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无废”新引擎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底色
2024-08-02张晓芒
2021年2月以来,惠州市先后被纳入广东省9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及国家100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自试点建设工作开启,惠州市不断建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体系、完善运作机制、探索亮点模式、增强防控能力、提升治理水平,不断拓展和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激活“无废”新引擎,逐步探索出“无废城市”建设的“惠州模式”,为惠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市县(区)同创
顶层设计务实求新
“无废城市”的建设目标是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物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惠州正在实现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转变,而“无废城市”建设在理念、技术、制度、全民参与和因地制宜的策略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创新要素。
“固体废物有着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牵涉面广、监管流程长、部门职责交叉等特点,必须建机立制,高位推动,统筹规划。”据惠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医疗废物管控、工业固体废物管控5个工作小组,由惠州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统筹推进全市相关工作。同时,“无废城市”建设被纳入惠州市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重点内容,强化了各县(区)各牵头单位对该项工作的监督职责。
此外,惠州围绕2022年9月出台的《惠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构建起全市“1+7+25”方案体系(即全市总方案+7个县/区域子方案+25个部门工作方案),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及群众获得感5个方面科学设置三张清单(即56项指标目标清单、131项任务清单及28项工程项目清单)。
同时固化长效机制,强化“1+5+7”组织保障(即全市领导小组+5个牵头部门工作小组+7个县/区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市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专家技术帮扶会,构建“市领导小组、部门工作小组、市无废办、县无废办”四级工作机制,形成以简报、专报、通报为基础的“三报”常态化推进制度,全方位立体化协调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彰显特色的“市县(区)同创”的惠州模式。
据了解,惠州市制定出生活源八大类“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标准,大力推动“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社区”“无废公园”“无废景区”“无废饭店”“无废建设项目”“无废医院”建设,通过激活“无废细胞”,不断强化垃圾分类、绿色节能、光盘行动等方面的正向引导作用,大力推动源头减量。
铸强工业
无废引擎示范先行
据悉,惠州在2021年就已成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工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因此,实现工业领域“无废”是惠州“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
在《惠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自愿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数量”“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和“绿色供应链数量”均为惠州特色指标内容。为进一步夯实“无废城市”建设基础,惠州市陆续出台了“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建设评价细则和工作方案,引导工业园区、企业推行无废生产方式,激活园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力军的引擎作用,特别是重点针对产业集群的石油化工、电子电路行业,支持其结合“无废”建设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期实现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
“实际工作中,我们推行‘示范先行,以点带面’,鼓励龙头企业主动担当新质生产力发展职责。”惠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废工厂”建设与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动力目标一致,得到当地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经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逐渐打造出一批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新样板。
扎根于惠州的锂电池龙头企业亿纬锂能近年间获得多项绿色低碳发展荣誉及称号,为助力惠州“无废城市”建设,该企业在制造过程、产品交付、固体废物处置等环节均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减少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及产业链的固体废物产生和二氧化碳排放。
亿纬锂能“无废工厂”建设实践案例,通过建立系统性的固体废物、碳排放的管理体系,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及管理方案,深入挖掘资源及能源节约的空间,制定科学的固体废物减排和降碳路径,量化评价其生态环境效益,推动减污降碳的项目实施及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与“无废工厂”发展模式,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企业投入“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2023年共减少固体废物产生1892.4吨、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增加931吨,减少23228吨二氧化碳当量,固体废物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控制及持续下降。
在惠州“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TCL集团印发《“无废集团”建设工作方案》并建立相关制度,聚焦数智生产、研发低碳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建立绿色循环分拣中心、自建“产学研用”闭环体系和设立低碳公益基金,促进全社会共享绿色低碳发展成果。
此外,推进“无废园区”建设的同进,促进了产业园区深度转型升级。如,推动大亚湾建设“无废石化”新模式,园区以“大炼油、大乙烯”为龙头,壮大石化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助力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创新求“质”
无废发展添“绿”生“金”
在以“市级主导、县区同创、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建设模式统领下,2023年惠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扎实开展且颇具亮点。如,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处置的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及成果转化18项,同时打造了8个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示范项目等。
其中,亿纬锂能创新研发N-甲基吡咯烷酮(NMP)回收液减压精馏精制技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NMP循环回收项目一期满产后经济收益1.4亿元/年,实现园区内NMP循环再生使用,估测每年减少运输过程中1900吨二氧化碳排放,大大减少跨省外运的环境风险。2023年,该企业将806吨NMP洗缸废液交给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利用,年经济效益650万元。在减少固体废物产生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还降低了7500万元的制造成本。
位于惠阳区沙田镇田头村榄子垅的垃圾综合处理项目惠阳环境园借由“无废城市”建设契机,打造“多合一”协同“无废”产业链,开创中国垃圾发电厂3A级旅游景区先河。园区将“客家围屋”建筑风格元素融入到垃圾处理设施设计之中,构建能量流和物质流双链闭环,实现集弃物处理、技术科研、宣传教育等功能“多合一”,打造出“无废园区”典范。据园区负责人介绍,作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截至2023年底,惠阳环境园已累计接待各类社会公众参观群体实地参观21000余人次,充分发挥环保宣教基地的典范标杆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社会效益。
惠州众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发复配优势发酵菌种的专利技术,将禽畜粪污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年生产量15万吨,搭建起“无废”治理的生态农业新产业链,即“养殖业—畜禽粪污—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种植业”,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在“无废城市”宣传氛围的营造上也妙招频频。近年来惠州大力打造各类生态环境教育科普基地,其中,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是惠州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场所,2023年该馆累计接待公众超过10万人次。此外,惠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惠州市教育局在全市推广“无废知识”第一课宣传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学生带动家长及社会人员,让“无废”理念在惠州大地绽放,打响惠州青少年“无废”文化教育品牌。
“十四五”期间,惠州将紧抓“无废城市”建设机遇,将其作为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窗口和展现惠州风采的重要载体,不断推动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惠州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生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