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

2024-07-22陈清华

群众 2024年12期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为江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刻阐述。江苏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统一,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让文化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加强融合创新力度,研判文化产业趋势动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文化产业“点石成金”的故事不断演化出新高度——国产电影爆款连连、文创产品花式“出圈”,汉服国潮全球惊艳。江苏要抓住以认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运用好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夯实科技基座,拥抱新技术,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探索大模型在文化产业中的落地应用,通过交互式对话激活作者的灵感,应用于文本创意和写作中,导入写作素材帮助进行续写、扩写,实现文化领域的进一步精准创作。深入关注形势发展变化和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及时调整前瞻性布局的方向和着力点,加强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强化基础性技术供给。研判文化产业科技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动向,优化人才、技术、设施、音视频算料和算力等要素配置,识别新型要素的内涵及特征,抢占开发利用的制高点。

做好系统统筹协调,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江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将文化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纳入我省“十五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等,积极落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对重大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对全省及各设区市文化资源的规划和整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各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打造互为支撑、协同联动的多层次发展体系。扎实培育壮大文化经营主体,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依托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以有效供给引导文化消费,提升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嫁接优质文旅资源,促进江苏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开发主题鲜明的精品探访线路,借助元宇宙漫游、短视频、旅行直播等手段,推动历史文化线上传播体验。加强对文化装备制造、广告会展、文化旅游、影视动漫、电竞体育和数字版权等行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迈上新台阶。

加强资源整合集聚,激活产业发展带动作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事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衡量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趋势,即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景、更加新颖独特的消费业态、更加个性化的消费对象、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江苏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优化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文化增效,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新业态、新载体,深入推进文旅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持续举办“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组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高水平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培育打造一批更具竞争力、创新创意的旗舰型企业和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为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更多的融合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们的高品质生活。要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推动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产业融合示范区等文旅创建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注重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发展机制创新

日前召开的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筑牢重大科创平台支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有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具体到文化产业,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一批小微文化企业“个转企”“小升规”,不断壮大规模实力。推动各类资源要素适度向重点优势企业集中,带动和形成产业链集聚发展,鼓励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类型相近的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一批龙头型的文创头部企业。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通过资本运作扩大企业规模。用好数据要素资源,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江苏文脉、江苏记忆和江苏方志等特色文化数据库,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将文化资源数据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智能化精品文化内容。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点。培育引进优秀人才,完善紫金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优青的培养和扶持。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充分激发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产业迭代升级,提高文化数字化程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江苏要抓住科技这个“牛鼻子”,引导各方将科技进步取得的各种成果,迅速渗透到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场景。立足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跃升的机会,持续深化文创数字化场景应用,丰富文化资源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不断探索出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提升文创企业内容生产的效率,加强运用VR、AR和元宇宙等技术,增强文物典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借助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体验等现代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表达。利用数字修复、全息投影和AI赋能等手段,生动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内涵。通过推出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创新文化产品,重塑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不断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