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产业链韧性 保障经济发展和安全

2024-07-22顾丽敏

群众 2024年12期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缺乏安全保障的发展,难建长治之业;脱离发展基础的安全,难成久安之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产业链韧性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保障现代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依托我国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产业链韧性是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产业链韧性是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条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增强产业链韧性是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重要依托。我国已经建立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心地带。随着国际环境条件和国内发展阶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增强产业链韧性来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高效畅通。在外部种种不确定因素冲击下,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代表的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全球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但部分产业链仍表现出“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韧中有脆”,局部梗阻、“卡脖子”等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增强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供给能力,才能提升产业发展韧性,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产业链韧性是化解外部冲击带来“断链”风险的重要支撑。受大国博弈、地缘政治、逆全球化思潮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转向阵营化、区域化、本土化。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重构国际经贸规则、加强阵营化产业结盟等方式,试图构建可控性更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2022年,美国建立“芯片四方联盟”(Chip4),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芯片制造能力纳入其控制范围,提升对芯片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和先进制程的控制力。部分西方国家推行“去中国化”“小院高墙”等“脱钩断链”策略来削弱我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还出台系列政策强化本土制造环节,吸引跨国公司高端制造环节向本土回流。因此,只有增强产业链韧性,才能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等安全稳定,保障经济体系正常运转。

增强产业链韧性需提升三种能力

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具有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是产业链韧性的首要特征。因此,在产业链布局上要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安全并重。一方面要能够在事前及时感知、捕捉风险信号,积极准备库存、备份产能;另一方面要对可能出现断供脱链的关键环节前瞻布局,通过国产化替代、提升产品兼容适配能力等方式加强产业链协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柔性供给能力,在面对急性冲击时,能够在中短期保持产业链继续稳定运行,并为中长期实现“延链”“补链”争取时间。而普及数字技术能为产业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协作进而“稳链”提供微观机制。

提升自我恢复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还需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意识,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来降低产业链的脆弱性。尤其当产业链关键环节遭遇“脱钩”“断供”“制裁”等非竞争性行为时,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产业能力,成为衡量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标准。建立在产业关联基础上的产业链形成了一种基于分工和投入产出关系的网络组织形态,这一网络结构塑造了产业链的整体功能。由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企业在产业关联的作用下成为价值共同体,当产业链稳定性受到外部冲击时,某个环节“断链”“缺链”带来的风险也通过产业关联在整条产业链中扩散。这要求不同企业要在受到冲击后能够通过进一步加强协作、资源优化配置来快速修复“断链”“缺链”。

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产业链在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中不断更新和演进,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中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产业链韧性的关键。在当前发展和竞争环境下,产业链既面临来自外部的非经济因素的冲击,也面临技术迭代和颠覆性创新带来的市场性冲击。其中,创新能力是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保障产业链韧性的决定因素,产业链中高技术含量环节的自主可控程度越高,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产业链韧性也显著增强。在当今科技竞争和新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只有在自主创新基础上掌握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以科技“强链”,掌握创新和发展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科技安全乃至经济安全。

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靶向路径

加强数字治理,推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全景动态治理。发挥数据要素富集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资源的优势,提高产业链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信息支持。依托数字平台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加强“链主”型企业产业链生态主导能力建设,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链合创新、价值共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共享,提高资源精准配置和灵活配置能力,优化对产业链“断点”“堵点”“痛点”的资源要素保障。扩大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产业链,集成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物流等全产业链信息,以标准化、模块化流程降低产业链生产制造的复杂程度,以生产制造的敏捷化、柔性化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障产业链韧性。

畅通要素流动,推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效应,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以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障要素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减少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推动市场规则制度融合统一,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促进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合理有序流动,让市场机制在增强产业链韧性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机制失灵、市场调节受阻时及时补位,产业链受到外部强烈冲击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及时到位。

激发企业创新,塑造产业链核心优势。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主导性和参与度,通过重点突破和链式协同,筑牢产业链韧性的科技支撑体系。发挥链主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识别功能,推动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对接,促进基础研究和市场需求互动,加快实现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重点突破。发挥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主导功能,以确立产品创新目标、提供技术指导、引入研发资源等方式,强化其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引领、整合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深耕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鼓励领军企业加强基于资金联系、项目联系、应用场景供给的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多元创新主体融通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