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家里的“沉默”
2024-07-26高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含蓄谦逊代表着美德,即使是最亲密的家人之间,也很难直接表达自己的关爱。这种想要表达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困境常常出现在父辈对子辈的交流中,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你们应该也有类似的困难吧?该如何解决呢?
让我们从身边的真实故事引入。小橙同学是一名初三学生,他在向心理老师描述自己的家庭氛围时提到了“沉默”这个词。当心理教师询问具体原因时,他说在家里和父母不怎么说话,因为说不到一起,说多了就吵架,不如不说。
从小橙同学的话中可以读出第一层意思,他和父母交流较少是因为“说不到一起”和“说多了吵架”。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理解,父母忙于工作,生活在大人的世界里,他们能和孩子谈的话题大部分集中在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先问孩子最近的身体状况、日常需求,再谈到学习成绩……对于小橙同学这样处在升学关键期的初三学生,家长可能会更加关注他的学习方面。而对于小橙同学来说,他真正想要分享的反而是在学校里和同学的相处、课间课外的趣事、自己最近喜欢上的运动……当双方开展交流时,会发现彼此谈话的共同点较少,是一场枯燥的例行公事。更加糟糕的情况是,父母不理解小橙同学,要将话题重新扯回升学和未来规划上,并批判小橙同学不上进、不关注正事。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当然是在关心小橙同学,但是小橙同学已经在学校里听了很多这种叮嘱,所以他会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是自己能倾诉的对象。和家人的交流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于是小橙同学也不愿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为了避免进一步的争吵,小橙同学会选择“沉默”。
这种情况相信许多同学都遇见过。在青春期来临时,亲密的家人往往成了相看两相厌的“仇人”。大家可能觉得,不管自己说什么父母都只会反对和批评,不管如何交流最后的结果都只是争吵和冷战。大家也知道父母是关爱自己的,但又似乎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想要分享的快乐、想要倾诉的苦恼在父母看来不值一提。父母偶尔想要挑起话题,却因为彼此交流的方式而演变成一场争夺正确性的战争,每说出一句话都是在背离自己的本意。
面对这种情况,逃避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沉默只能带来更大的爆发,我们不如学着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本意。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几个实用的沟通技巧,主要来自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旨在促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冲突和暴力,大家可以试着运用在生活中。
第一,表达需求。在交流发生之前,我们可以正面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如“爸爸,我希望你能多了解我,我想让你听听我的想法。”“妈妈,我最近遇到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烦恼,我希望能讲给你听,得到一些建议。”当我们明确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困境,并主动寻求交流时,家人往往会更加重视我们的话,更愿意当一个倾听者。
第二,识别感受。在交流中发生的争吵,往往不是因为交流的内容,而是交流者的语气和态度。例如,父亲回家看见你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吼道:“怎么不去做作业?”其实你已经做完作业或者正准备去做作业,听到这样一句带着愤怒的质问,很有可能同样愤怒地反驳一句:“我就不做作业!”或者“你怎么知道我没做作业?”一场争吵由此爆发,而谈话的内容只是关于作业的完成,你并没有打算和父亲因为这件小事而争吵,父亲的本意也只是督促你学习,但父亲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你,让他的善意演变成了恶意,从而导致了双方的不愉快。这种时候,你可以先冷静下来,告诉父亲事实是怎样的,可以说:“我已经做完作业了。”或者说:“我感觉有点累,想看看电视放松一下,然后再去做作业。”一般情况下,父亲不会再多说什么,反而会表示理解。如果父亲仍然很生气,那么你也没必要跟着一起生气,此时只需要使用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上,关心道:“爸爸,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生气,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之后再解释自己做没做作业的事,一场危机就化解了,或许还能和父亲深入交流一番。父母有时候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是很难对孩子说出口的,但烦闷的心情终究需要发泄,有时候就会在语气中表达出来。这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不是言语的内容,而是语气背后隐藏的情绪,这才是对方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家人之间互相理解的机会,正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
第三,倾听和协商。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倾听和协商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时,常常会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会为了达成同一个目的而协商。然而,当我们和家人相处时,容易忘记这种分寸感。我们下意识地希望家人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应该无条件地顺从自己的想法。常常有同学会说自己的家长控制欲太强,其实自己或许有时也“控制欲”太强,家人稍不满足,自己就会怀疑家人不理解自己、不爱自己了。当我们想索求某样物品或者情感的时候,直接地表达出来是很好的方式,但对方不一定有能力满足,也不一定真的理解我们的想法。这时候我们需要倾听对方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协商。例如,你一向节俭,但很喜欢足球运动,所以想要一双昂贵的球鞋,于是你向母亲提出了这个请求,母亲拒绝了。你先不要急着伤心,不如问一问原因。母亲可能会说球鞋太昂贵,对你的学习又没好处,不是必需品。你可以解释这双球鞋对你的重要性,与母亲协商,可不可以省下这个月的零花钱去买。若母亲仍然拒绝,那你可以深层探究母亲的想法,她是希望买的东西对你的学习有好处。你可以表达,有了这双球鞋你会更加心情愉悦地学习,并向母亲做出一定的承诺。这样一来,在协商的过程中你和母亲能达到双向的理解,也能解决问题。
相信中学阶段的你们对于沟通技巧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以上的3点建议是比较简单且实用的,希望能帮助你们更好地和家人交流理解,建立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重要的是,不要逃避与家人的交流,不论你正处在什么样的困境,或者将面临怎样的未来,家人永远是坚实的避风港。
*本文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0327084Y)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