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1+3”功能区持续提升发展辐射带动力
2024-07-22林康
江苏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2017年部署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传统地理分界、行政区划壁垒制约,2023年“1+3”功能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差缩小至1.8,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水平居于全国省区前列。迈进新征程,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要求,要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努力构建统筹有力、优质高效、开放共享的功能区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打造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省域示范,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聚焦“功能定位”分类指导,推动形成区域板块扬优展长新局面
强化扬子江城市群区域牵引带动功能,建设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金色名片”。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策源作用,共建一批原始创新、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打造若干在全球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沿沪宁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带、沿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集聚带,做强枢纽经济和总部经济。深入实施国家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工程,推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对高端要素资源汇聚能力,推动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努力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
强化沿海经济带潜在增长极功能,构筑从靠海发展到向海发展的“蓝色板块”。统筹利用好临海近海和深海远洋两种资源,着力突破深远海风电试点应用、深远海碳封存等涉海关键技术,精准发力十大海洋产业链,建设临港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强化枢纽海港、海洋城市两大支撑,增强港口服务功能,探索“龙头+配套”“研发+生产”“离岸+在岸”等开放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强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构建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加快绿色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新型储能等高“含绿量”优势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持续推进以水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与城乡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大公园。全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标识化的区域生态经济品牌。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把县城作为承载区域共富的重要板块,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对人口的吸引集聚能力。
强化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拓展江苏发展纵深。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城市综合功能品质,编制实施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产业等规划布局,集中发展京沪、陇海沿线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推动省际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典型。
聚焦“融合发展”系统谋划,着力做好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大文章
从重点领域看,突出“科创+”,联动建设南京科创圈、环太湖科创圈、徐州科创圈,加强跨区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梯度构建知识创新策源—产业创新突破—技术转移承载三大集群。构建“沿江创造+沿海制造”战略性布局,协同建设涉海技术创新平台和现代化海洋产业孵化基地。围绕提升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浓度”,加力布局一批省内“科创飞地”。突出“产业+”,培强做大各区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提升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水平,引导形成生产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良性竞合关系。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产业跨区域配套整合能力,联动打造长三角内产业集群供应链“半日圈”,“组团式”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城市网络。突出“交通+”,加快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铁路等建设,加密过江通道、快速路网,以航道升级成网和“公铁水”衔接为重点提升“水运江苏”能级,大幅压缩人流物流信息流成本,加快畅通区域之间经济循环。
从重点区域看,坚持多点支撑、联动发力、融合示范,着力形成“1+3+N”功能布局体系。围绕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对沿海和江淮地区的带动传导作用,激励优势资源要素向其他功能区输出。加强沿海地区与淮海经济区、沿东陇海线等协同联动,积极拓展陆域腹地市场,为其他功能区提供便捷出海口,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新窗口。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与其他功能区共建“菜篮子”“米袋子”和“后花园”。深层次推动跨江融合,更大力度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加强锡—常—泰中轴研究谋划。开展经济强县转型提质行动和经济薄弱县域赶超跨越行动,探索“1个优势主导产业+1个潜力突破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支持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产业链高水平双向融合。
聚焦“一体联动”集成落实,放眼全局拓展江苏经济发展新空间
联动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等建设,加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协同完善“长三角联合攻关”机制,加快苏州、张江、西湖、合肥等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推进领域类长三角实验室联盟建设。持续加强长江生态大保护,推动沿江沿海港口更好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汇聚长江中上游先进优质生产要素。
主动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区域合作。深入实施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战略,聚焦产业联动、创新协同、要素对接、人文交流等开展务实合作。向北对接京津冀大院大所、央企资源,在载体共建、联合攻关、人才引进等方面探索跨行政区实践。深度链接广东开放高地和港澳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功能,协同打造开放合作创新平台。
积极对接其他重大战略。强化“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纵深推进东中西区域合作发展,推动徐州与连云港共建中欧(亚)班列集结中心,积极融入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服务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落实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推动能源资源联供、基础设施联通、开放载体联建、产业科技联动、营商环境联构,在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中拓展江苏经济发展纵深。
聚焦“长效治理”赋能支持,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研究新时期深入实施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总体思路,接续制定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省级层面统筹组织、市县主体实施、功能区间协调会商的工作机制。
强化要素保障。在重大项目安排、高端载体布局、试点示范谋划等工作中充分考虑功能区定位,在土地、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等方面探索个性化配置机制。加快国土空间功能格局调整,加强“强链”“补链”生产空间供给,鼓励新基础设施与流动空间拓展。推进地区间标准、职称等互认,探索功能区之间高端人才“双聘制”。
强化政策供给。完善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环保、价格等政策,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建立与功能区适配的考核评估制度。构建跨区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粮食蔬菜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等。创新完善新时期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健全共建园区成本分担和收益分享机制。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