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初期重庆计划单列回顾

2024-08-02陈之惠 马述林 口述 王开来 整理

百年潮 2024年7期

计划单列是重庆历史上一件继往开来的大事。2024年是重庆第三次计划单列正式实行40周年,我们作为当年市计委工作人员经历了计划单列整个时期,有幸参与了其中一些具体工作,谨以本文作为纪念。

计划单列的由来

计划单列,即省辖大城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这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计划管理形式。在计划经济时代,通常只有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才能在国家计划中开列户头,这是部门、省区市获取国家分配资源的唯一渠道。在特定时期内,为了发挥大城市稳定和带动全国经济的作用,国家对少数几个大城市实行过计划单列。1954年重庆从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并入四川省以后,一直到1958年曾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20世纪60年代,中央为加强集中领导,在1964—1967年期间对重庆、武汉、沈阳、广州等七大城市实行过计划单列。1983年,中央批准重庆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同时批准从1984年起重庆计划单列。

重庆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是当时我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初期,中央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央选择重庆作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不是偶然的。重庆在历史上就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直辖市。重庆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是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建成了以常规兵器为重点的国防工业基地。经过30年经济建设,到1980年重庆工业固定资产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五位,工业总产值居第七位。经济总量比十余个省还多。另外,重庆是非省会特大城市,经济关系复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有730个,分属中央20余个部门和省20余个厅局,均按条条指挥管理。而且,商品物资流通不按经济流向办,按行政层次行政板块调度,经济生活中条块矛盾很大。

起初,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选择湖北沙市和江苏常州进行改革试点。这两地是中小城市,市内绝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而且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经济关系比较简单。在这样的城市试点,中央主要负责同志认为没有代表性,指示在重庆试点。当时在重庆试点,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一是当时全国改革大环境需要;二是重庆不是省会城市;三是中央领导支持,邓小平1978年就提出重庆计划可以单列,时任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在四川工作过,熟悉重庆情况。再加上各方面推动,在重庆进行试点就最后确定下来了。1983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发

〔1983〕7号文件,指出:“在重庆这样的大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是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决策。认真搞好这个改革试点,对于进一步搞活和开发我国西南的经济,探索军工生产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及如何组织好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都具有重要意义。”重庆计划单列,是作为城市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体制条件而提出来的。

中共中央〔1983〕7 号文件批准在重庆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促成重庆成为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实现计划单列的省辖大城市,有两位与重庆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著名经济学家作出了宝贵贡献。一位是蒋一苇,新中国成立前他在重庆做党的地下工作,是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的首任主编。改革开放初期他担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以其“企业本位论”为推进改革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并受重庆市委之聘兼任新组建的重庆市社科院院长。另一位是林凌,改革开放前他曾在重庆工作,担任过重钢工会主席,后来调到四川省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他担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为四川省委、省政府改革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并积极为重庆的改革出谋献策。1982年底,蒋一苇和林凌联名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在重庆市进行综合试点的几点建议》,其中就包括对重庆实行计划单列的内容。国务院将蒋、林的建议批转国家计委研究提出意见。早在中央〔1983〕7号文件发布之前一个多月,国家计委就于1983年1月2日报告国务院,同意从1984年起将重庆市的计划单列户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于1月12日行文下达了《关于重庆市计划单列户头问题的通知》。

根据中央的决策,1983年3月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在重庆渝州宾馆召开了“贯彻落实中央指示,搞好重庆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国务委员薄一波到会指导,中央和四川省各有关部门众多省部级和司局级领导同志参会,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拟订重庆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各个专项改革方案由中央、省、市对口部门研究拟订,经国家体改委和四川省委负责同志审定。重庆计划单列的方案是由重庆市计委提出初稿,由国家计委、四川省计委和重庆市计委共同研究拟订的。时任四川省计经委常务副主任辛文积极支持重庆计划单列,他认为这样既能为重庆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提供重要体制条件,又对四川省很有利,在全国计划中四川有两个单列户头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经中央、省、市与会同志讨论协商,并征求、吸纳了有关方面的意见,于1983年3月11日正式形成了经国家体改委和四川省委负责同志审定的《关于在全国计划中对重庆市单列户头的实施意见》。根据这个《实施意见》,重庆市由市计委牵头,抓紧做了三项准备工作:一是全面清理划转各项计划基数,原则上以1981年到1983年由四川省计划安排的平均数作为重庆计划单列的基数。二是全面清理各项省级管理权限,做好“放权”的各项交接工作。三是组织市的各部门上京向国务院对口部门汇报工作,建立工作联系。完成上述工作后,1983年底,重庆正式以计划单列市身份参加了全国计划会议和各部委工作会议。从1984年起,重庆的第三次计划单列正式实行,直到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

运作方案

重庆此次计划单列在方法上和内容上充分总结了历次计划单列的经验,并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要求丰富和深化了计划单列的内涵。中央〔1983〕7号文件下达前后,在1983年1月、8月,国家计委先后发出计综〔1983〕32号、计综〔1983〕1149号两个文件,肯定了重庆市计委与四川省计经委关于重庆市计划单列有关问题协商一致的意见,即规定了计划单列的范围和内容、计划单列的方法和程序、计划单列指标的依据和划转计划基数的原则。这是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计划单列运作方法,形成了与以前不同的一种体现市场化改革取向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的创新之处,就是当年重庆市计委在研究方案时提出、得到国家和四川省的认可和支持、贯彻于计划单列有关文件的“计划单列三原则”。一是单列市为“省级计划单位”的原则。即把重庆市作为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计划单位,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二是“全面单列”的原则。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计划均实行单列。三是“先二后一”的原则。即把重庆市和四川省不含重庆的辖区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省级计划户头,直接纳入全国计划综合平衡、统筹安排,由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将重庆市和四川省不含重庆部分的计划指标分别下达给市和省,只是在计划表式上仍采取“四川省下列其中重庆市”形式。这三条原则,第一条确定了计划单列市的经济发展管理层级和权限;第二条确定了计划单列的范围;第三条确定了计划单列的程序方法。“三位一体”构成的计划体制改革,再加上中央企业、省属企业下放由市统一管理,使计划单列市有了与其作为大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重庆计划单列”也成为1984年以后国家陆续批准实行计划单列城市的参照对象。

作用与历史性意义

重庆第三次计划单列时期是改革开放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重庆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固然是全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计划单列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体制因素。重庆计划单列的体制效应,概括来讲,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嘉陵摩托车厂车间
长安微型汽车

第一,计划单列为重庆几项重要改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体制条件。重庆进行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涉及诸多领域,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在撤销行政性公司,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完成“利改税”两步走,“抓大放小”,以企业为主体改组联合等方面,一度走在全国前面。二是“军转民”改革。加强部、市协作,促进军工企业改造为军民结合型企业,促进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企业联合协作,迅速形成了以摩托车、汽车为主的军工企业规模化民品生产能力和军民结合的产业配套体系,在全国范围率先走出了军工生产与民用生产相结合的新路子。三是流通体制改革。先后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如“站司合一”(省下放商业二级站与市商业批发公司合并)、减少批发层次;建立全国第一家工业品贸易中心,推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的直线式市场化流通方式;国有商业实行“四放开”(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方面放开),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计划单列为重庆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庆外贸口岸的功能得到较快恢复,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以机电产品为主的重庆产品销往五大洲,同时引进上千项国外先进技术改造老工业基地原有物质技术基础。利用外资也有大的进展,利用世界银行及外国优惠贷款,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日本五十铃、英国BP、瑞典ABB等世界著名厂商相继在渝建立合资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在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成立了由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组成的“西南四省五方”经济协调会,建立了长江上中下游四大经济中心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经济协作组织,后来发展成为有27个城市参加的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合作联席会。除了“西南一片”“长江一线”外,重庆还与北京、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等东部城市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对内对外开放的进展中,重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得到了恢复和加强。

第三,计划单列极大地促进了重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得到改革,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如江北机场、珞璜电厂等,重庆经济整体实力有了极大增强,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在计划单列期间,重庆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大体保持与全国同步,前期增长速度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新华社公布,全国城市1990年按国内生产总值排序,重庆位列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按销售额排序),重庆有14家。在全国实行沿海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作为内陆老工业城市能够做到这一步,确实是不容易的。在这一时期,重庆一直是全国省级计划单位中财政净上缴地区。重庆不仅要完成对中央的全部上缴任务,还要直接和间接上缴一部分收入给四川,重庆地方财政收入自己留用的只有1/3左右。作为历史包袱沉重的老工业城市,当时上缴的任务比沿海好些发达省份还要重,对全国大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第四,计划单列提升了重庆地位,为重庆直辖市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计划单列以后,在重庆市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不再由省相关部门安排。重庆与中央直接衔接,在行政上虽然还是省辖市,但在国家经济管理格局中,重庆被提高到省一级经济管理层面。这样就为解放城市生产力和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作了铺垫。1997年3月,国务委员李贵鲜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的说明》中即指出:“重庆是计划单列市,各项经济、财务指标容易与四川省分开,不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

重庆计划单列的历史性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本位”的束缚,激发了大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内在活力,重新恢复和增强其辐射、带动、服务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这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方向是一致的。同时,大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计划单列,为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提供了一种实验性组织架构。这比原有的行政“条块”组织结构更有利于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结合起来。

继1984年重庆以后陆续计划单列的武汉、沈阳、广州、大连、哈尔滨、西安,都是大区域性中心城市。1987年以后,陆续有宁波、青岛、厦门、深圳等沿海城市,以及南京、成都、长春等省会城市加入计划单列市行列。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只保留重庆、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6个城市的计划单列,对沈阳、哈尔滨、广州、武汉、西安、南京、成都、长春8个省会城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但将这8个城市再加上济南、杭州共10个城市确定为副省级城市,仍参加全国计划会等全国性经济工作会议。

西南最大的环保火电厂—珞璜电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日趋完善,国家计划的基本性质已经转变为指导性,保留的计划大都是不层层分解的预期性指标,投资体制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这种新的体制下,改革初期中心城市计划单列时靠单列计划户头去争取国家资源的作用已经消失了。现在重庆已经是直辖市,但重庆模式计划单列的实质性改革内涵仍然存在。即不应该以“行政本位”原则而应以“市场本位”原则来确定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组织管理体系中的层位,赋予经济中心城市必要的自主权,使之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枢纽地位作用和带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责任编辑 黄艳)

口述者:陈之惠,原四川省重庆市计划委员会主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述林,原四川省重庆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重庆

市政府参事。整理者:重庆移通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