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广宁洲仔镇工作队:“云泥”之间,上下求索

2024-08-02张璠

环境 2024年6期

“初夏的风拂过,又一茬菜苗长高了。在仓丰村,驻肇庆市广宁县洲仔镇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三年前“唤醒”的这片撂荒田,如今成为鼓起村集体“腰包”的希望田。

2021年6月,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团的工作队来到了洲仔镇。

“洲仔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体量小、环境好、民风淳朴,但资源禀赋太薄弱了。”队长范彦溥祖籍东北,开口时偶尔溜出几分乡音。在当地镇村干部的描述里,他是一个说着普通话,但能听懂当地话、和村民聊天时还能“时不时说上一两句本地话”的好队长。

“我们的工作思路很简单,就是办实事。”范彦溥言语干脆,“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村里缺产业,他们脚沾泥土治荒地,推动产业蔬菜落地;孩子们缺教育资源,他们引进了“云课堂”;独居老人们缺照料,他们探索建设“智慧居家预警系统”……三年来,工作队将这些“缺口”一一填补,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

“烂泥地”也能生金

2021年,洲仔镇仅有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为工作队重点开展的一大实事,整治撂荒地正是其中的关键切入点。

起初,村民们并不积极。于是,工作队选择将仓丰村作为撂荒地整治的试点,“先在一个地方做出成绩,大家看到实际效果后才会相信我们,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施行工作计划。”范彦溥指出。

“最开始先搞了80亩,当时好多地都已经20年没种过东西了。”仓丰村村支部书记龙其平回忆道,由于地势原因,该村的撂荒地在积年累月之下大多已经成为水塘,土地松软泥泞,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当时光排水就排了3个月。”在充分考虑耕种、采摘等流程后,工作队自筹资金先后修建机耕路、购置拖拉机、建设冷库。

种地问题解决了,又迎来下一个难题——找到稳定的销路。2021年的盛夏,范彦溥开着自己的车,载着仓丰村的干部们,也载着这个村子谋求发展的愿景,一路向外驶去。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佛山市桂江批发市场、四会市蔬菜综合批发市场……这些都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范队长带着我们走了很多地方,去和他们谈合作。”回忆至此,龙其平言语中流露出感动,在这样的耐心中他体会到了这位队长“办实事”的决心。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与批发市场达成合作只用了不到10天。销路有了着落,第一批蔬菜也按计划种下。

在仓丰村的带动下,其他村纷纷加入发展产业的队伍。金场村种植“南晶香占”水稻40亩、蜜本南瓜8亩;洲仔社区种植水稻65亩;务水村种植小宝西瓜和水稻80亩;良村村种植稻蔬70亩等。同时,工作队还筹集资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金场、务水、良村、白沙、清桂等村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各村集体带来3万至6万元不等的稳定收入。

洲仔镇7个村(社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这是工作队推动产业落地后收获的“硕果”。截至2023年底,全镇7个村(社区)在2022年率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提前两年完成“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的2025年省定任务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全镇流转撂荒地种植面积800余亩,每年增加村民收入约24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万余人次。

小镇少年“向云端”

当村干部开始向外闯市场、拓销路时,留在村里的孩子们则迎来了“向云端”学知识的机会。工作队进驻不到半年,便把一根“网线”从省城牵到了小镇。

第一次去洲仔镇的时候,陈文娟就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她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园艺本科班学生,大二时参与成立了英语沙龙云支教团队(以下简称“支教团队”)。2021年11月,在学院成为驻镇帮扶单位后的第一个冬天,她随支教团队赴洲仔镇参与校图书馆组织的文化帮扶调研活动。

“农村的英语教育依然比较薄弱,专业英语老师比较稀缺”,这是陈文娟下乡调研后的一个深切感受。在那次调研中,她认识了洲仔中心小学的学生陈意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文化程度不高,陈意晴当时的英语水平程度较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陈文娟回忆道,这种情况在洲仔镇并非少数。

了解到现实缺口后,陈文娟的支教团队分别在洲仔中学以及洲仔中心小学新增了2个英语支教点。同时,团队结合乡村教育环境,充分思考孩子们的真正诉求,希望能够通过每周的线上课程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陈意晴连续参加了三个学期的英语云支教课程。“因为这个课程,她喜欢上了英语,还参加了多项英语比赛,获得了肇庆市第三届‘口语易杯’小学生英语单词王听说展示活动三等奖。”于陈文娟而言,这种改变弥足珍贵,也让她更加坚定。

除了英语课,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花漾压花社团还提供了压花云支教项目。2021年,该社团就开始给洲仔中心小学的孩子上压花课。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负责老师刘彬介绍,每周二上课前几天,社团的同学们便会整理好材料包邮寄给洲仔中心小学,上课时便分工合作教孩子们完成一幅幅压花作品。

“网线”的一头连着渴求知识的目光,另一头连接着知识与资源,工作队则是将二者相连的桥梁,他们利用互联网为乡镇的孩子们铺出了一条“求知之路”。

旧山水,新理念

2023年12月的一个深夜,仓丰村包片干部龙其光收到了“一键报警”的通知电话,发出警报的是位于油塘自然村的五保户董土生,同样收到警报的还有他的看护人以及洲仔镇卫生院的值班医生。一分钟都不敢耽搁,龙其光迅速赶到了老人家中,并驱车将老人送到就近的镇卫生院。

“老人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头晕,他已经70多岁了,我们平时也会时刻注意着他出现什么问题。”龙其光负责4个自然村,对每个独居老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有些紧急情况发生在夜深的时候,邻居都睡了没办法求助,这时报警系统就起了大作用。”龙其光道。

2023年5月,了解到独居老人的实际需求,工作队探索建设“洲仔镇智慧居家预警系统”,为全镇60岁以上186户独居老人安装一键报警器,大大提高了老人遇到危急时候的救助率,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投入使用以来,共有效报警26次,其中出动120救护车6次,有3次是非常紧急情况,起到了直接挽救生命的作用。2023年,该举措入选省第一批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典型案例,并作为“十大民生实事”在广宁县进行推广。

在医疗救助方面,工作队则统筹使用自筹资金11万余元帮助修缮镇卫生院住院部3间住院病房,更新输液椅、候诊椅和小木凳等,方便患者就诊,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细枝末节也能见真章。“我们来了之后发现,洲仔镇的惠民惠农的各项补贴发放的渠道都各不相同。”范彦溥指出,当时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部门不同,发钱的银行也不同,“有些银行的设点不多,村民取起钱来很麻烦。”

于是,在工作队的推动下,洲仔镇率先推动实施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整合发放6大项12小项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卡率达98%,推动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精准到人。“有些外嫁的女儿回来时,发现父母的所有补贴全部发放到一张卡上,都觉得非常方便。”范彦溥说。

三年过去,洲仔镇还是静静坐落在广宁县的西南处,山未变,水未变,但人似乎变了。

“现在我们村干部都很团结了,大家都知道要一起努力才能把村里搞好,让大家富起来。”龙其平的语气里颇有些自豪之情。2023年11月,仓丰村经联社成立了广宁县同盈丰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技术+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运营模式发展肉鸽产业。此次探索,村“两委”积极谋划,真正凸显主体地位。

这是范彦溥最为骄傲的结果。“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当地的干部和村民都有了进步和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长久。”(作者系南方农村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