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兄弟的家国情怀
2024-07-22接玉松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著名的近代爱国实业家。他们在20世纪前期,创办了以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等为主体的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以实业救国、实业兴国、实业荣国,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功之路。
实业救国,探索发展民族工业
荣氏兄弟坚持“非力办实业,不足以立身救世,实业之中,尤以衣、食两项为民生所必需”的理念,努力践行实业救国。从1902年第一家面粉厂投产到1931年申新九厂建立,短短三十年间,走出了中国民族工业创业发展的成功之路。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民族振兴牺牲个人利益与企业利润。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荣氏兄弟继续以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支持抗日战争。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江苏无锡荣巷人。在父亲荣熙泰的筹划、支持下,1896年,荣氏兄弟出资1500元,招股1500元,在上海鸿升码头开设广生钱庄,成为他们兄弟立业的基础。1902年,荣氏兄弟伙同他人在无锡西门梁溪河畔的太保墩创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改名为茂新面粉厂)。这是无锡历史上继1895年创办的业勤纱厂之后的第二家近代企业,也是我国最早由民族资本经营的小型机器面粉厂之一,为适应市场需要,荣氏兄弟创建“兵船”牌面粉。荣氏兄弟正是从这起步,为日后荣氏企业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在茂新面粉厂日益发展的同时,荣氏兄弟于1905年8月同他人联合,创建振新纱厂,在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迈出坚实的一步。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短暂的有利国内外环境,荣氏兄弟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从1912年至1921年间,通过创建新厂、租办和收买旧厂等发展途径,先后在无锡设立茂新二厂、三厂,在上海设立福新一、二、三、四、六、七、八厂,在武汉设立福新五厂,成为举世闻名的“面粉大王”。
在纺织工业方面,荣氏兄弟于1915年退出振新纱厂,到上海创办申新纱厂;1917年购买恒昌源纱厂,改为申新二厂;1919年,在无锡筹建申新三厂;1921年,创建武汉申新四厂。1922年至1931年,是荣氏企业第二个大发展的十年。在此期间,申新五、六、七、八、九厂,先后在上海、常州等地成立。荣氏兄弟又成为了闻名中外的“棉纱大王”。
荣氏兄弟创业发展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世界局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有着比较透彻的了解,在积累资本、升聚财富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制度等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工业。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荣氏兄弟正气凛然,发起募捐,支援抗战,并主持部分工厂内迁。1938年2月10日,荣宗敬在香港病逝。荣德生继续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洪流,先后在重庆、成都、宝鸡、天水等地建立新厂。还开办机械、采煤、造纸等新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开工很足,获利丰厚,为支援抗日战争、满足军民需要、发展内地工业作出了贡献。
致力公益,回报社会造福桑梓
荣氏兄弟在创办实业的同时,还兴办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建造园林,收藏文物,修复古迹。在办公益的过程中,他们一直贯彻着一个理念,即以自己的成功回报社会,造福一方百姓。用荣德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人须对社会、地方,稍尽公益义务之责”。
荣德生说过,他办企业赚钱,不是为了自己享福,是要为社会造福。在梅园诵豳堂厅堂正中两侧的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成为荣德生毕生追求和践履的写照。1915年,荣德生开始建立一个收藏珍贵古籍的乡村图书馆。1916年,图书馆建成开放,取名“大公”,收藏各类图书九万余卷。至抗战前夕,大公图书馆藏书已达十八万卷,成为无锡地区最大的私立图书馆。1955年,大公图书馆收藏的古书,全部捐赠给无锡图书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荣氏兄弟在家乡和常州、宜兴、丹阳等地建造的桥梁,根据2001年至2003年的调查,共计超过100座,当时保存完好,还在通行的桥梁有30多座。其中,荣德生建造的蠡桥、宝界桥沟通了无锡市区和太湖风景区的陆路交通。荣氏兄弟在无锡城乡修筑的道路有40多公里,通惠路、开原路(今梁溪路)至今还是无锡的交通要道。
荣氏在家乡先后创办10所乡村小学,1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1个包括初高中在内的读书处,1所四年制本科大学。其中,1947年创办的江南大学,把荣德生一生的办学活动推向高潮。江南大学下设文、理工、农三个学院,不仅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本科大学,而且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其璀璨的一页。荣氏修建的梅园,开启了无锡近代园林建筑和发展旅游事业的先河,也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第一个以花卉命名的专类园。该园凝聚着荣氏人的真挚情感,是无锡百姓的福祉,成为各地民众慕名游憩之胜地,有力地提高了无锡旅游的知名度。
扎根乡土,构想繁荣区域经济
荣氏兄弟还提出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关于家乡发展、区域规划、国家建设的思想和主张。特别是荣德生留下了《在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的三个提案》《无锡之将来》《发展农工商业的管见》等重要著作,提出建设太湖实业港、建设太湖风景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以及农工商并举、勤俭建国等诸多设想。
荣德生在《无锡之将来》中就提出,无锡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太湖山水,发展旅游事业。特别是在1929年、1933年提出“外学瑞士、内学杭州”,吸引国内外游客,为地方增加财富的主张。他在1927年提出,沟通长江、太湖水运,建设江浙两省沿太湖7个县,包括江阴、靖江在内的环太湖经济圈。1946年,他又提出“把苏锡常打成一片,建设人口数百万,影响直接间接远及全国的大无锡”的构想。他的思想言行,对无锡近代化进程产生过深刻影响,直至今日,仍然值得重温,从中得到启迪。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全国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委员和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他谆谆嘱咐后辈,要积极生产,为国出力。1952年7月29日,荣德生怀着对新时代的无限眷念,走完了人生道路,终年77岁。
荣氏兄弟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对国家、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创业事迹,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的爱国精神。从荣氏兄弟初创工业至今,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荣氏兄弟当年梦寐以求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