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组织工作高质量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2024-07-22常组轩

群众 2024年1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常州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扎实做好理论武装、选贤任能、育才聚才、强基固本等各项工作,把政治过硬的党员干部人才汇聚到高质量发展中来,凝聚“万亿之城再出发”强大合力。

铸忠诚,凝聚“再出发”的精神力量。旗帜引领方向,思想凝聚力量。万亿之城再出发,本质上是人的“再出发”,必须把发展旗帜举得更高、斗志激发得更强,凝聚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党的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根本作用,深入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工程、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工程,突出抓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习培训,完善述学评学考学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见人见事见思想中学出信念、学出境界、学出本领。以党纪学习教育警醒人。坚持“实”的导向、务求“实”的效果,聚焦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统筹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读书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精心组织实施,丰富学习形式,强化警示教育,注重融入日常和学用结合,引导党员干部锻造过硬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更加自觉地在严格约束下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以红色革命文化感染人。将根植乡土乡情的红色基因作为触及干部灵魂的金钥匙,深入挖掘以“常州三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代表的本土红色资源,结合水西村、塘马村、新河村等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统筹全市重点革命遗址遗迹,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党性教育红色矩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革命先烈“我是江南第一燕”“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等红色血脉,在情感共鸣中汇聚“再出发”的奋进力量。

锻队伍,凝聚“再出发”的骨干力量。紧扣“再出发”要求,不断优化干部选育管用工作,锻造更多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干将”“闯将”“猛将”。匡正政绩导向。建立政绩观教育主体班、系列专题班、重点对象“三必训”机制,细化政绩观偏差问题具体表现,抓好干部政治素质与政绩观“联评联察联考”,坚持“八个既看又看”考准考实干部,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为发展选贤、为事业任能,将全市“532”发展战略方向落实为选人用人导向,用好“实绩+负面”两张清单,推行“绩由事考、人事联考”,实现“重点推进的工作重点配干部,率先发展的地方率先出干部”。激励担当作为。建立职务职级“双通道”激励机制,每年拿出15%的职级职数搭建“周转池”,对有重大表彰、一线建功、艰苦地区历练等表现的干部进行职级激励,积极选树担当作为好班子好干部、“人民满意公务员”、“最美公务员”,激励干部在岗更在状态、在位更有作为。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推动风险报备、容错纠错、审慎问责、澄清正名等机制实质化运行,进一步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负责的生动局面。抓好“后继有人”。结合事业发展所需、下次换届需求和干部成长规律,着眼年轻干部成长、成熟、成才三个“黄金期”进行全链条跟踪培养。组织开展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动态掌握各层次优秀年轻干部情况,遴选表现突出的选调生、公务员、事业人员进行重点管理;建立年轻干部“532”一线锻炼机制,搭建年轻干部与科技金融人才互动交流平台,深化与广东佛山、浙江湖州等地干部联合培训,助力年轻干部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坚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严格落实刚性配备、统筹选配等制度,破除隐性台阶,确保好苗子脱颖而出、用当其时。

强支撑,凝聚“再出发”的人才力量。找准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打好“引育留用”组合拳,推动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提供更强支撑。以引育“精准度”提升人才“集聚度”。积极对接省“登峰计划”,大力引进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创新资源集聚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事一议”按需配置创新资源,带动建设高水平人才梯队。旗帜鲜明打造新能源人才集聚区,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核心任务,围绕“发储送用网”各个环节,实现资源优先投放、项目优先支持、服务优先跟进。实施未来产业人才集聚行动,因地制宜布局合成生物、前沿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人才,努力攻坚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以人才引育新质效引领产业发展新赛道。以平台“强承载”构建人才“强磁场”。深化“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增强常州科教城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水平,服务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创建,撬动更多顶尖人才集聚。坚持把科技镇长团建在产业链上,强化人才与产业园区、高校院所、本土企业合作,推动1000名博士人才在高校与重点企业、科创平台之间柔性流动,让更多人才培育“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以优质“服务圈”涵养人才“生态圈”。坚持一切为了人才、一切服务人才,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深化“龙城英才计划”系列邀请赛等引才赛事,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合作打造常州引才IP。深化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推动青年人生活居住双资助“直达快享”“非申即享”,擦亮漫柏未来人才社区等常州人才公寓“金字招牌”,探索定制化人才礼遇服务清单,持续为人才创新创业、技能提升、青年交友、社群联谊等提供便利,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当先锋,凝聚“再出发”的磅礴力量。大力实施“龙城先锋行建功‘532’”系列行动,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着力增强党建引领力。深入实施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到2025年,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的村,新增超500万元的村100个,打造“强村富民”新优势。大力推广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的“儒林实践”,开展健全风险隐患防控体系“十大行动”,发动基层党组织和网格党员,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网格化、信息化、责任化为主要特征的“融合善治”新局面。持续放大新能源汽车、先进碳材料等12条党建引领产业示范链效能,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优化服务链、赋能发展链,探索“兴企强链”新路径。着力增强基层组织力。聚焦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一方面以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试点为契机,把基层权责清单健全起来,把督查检查考核的数量压下来,严格控制从基层借调干部;另一方面强化基层“人财物”保障,认真落实村(社区)党组织功能“六强六好”分类提升行动,统筹抓好村(社区)党组织评星定级、村(社区)书记“5A”制晋档升级和基层干部“112强链”计划,进一步激发基层内生动力。着力增强党员战斗力。深入实施发展党员“双提”工程,激活党员队伍源头活水。深化流动党员“红磁场”工作机制,构建“流出+流入”“线下+线上”服务模式,切实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完善党员网上发挥作用机制,组织党员学网用网、承诺践诺,推动广大党员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再出发”凝聚更强大的网络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赵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