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养成探究精神的探讨
2024-07-22张中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将探究精神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探究精神,促使其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在森林里,一只小猪和一只小狗正在玩耍。突然,小猪跑到了大树旁,它看着大树上的树叶,很好奇:“这棵树上有多少片叶子?”小狗跑过来告诉它:“这棵树上有10片叶子”,小猪一听,就高兴地说:“真的吗?那我要去摘些来。”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这样的探究情境下,学生能够发现分数的含义与应用,并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要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其积极思考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他们还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养成探究精神,就要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自主学习
学生在小学阶段处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自主学习,为学生养成探究精神提供条件。例如,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改教材中的插图,使用黑板上的一条直线代表边长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旨在引起学生的错觉,即“直线不能作为边长”。在教授图形周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图形边长作为示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经验相结合,从而促进自主学习。
四、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探索。学生要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其在思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将知识掌握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五、开展课堂交流活动,增强学生探究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在进行《平均数》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描述,然后再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做既能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他人的想法,又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地学习、探索,从而提升探究精神。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