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07-22薛莉李思嘉

群众 2024年12期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2024年5月,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江苏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重大责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筑牢重大科创平台支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有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所在的省份,江苏始终秉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人才为本的原则,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深刻领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使命任务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积极性能动性优势,聚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握人才创新创造能力条件,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走在前、做示范”的具体行动、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找准切入点、下好先手棋,更大力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一直以来,江苏紧紧围绕“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产业作为发展方向、人才作为支撑力量、环境作为重要保障”等核心要素,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相继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简称“科技改革30条”)以及《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简称“人才新政26条”)等。为企业松绑、为人才减负,充分激发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2023年,江苏高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5.1万家,人才总量超过1560万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9.4万家,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瞄准重大战略任务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江苏瞄准重大战略任务和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依托和整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力量,加快建设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3大省实验室为基础、以1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N家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为桥梁的“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着力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致力于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探索实行“赛马”制,形成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攻关体系。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方面,江苏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评价制度,以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调整优化高校考核标准,将高价值专利产出、产学研合作成果等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支持“揭榜挂帅”攻关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在科研成果转让方面,江苏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转化收益分配和股权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单位及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的激励力度,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破除科技、教育、人才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在科技、教育、人才三者的融通中实现生产力提升和创新发展。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江苏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这个“重要阵地”,是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作为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江苏产业基础扎实,国有资本雄厚,科教资源丰富,需要牢牢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要方法论,从宏观层面统筹各方面资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力量拧成一股绳,从而打通区域、行业、行政壁垒,以更大力度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耦合。统筹全省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坚持全省“一盘棋”,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主导产业,省地联动提出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需求与重点事项。避免各地区盲目上马缺乏资源支撑的先导产业以及重复建设,在全省形成各地区错位发展、产业互补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前瞻布局创新资源密集区。鼓励地方立足自身科教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加快集聚创新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以及科技中介,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有机协同性配置,通过创新资源在“点”上的有效集聚实现创新成果在“质”上的有效提升。协同推进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集中资源打造“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平台、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发挥国有资本战略性牵引性作用,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立足国有企业的信用优势,主动对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创新主体。构建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精准识别战略性、前瞻性科技项目,引导资金聚集于强外部性的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营造科研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打造专业化创业投资团队。从学界、商界等领域遴选能力卓越的投资人,构建常态化专家咨询机制。前瞻性识别高新技术,并负责从科研规划、经费申请到持续的跟踪管理、项目验收整个流程。发挥科学决策优势,针对不同领域建立构建全产业链知识体系,有效消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科技项目的调查论证提供有力支撑。设立区域发展专项基金。精细化、集约化、高效化利用财政资金,专项支持战略性前瞻性项目的研发与实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着力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围绕“10+X”未来创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加快大文科、大理科、大工科的建设步伐。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人才集聚。构建智慧人才系统,绘制可视化人才地图,展示符合地方科技发展方向的本地、全国和全球人才分布态势、人才流动趋势,为人才引进工作中的寻、评、引、用提供大数据智能化支持。深化高校与产业人才融合。建立健全高校企业人才共享交流机制,大力推进“双落户”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家共同参与科研规划、成果论证、学生培养等相关工作,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以现代产业学院形式改革培养方式,发展现代学徒制、双元制,针对产业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组建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行科教、产业部门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深入推进“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计划,优化“产业教授”选拔方式,推进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并拓展本、专科生实践教学。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