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2024-07-22宋雨欣程丽云
古往今来,家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传承中华文化以及发扬中华文明巨大的助力和推动力。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是作为一种教学素养目标存在,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加深他们对国家的理解和情感连接。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社会变革,从而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因此,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责任,能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历史智慧和人文情怀,使他们终身受益,并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一、初中历史教材中家国情怀的内容呈现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并且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便于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本文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本课中能体现家国情怀的教学内容。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两种形式,即友好往来与战争冲突。教材不仅呈现了明朝立国之初对外友好的外交基调,还说明了明朝中后期在遇到外来侵略时的英勇反击,可以说,这一课蕴含了大量的家国情怀元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权利。国家主权包括管辖权、独立权、自卫权和平等权。纵观本课内容,多处都突出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戚继光抗倭”这一子目讲述了戚继光和戚家军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积极反抗、英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抗倭的胜利,不仅守护了我国海域的安全,也维护了我国主权的完整。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此后,我国对澳门的管理一步步失守。直到1999年,澳门才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事件同样也凸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强调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世界意识
明朝的外交关系之所以会呈现出友好与冲突两种形式,与此时期中外历史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这个时期的欧洲已经开启了近代化进程,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国力渐弱的明朝却仍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尽管明初郑和下西洋起到了一定宣扬国威的作用,但倭寇的不断侵扰和葡萄牙在澳门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重新审视“世界”的重要性。可以看出,世界意识这一家国情怀元素是作为一条较为隐晦的线索在课本中展开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互动、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对外交关系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流对于国际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三)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培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而且也是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并非一帆风顺,这七次远洋中,直面困难不退缩和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就是他的精神支撑,支持着他完成这一伟大使命。“戚继光抗倭”这一子目就表现了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这些英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让他们感受到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国民的责任。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取向,本文主要从国家层面的“和谐”与个人层面的“爱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国家价值目标:和谐
明朝的对外友好交往,教材中多处可见。明朝初期,国力强盛,明成祖时期更是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及其船队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与亚非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关系。课本中关于这一子目的文字表述以及插图《榜葛剌进麒麟图》中都有所体现。此外,本课的“知识拓展”板块也对明朝对外友好交往这一史实进行了补充和说明。明朝积极开展对外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积极的外交关系,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促进文化和贸易的交流。
2.个人价值准则:爱国
关于爱国,本课三个子目均有涉及。郑和不负期望,远航西洋,既展现了我国之风度,也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为爱国的表现;戚继光临危受命,勇拒外敌,领导戚家军反抗外来侵略者,不畏牺牲,同样也是爱国;“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一子目则是以澳门的事例从侧面反映了明朝此时在对外交往中“失败”的一面,与上述成功外交形成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关注,进一步强调了爱国的重要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而家国情怀的培养就是“立德”的重要环节,也是“树人”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历史课堂中的教学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历史教师要摒弃以前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新路径。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铺垫家国情怀教育
简单来说,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学习环境。由于教学情境的特殊性,它适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而新课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其效果会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导课中融入情境创设的技巧,并将家国情怀教育蕴于其中。设计如下: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的片段。
视频播放完教师说道:距离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了600多年,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和敬佩中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又是什么力量使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师在导入时借助视频和三个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另一方面想让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记,为本节课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做好铺垫。
(二)细节探究:内化家国情怀素养
细节探究是历史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补充历史细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历史细节探究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感受家国情怀。如笔者在讲授“郑和下西洋”这一子目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先让学生了解几个问题:一是在地图上找出“西洋”在哪儿并为郑和制作小名片,从而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信息;二是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使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三是他带领船队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从而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上都有涉及和体现,在最后教师出示材料补充郑和完成七下西洋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明朝初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朝具备高超的造船工艺、先进的航海技术等;郑和具有勇于实践、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统治者的支持。
再如,在讲授“戚继光抗倭”这一子目时,教师先对当时明朝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简要说明,引出明朝对外关系中“冲突”的一面。接着在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研读相关史实,解读明代《倭寇图卷》。在这里,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细节,首先放大图片的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在现代科技帮助下所看到的旗帜上的“弘治四年”字样,可以得出这是一群倭国人,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中国的奸商与海盗;再放大图片的第二部分,图片上有的人扛着袋子,有的人扛着箱子,有的人在放火,可以看出当时倭寇抢劫的局面;再继续放大图片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到百姓在四处逃亡,东西散落一地的混乱景象,可以得出倭寇入侵严重威胁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教师出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明朝中期倭患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代在呼唤一名英雄,学生朗读戚继光的诗作,随后教师出示地图讲解戚继光抗倭的两个阶段,补充戚家军的相关史料,再配合视频展示戚家军的新型作战方式,从而向学生说明为什么戚继光能抗倭成功。如此设计的目的有三个:其一,使戚继光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加深学生的印象;其二,丰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细节,帮助学生理解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之战;其三,在前述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戚继光的爱国之情,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内化家国情怀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抗倭战争与当代情况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三)课后拓展:巩固家国情怀成果
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巩固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成果,可以借助课外活动的力量。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所以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后的实践。课外活动主要有田野调查、口述史的实践、考察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几种形式。以“明朝的对外关系”这课为例,就考查郑和事迹而言,国内云南晋宁的郑和纪念馆、江苏南京市郊的郑和墓、福建长乐的郑和史迹陈列馆、福建漳州的中国第一座郑和庙等,国外马六甲的三宝庙等地都可以作为参考。此外,戚继光祠堂、戚继光墓等也都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眼看到历史文物,了解历史事件,增强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真正做到与文物接触、与历史对话,从文物中探寻历史真相,从碑刻中了解历史细节,从细节中体味家国情怀。
综上可以看出,当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优势较为明显。历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背景,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特别是家国情怀。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家的传统和价值观,进而形成深刻的爱国情感。此外,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田野调查、博物馆参观、口述史采访等,深化学生对家乡历史发展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内外联动,教师要发挥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方面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