向鄂发展。
1928年8月11日,红五军在重兵围困下,从平江撤退到修水。8月15日,再从修水退到铜鼓的大塅。8月19日,撤离铜鼓。20日,回到平江的黄金洞。23日,攻打平江长寿街失利,又退回平江的黄金洞,后向铜鼓、浏阳边界的高桥英溪转移。休整几天后,向万载游击。9月5日,红五军在军长彭德怀的率领下,从铜鼓高桥的松树坳出发,准备向井冈山方向前进。但是,在万载大桥遇到强敌袭击。部队损失严重无法继续前进,万载大桥的失利使得红五军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红五军从万载退到铜鼓县棋坪镇幽居村。在铜鼓幽居村,红五军党委与平(江)、浏(阳)、修(水)、铜(鼓)四县委负责人召开了联席会议(史称“幽居会议”),制定了“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为重点区域,向四周邻近各县发展,形成边境红色割据局面,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幽居会议结束后,红五军在棋坪双溪村召开会议,决定改编部队,将部队改编为五个大队和一个特务大队,其中第二大队队长为黄公略。11月中旬,黄公略率红五军第二纵队的200多人,在铜鼓县英朝村掩护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主力部队第二次向井冈山进军。
红五军主力部队进军井冈山,黄公略率部留在了湘鄂赣边地区。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提振部队士气,1928年11月15日,黄公略和张启龙率红五军第二纵队在浏阳市沿溪桥(湘赣要道的一个重镇)打了一个大胜仗。沿溪桥之役,是黄公略率领合编后的红五军第二纵队取得的重大胜利,稳住了军心。
为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走访了当年的战场,并探访了万载县仙源乡官元山过山埚红五军军部驻地遗迹、陈坑“九二”扩大会议暨中共湘鄂赣边特委驻地旧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以及古城祠堂“万载县仓”红五军军部驻地等。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还实地考察了红五军进军井冈山时被敌军围堵的万载大桥。
在创建湘鄂赣苏区时期,黄公略活动在浏阳、万载农村和铜鼓、修水、通山、通城、武宁等地,同时指挥湘鄂赣边境支队的各个大队、中队进行游击战,建立苏区根据地。
1929年3月17日,黄公略率部进驻江西省铜鼓县排埠镇高陂村石溪忠孝堂,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墙上还有红五军的标语。五六月间,黄公略率领改编后的湘鄂赣边境支队先后在幽居、棋坪、高桥等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苏区建设,其间在棋坪游源驻扎半月之久,有力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扩大了革命影响,加速了铜鼓红色割据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9月2日,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在陈坑召开湘鄂赣边特委扩大会议,会后重新组建红五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小源(今仙源)官元山过山埚,黄公略曾在此居住。
走访这些地方,是为了搜集黄公略在创建湘鄂赣苏区、率领湘鄂赣边境支队在湘鄂赣苏区进行游击战的宝贵史料,同时也是红五军的活动范围及战斗经历的重要史实。
整理列举史料
1929年8月14日,彭德怀、邓萍、贺国中、李灿等红五军将领率部返回铜鼓,在铜鼓县城定江河南岸的奎光书院驻扎。在奎光书院的墙壁上,有红五军政治部留下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
1930年1月,红六军成立,黄公略任军长。在黄公略领导下,红六军战斗力非常强,很快成为红军主力部队。1930年7月,改编为红三军。8月20日晨,红三军从慈化进抵文家市,红三军担任主攻任务,当天就攻下九峰寺、棺材岭、高升岭三个制高点,取得文家市大捷。
1930年12月30日,红三军在黄公略率领下抵达龙冈战场。上午8时许,张辉瓒十八师五十二旅由龙冈向东推进,先头黄钟团行至五六公里外的小别村前石拱桥时,与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第七师发生遭遇战。听龙冈战场的讲解员介绍,开战一个多小时后,河水就变红了,战斗非常激烈。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中弹牺牲。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成立公略县,以纪念黄公略。
《我的父亲黄公略》这本书,从两个方面写了黄公略的短暂人生,一方面写他创建并发展了湘鄂赣苏区,之后又率部在赣西南地区艰苦奋战,发展红军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对赣西南苏区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曾在1930年7月写出了“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诗句,赞扬了赣西南苏区的建设成就。另一方面,书中详细描述了黄公略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江西,他率部队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灵活运用了自己在黄埔军校高级班学到的专业军事知识,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有读者说这本书是一本史料汇编,这正是出版此书的初衷,通过列举史料,留存历史的瞬间,记录战争年代的人与事。书中内容有些地方存在重复描述,是因为不同人对同一战事的回忆角度不同,如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和下级军士,会有不同的观察。这是有意为之,旨在提供查询历史事件的线索,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责任编辑 崔立仁)
口述者:黄公略外孙女;整理者:《中国妇女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