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林 以职业教育托起残疾人就业梦
2024-07-23鲁粤娇
5月19日是全国助残日,以弘扬中华民族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有一位职教人,多年来始终关心帮助残疾人群体,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疾走奔波。
他,就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华职业教育社残疾人职业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调研》课题组组长、《术语工作 残疾人职业教育基本术语》国家标准预研项目主持人、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专业带头人、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山东新时代残疾人教育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兼副院长、广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陈桂林。
陈桂林说,残疾人有的无法看到或看清眼前的世界,有的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行动不便,还有的甚至欠缺基本的自理能力……但爱心和耐心是他与这些特殊学生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努力让残疾人士掌握一技之长,参与社会发展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国歌》、《圆舞曲》等节目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听障学生的精彩演绎;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德锦·周丽》2022年春夏系列亮相,美轮美奂的时装竟然来自苏金环、苏银环两位听障孪生姐妹的手工刺绣设计……这背后,就有陈桂林和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师生团队的努力和付出。
2008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桂林受邀去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现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给教师做教材编写指导报告,自此与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成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群体中的一员。
多年来,陈桂林致力于让残疾人士掌握一技之长,自立、自强、平等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
听障学生的听觉、言语的缺失和理解力的差别,造成了授课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残疾人职业教育照搬普通职业教育模式,理念缺乏特教特点,不适合听障学生。
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陈桂林带领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团队,依托《服装专业听障学生视觉5E感受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等7个国家和省级课题,以“厚德自强、修技立身”为育人根本,提出把研究适应不同残类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重点工作,实施“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一生一案、修技立身”的教学理念,以针对听障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开展了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模式理论研究,形成了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的高职特教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努力让每一位听障学子成为高素养、善思维、强技能、归主流的社会有用之才。
构建基于“缺陷代偿原则”的“5E视觉感受”式教学方法,针对听障学生听力言语功能缺失而视觉感受发达的特点,让听障学生训练用眼睛来观察感受。教学过程围绕服装专业学习组织,课前教师下达学习任务指令,让学生感受课堂氛围与理解知识点,教师全程线上引领。课中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依次进行任务认领、分析、实施、巩固、评价、总结,做到师生互动,重点引导。课后,师生通过知识点的回顾与拓展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通过“感受设计作品-启发设计思维—体验工作流程—评价作品创作—拓展市场开发”,进行感受式引导教学、多维度评价、探索式拓展,形成师生互动、教师融入、学生投入、重视过程、突出结果,这样的教育过程实现了教与学方法角度的转变;通过“爱心课堂”的构建,配合教学方法的实施,研制适应听障学生学习的教材、软件等,进行新形态教材、资源课程、教具制作等全面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创设实景化课程环境、可视化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手段、项目化资源建设,进行“感受”式教学模式创新,将信息无障碍作为数字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听障学生看得懂、学得会的“量体裁衣”式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建设。
“四化”感受式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以来,共开发新形态教材6部、教材37部、适应听障学生学习习惯的软件10项、学习资源5400个、工艺微课200个、国家精品资源课4门和精品资源库2项、听障生用在线开放课程8门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的课堂模式在校内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9年来5000余名听障学生受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表现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其中五名师生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四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自强模范,一名学生被评为全国自强之星。多个教学团队获教学能力比赛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该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特等奖,陈桂林作为核心成员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一门、山东省精品在线课程一门,主编3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主持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国际发明专利23项。
创新教育模式,助力残疾人职业教育
2014年,陈桂林带领团队赴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进行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传承调研。他发现,由于山高地远、人口稀少、环境复杂,导致非遗项目技艺的记录、整理和传承遇到很大阻碍。“一些少数民族服饰制作一度成为濒危技艺。因为耗时长、市场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最艰难时村子里只有一两位老人会制作。”
这些现状对陈桂林内心的触动很大。回来后,他把自己在服装行业和职业院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带领多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和院校服装老师,将少数民族服饰制作项目引入职业院校教学中,并努力进行推广,建起民族服饰工坊,鼓励年轻人学习。他还为制作出来的产品对接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增加百姓收入。
2019年11月,陈桂林在安徽省行知学校参与策划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设计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所职业院校、168个参赛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新。目前,大赛已连续举办四届。
同时,在多家单位不懈努力下,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2020年12月25日,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585)正式成立,陈桂林获聘为副主任委员。此外,他还参与《民族服饰生产性保护评估通则》等国家标准起草制订工作。
推动非遗融入职教专业课程
听障学生具有听力言语缺失的特殊性,但是听障学生具有工作投入、专注,创作思维独特特点,因此以手工技艺研习为重点,突出听障学生的特色培养,强化信心树立,能融入主流社会,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听障学生培养的育人理念。
将残疾学生培养成“厚德育、精技能、善创新、回主流”的社会有用人才一直是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教育目标。陈桂林介绍到,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听障学生的非遗技艺技能传承中发现,听障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地域性、听障学生残存听力与语言能力的不同影响,导致其理解力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学之间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最终就业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动手能力和艺术技法的研习上又存在很大优势,因此需要将职业能力培养和非遗传承有机结合进行培养训练。
特殊教育类院校本身的非遗资源比较少,不能满足非遗项目专业化的传习。同时,非遗技艺技能需要保护与传承,听障学生需要特色培养,陈桂林在教学中将刺绣、陶艺等适合听障学生传承的非遗项目“兴趣课程”升级为“专业课程”,设立了陶瓷艺术专业、文物修复专业、民间手工艺专业等专业,设立了扎染蜡染课程、手工刺绣课程、黑陶艺术课程等课程,制定适合听障学生学习的教学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将非遗课程引入工艺美术专业等,形成工艺美术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多年来已建设适合听障学生的非遗技艺技能传承教材8部、开发数字资源课23门,制作12790个数字化课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诊断评价制定特色化施教方案。
在非遗实践教学中,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联合普通学校搭建“聋人”大师工作室平台,进行手语的非遗技艺传承实施实践教学,建设手语资源转化平台组织进行培养就业创业能力;搭建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和非遗研学实践平台,实施人才培养与非遗技艺技能传承;整合其他职业院校、非遗院所的普通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残疾人适用的教育资源,成立全国技术能手“张莉工作室”等12个聋人非遗大师工作室“聋人大师带教听障学生”实践教学;依托全国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建立12个门类手语名品资源转化平台,助力听障学生就业创业;由听障教师领衔主持“墩绣”等7个山东省技艺技能创新平台;合作建立印染传习基地、非遗研习馆等5处特色研学实践平台,通过“行走的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双线并进”最终残疾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根据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陈桂林横向构建“模块选课+个别授课+强项研学+特色创业”模式,实现听障学生差异化、区别化就业: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项目“多模块”差异化选课,健听教师与听障老师进行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多通道”区分授课;在校内、校外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多空域”平台研学,针对不同学业水平能力的学生,通过差别化培养最终实现不同能力不同择业“多方向”就业创业。他还通过纵向构建“基础知识+专项训练+综合提高+创作创新”技术技能进阶式培养,实现从基础模块到专业创作的蜕变。
“横向培养、纵向提升”的“立交桥式”技术技能培养路径,最终将残疾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有效整合,形成全覆盖。
陈桂林提出“变特殊为特色”育人理念,以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为载体,联合普通学校构建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非遗课程和教育资源,突出“可视性”、重视“好沟通”、做到“易理解”、尝试“能融通”、获得“新技能”、实现“新就(创)业”,注重听障学生专注、投入、精细的优点,将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开展“聋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创业的双重功能。
五年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1200多听障毕业生在非遗文创领域就业、创业。毕业生中有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工艺美术师4人。4名学生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8名学生为省级技术能手,2名学生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听障学生在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黄炎培”杯非遗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各项赛事中获奖60余人次。培养模式在校内多专业实施,校外多院校应用。
为残障学生培养进行跨学段一体化设计
根据残障学生特点,陈桂林提出,由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与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对其培养进行跨学段一体化设计,对学习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实施,“康教融合、普职融通、德技并修”贯通15年教育整体,从小启蒙、渗透、模拟、实战,使残障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发展道路,培养目标与规格也随之清晰。
陈桂林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和“厚德强技”两手抓,在通过专业实训课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陈桂林从细微入手,潜心钻研适宜听障学生的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实际,钻研教法,指导学法,在教学设计中尤为重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教学能力得到了长足提升。
同时,他在资源中心建设、送教上门管理中大胆创新,协助学校班子建章立制,在多项工作中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他提出把研究适应不同残类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重点工作,实施“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一生一案、修技立身”的教学理念,以针对听障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开展了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模式理论研究,形成了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的高职特教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让听障学子有机会成为高素养、善思维、强技能、归主流的社会有用之才。
陈桂林说,他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非常棒的残疾人朋友,有时甚至意识不到他们身有残疾。他们开朗乐观、努力向上,有的用爱心回馈社会,有的靠自己力量创业,带动一大批人就业……“不要给残疾人标签化,他们其实能做很多事。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关爱残疾人朋友,也希望有能力的朋友们能够给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事关民生福祉的爱心教育,牵扯到千千万万个残疾人家庭。办好残疾人职业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残疾人个体的共同努力。陈桂林希望“抓住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机,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和社会资源,发展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