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放下”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2024-07-26盛产荣
今年的高考、中考越来越近了,即将参考的学生都在努力备考,期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为了激发大家复习迎考的积极性,不少学校在这之前都组织了名为“百日冲刺誓师大会”的活动,一些老师还要求学生以“考多少分”的形式写出自己的考试目标,并公示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以此时刻激励自己。
人生是需要有目标的,尤其是面临高考、中考这样的重大考试,目标肯定是要有的。然而,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绝对化,否则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逢遇到考试,自己对考试结果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其实也就是自己心中的目标。当你越想考好,就是特别想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特别担心考不好,结果真是没有考好,与自己的目标差了一截。也就是说,越是想考好,往往就越考不好。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是有过这种经历的。
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大家对考试的过程并不陌生。一场考试,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试题的审题、解题、表达呈现等,整个考试过程就是一个高强度又高精度地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只有当专注力、记忆力、识别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计算能力、表达呈现能力等各种能力得到正常发挥时,考试的过程才是良性、高效的,自己期待的考试结果才有可能出现,反之就很难保证结果。换言之,正是那些在考试中必须具备的诸多能力受到了障碍和干扰,才导致了考试结果的不理想。
那么,是什么因素干扰和妨碍了我们的考试能力呢?是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焦虑、恐慌、紧张的负面情绪和不稳定心态,而这种情绪和心态与考生心中的那个“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这个目标是引起负面情绪的源头。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有一句名言:“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当你带着明确的目标投入到考试过程中的时候,这个目标就会时刻牵动你那高度敏感的神经,一有“风吹草动”,如遇到某道题一时无法解答,或者发现时间不够,自己可能来不及完成答题时,就很容易出现“我可能要考不好了”的担忧,由此引发的各种胡思乱想就会迅速将你带入焦虑、恐慌、内耗之中。当这种负面情绪带着大量信息进入你大脑时,大脑空间就被它们占领并控制了。我们经常说“一心不能二用”,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明确告诉我们,大脑在同一时间用来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空间是有限的,此处兴奋,彼处一定抑制。此时此刻,考生就有“我连试题都看不清了”“我的脑子一片空白”等感觉。
原来,正是你心中的那个“目标”分散了你的注意力,引起了你的负面情绪,耗费了你的精神能量。你越是在意它,它就越是控制你,让你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阻碍了你达成目标。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就应该毅然“放下”这个目标呢?当然是!只有“放下”它,才能甩掉这个包袱,远离这个情绪的“污染源”,才能保持一个稳定、平静、愉悦的心态和情绪,才能“活在当下”,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考试过程中,以达到身心灵的最佳状态。如此,我们不仅可以达到自己的心仪目标,甚至还可能收获意外的结果!
孔子说:“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听天命。”考试的过程中本来就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我们非要固守自己期待的那个目标,那就相当于自己挖坑给自己跳,岂不是自讨苦吃?“听天命”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放下”目标,顺其自然,心无挂碍。其实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尽人事”的境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也说:“人生在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不过是一种本能;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却是一个人的智慧。”
古圣先哲的智慧启发我们:人生是需要有选择的。有时,强求反而更难得到,“放下”未必就得不到,或许还更容易。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明白了,选择对了,才是智慧。
我们处在复习备考阶段,就该有明确的目标,它能引领方向、聚焦能量、激发动力,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一旦进入考试状态,目标就成了我们的包袱和障碍,就必须“放下”,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干扰,心无旁骛,轻松上阵,发挥出色!
祝大家智慧选择,应对自如,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