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三国
2024-07-26李庆西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5/eAUzmfTCWsQiGkVyjqvnn4.webp)
舌尖上的三国叙事,其实没有多少可说。除了喝酒,《三国演义》所有的食馔都是虚写,所有的宴飨都成了一种礼仪场面(或是埋伏了刀斧手的外事活动),很少提及食物本身。
饮馔之事暗藏凶险
三国叙事不能谈吃,提及饮馔之事,明里暗里都有凶险之象。小说中这类事情甚多,不妨略举数例。
董卓于省台大宴百官,闻说司空张温暗通袁术,当筵命吕布将其脑袋割下,众官面面相觑,一个个吓得小脸煞白。可吕布一转身进了王允的密室,二人推杯换盏之时,已注定董卓灭亡之期。
后来李傕、郭汜交恶,起因就是郭汜常往李傕府中饮宴,太尉杨彪趁机向郭妻灌输一整套饭局阴谋论。再往后,王子服等人衣带诏事泄,便是在曹操夜宴上被拿下。曹操煮酒论英雄,让刘备心惊肉跳,饮酌之际竟闻言失箸。
刘备赴宴,多半是朝刀斧上撞去,赤壁大战前往樊口见周 瑜,饮宴之际岂知壁衣中密密麻麻排满刀斧手; 后来赴东吴招亲,周瑜又在甘露寺导演这一幕。前一次因关羽护驾人家不敢下手,后一次幸而吴国太认了这门亲,这才化险为夷。
说来,东吴一班人最擅长在饭局上摆弄刀斧剑戟。就连老实人鲁肃也动起这般歪脑筋,在陆口临江亭摆下酒宴,本想逼关羽归还荆州,却弄出个关大王流芳千古的单刀会。许多年之后,东吴大将军孙琳擅权僭主,吴主孙休用老将丁奉之计剪除之,在鼎食钟鸣的宫廷筵席上将他摁住。
之前,太傅诸葛恪专权恣虐,正是被吴主孙亮和掌管御林军的孙峻以同样的方式干掉。孙琳乃孙峻从弟,孙峻死后权柄尽归于他,可是他忘了当年孙峻正是在饭局上搞掉了诸葛恪。这样的桥段真是屡见不鲜。
死亡与饮馔相偕而行
《三国演义》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处提到具体食物名称,而且都称不上什么美馔佳肴。读者最有印象的一物,大概就是曹操之“鸡肋”了。曹操拿不下汉中,屯兵斜谷,此际进退不得,心中颇纠结。庖人送来鸡汤,正好夏侯惇入帐禀问夜间口令,老曹瞥见碗中鸡肋,随口以“鸡肋”为口令。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主簿杨修由此悟出曹操已有归计,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还有,就是袁术最后的午餐或是晚餐,厨子端来麦饭,他嫌饭粗,不能下咽。兵败之时军中只剩三十斛麦麸,许多人都饿死,这厮竟要厨子拿蜜水来止渴。厨子说:“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袁术听了,大叫一声,呕血斗余而死。生命以食物为保证,死亡却与饮馔相偕而行。
以饮食名义加诸死亡之实,还有更具隐喻性的一例,就是曹操的谋臣荀彧之死。荀彧反对曹操晋魏公加九锡,使曹操忌之恨之,派人给荀彧送去“饮食一盒”。盒上有其亲笔封记,臣僚得到这种赏赐应该是莫大的荣耀,可是打开食盒,里边空无一物。“(荀)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
大书饮酒之事
《三国演义》不写人们吃什么,倒是大书饮酒之事。
开篇第一回,写刘备、张飞看招军榜文而觉意气相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随后又来了关羽,“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桃园结义之前,是乡村小酒店将刘关张撮合到一起,然后才有桃园中宰牛设酒,痛饮一醉。然后来了两位中山商客赞助金银马匹,又是置酒款待。“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前,哥几个已是喝得昏天黑地。
《三国演义》写各种人物饮酒,自有不一样的情态。赤壁大战前曹操踌躇满志,喝得头重脚轻,立于船头横槊赋诗,这时被扬州刺史刘馥扫了兴致,竟“手起一槊,刺死刘馥”。这老曹酒后总有故事,早年驻扎宛城时,喝醉酒便要寻妓,搞上了张绣的婶婶。已经归附的张绣这就拼命跟他死磕,竟让曹操折了一子一侄和猛将典韦。
吕布也是喝酒喝出了问题,最后走投无路,终日窝在下邳城内与妻妾痛饮,以致“酒色过度,形容销减”。当他痛下决心戒酒之时,部将侯成却来送酒,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吕布竟把人家打得半死……这恰是导致他在白门楼被缚的直接原因。
小说最后一回,也有一番很特别的饮酒文字。镇守襄阳的羊祜与东吴陆抗各守疆界,却是互有通问,长相往来。羊祜叫军士送还东吴这边射杀的猎物,陆抗闻说羊祜善饮,便让来人送去自用佳酿。羊祜部下恐有奸诈,说是这酒千万不能喝,羊祜不听,竟“倾壶饮之”。毛宗岗批曰:“关公饮鲁肃之酒是大胆,羊祜饮陆抗之酒是雅量。”说的也对。
小说里难得有这样一段温情文字,敌对双方将领改变不了战争格局,却在酒壶中传递着一份关爱——岂止惺惺相惜,也是天下苍生之念。
(摘自《味觉人生》)
有一扇朝北的窗的人,要比有一扇朝南的窗的人,提早十天得到秋天。天气总有办法弥补,北窗的春天也会迟来十天。
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南窗和北窗,理论上,他可以将喜欢的季节延长或缩短。但很少有人察觉,拥有很多的人,对季节的感受往往会迟钝一些。
——周慧《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