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尔塞维克》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2024-07-21张丽丽魏勃

传媒 2024年13期

摘要: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创办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对大革命失败后夺取并坚守革命话语阵地,宣传动员广大党员和民众继续革命,推进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同时,该刊赋予当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以深刻启示,即党报党刊要始终夯实理论根底,站稳人民立场,巩固话语主导。

关键词:《布尔塞维克》 机关报 大革命 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系统研究报刊工作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总结其发展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以其独特的定位、明确的主旨、鲜明的特色,用严肃简约的版面、广泛充实的内容、朴实庄重的语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为宣传党的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现实启示。该刊于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1932年7月停刊,编委会在中央常委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在上海秘密出版发行。

一、迅速创刊,艰难办刊,夺取并坚守白区革命话语阵地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处于全国白色恐怖和舆论封锁最严重的上海。如何继续进行革命动员和宣传,使党员和民众“不被吓倒”“继续战斗”,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喉舌作用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经中共中央决定,1927年10月24日,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出版。中央机关刊物由此前的《向导》更名为《布尔塞维克》,是“比《向导》时期尤加十倍的必须有真正无产阶级政党——布尔塞维克主义的领导”。名称是报刊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向世人传达着目标更为明确的继续革命的决心。“党应该拿理论宣传工作及此宣传品的散发,当作最重大的工作之一。《布尔塞维克》自然要不客气地担负起这个重任。”当时,报刊是中共向党员和群众传播革命话语的主要载体。面对白色恐怖和舆论封锁,中共急需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共产党人如何将自己的报刊“创起来、办下去”,却考验着共产党人的革命勇气和斗争智慧。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布尔塞维克》的编辑出版发行都是秘密进行,初为周刊,后改成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查禁,该刊在第二卷第二期后,以伪装封面作为掩护进行出版,不断变换诸如《虹》《平民》《中央半月刊》《经济月刊》《少女怀春》《金贵银贱之研究》《中国古史考》《新时代国语教授书》《中国文化史》等不同名称作伪装封面。大革命失败后,迅速创刊并艰难办刊的《布尔塞维克》,其本身就是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它成功地夺取并坚守了白区革命话语阵地。

二、审时度势,宣传动员广大党员和民众继续革命

《布尔塞维克》登载大量文章,报道革命形势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积极指导了各地武装队伍的斗争策略,同时展现了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美好前景,给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以继续革命的强大动力与信心。

1.报道各地战果,增强革命信心。其一,大量报道各地的工农武装暴动。《八一革命之意义与叶贺军队之失败》称赞叶贺军队“是暴动之中所产生出来的伟大力量,这是我们的革命军!”《江苏农民大暴动之过去与将来》报道了江苏各地农民武装暴动的过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海陆丰工农兵的大暴动》详细地介绍了海陆丰工农兵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革命斗争。又如《江南农民大暴动之开始》《伟大的广州工农兵暴动!》《南昌暴动后的江西农民运动》《湘鄂赣川四省农民暴动之新发展》《如火如荼的奉天农民暴动》《东昌农民的暴动及其发展的趋势》,这些报道对于贯彻党的八七会议制定的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对于发展工农红军、建立工农政权,都起着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其二,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武装暴动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瞿秋白的文章《武装暴动的问题》《战争暴动革命之时代》《目前几个主要策略问题的讨论——暴动、工农民权独裁与苏维埃》中。这些文章依据各地革命形势的发展状况,从列宁对于暴动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农村游击战争的前途、城市工人暴动的问题以及农民暴动的发展与城市暴动之间的关系等。

2.记录烈士事迹,坚定革命信念。第一卷第一期《布尔塞维克》封二刊载了题为《悼赵世炎陈延年及其他死于国民党刽子手的同志!》的文章,高度赞扬“两位勇敢有力的革命领袖,他们的牺牲是中国革命最大损失之一”。文章用小号字体密集排成一页,并用加粗黑线条做全页闭合边框,以凸显悼文的凝重和对烈士的哀思。将悼文而不是发刊露布作为中央机关刊物的首刊首文,是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集中体现和党员群众的情之所至。随后,从第一卷第十一期开始专门开辟了“我们的死者”栏目,刊出24篇烈士纪念文章。其中报道记述烈士被捕和就义的过程及其生前事迹,在抒发革命情感的基础上,向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灌输革命人生观,弘扬奋斗精神,阐述革命道理,从而激发革命斗志,强化阶级认同,并成功瓦解敌军。

3.宣传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望美好前途。其一,歌颂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万岁》一文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俄国的十月革命是真能彻底地推翻旧社会制度,消灭俄国的地主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开启世界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中强调:在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国家存在十年之际,各国工农劳动民众更可以确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非常对的,资本制度和帝国主义是必定要灭亡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日益发达,对于世界工农民众来说,是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保障。其二,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大变化之一年——苏联五年计划之第一年的成功》一文,从劳动生产力、重工业和农业三方面介绍苏联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并指出苏联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第二卷第七期《苏联之七小时工作制》一文,首先阐述减少工作时间对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劳动者幸福感的重要性,然后介绍苏联由一厂到多厂、由一个行业到多个行业,逐渐推行“七小时工作制”的过程。刊物第三卷第六期发表《苏联集体农业运动的近况》一文,介绍了什么是集体农业和苏联的集体农业运动,分析了集体农业对农民和国家经济的好处,指出农村机械化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技术基础。

三、实事求是,推进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

《布尔塞维克》宣传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全文刊载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文件和宣言,实事求是地推进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

1.宣传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其一,明确《布尔塞维克》对于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这句名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推荐书目的广告语或排版的补白,无数次地出现在《布尔塞维克》刊物上。目前,能见到的最后一期《布尔塞维克》是第五卷第一期。这一期出版时,已经距上一期出版有一年的时间。因此,编者特意为这一期撰写了《卷头语》,其中写道:“中国革命的发展,无疑的需要我们用一切力量来恢复我们党的理论的指导刊物。为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而斗争,是我们党目前最中心任务之一。我们的布尔塞维克必须担负起这一伟大的任务!”其二,在封底封面和补白中,刊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广告。要复活中国的革命运动,要推翻反动的国民党理论,要建设新的革命理论,下列的几部书是值得介绍的:《共产主义ABC》《列宁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革命论》《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共产国际党纲草案》《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资本主义之稳定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斗争的战术与策略》《俄国革命运动史》等。此外,第五卷介绍了《论反对派》《革命与考茨基》《国家与革命》《一九一七年革命文选》《列宁》等著作。其三,引用经典著作原文分析革命形势。《布尔塞维克》是杂志不是日报,它不像日报那样供给读者以大量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消息,而是选择近期发生的与革命关系密切的几件大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加以论述。刊物中,几乎每篇文章的开篇,都会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近期发生的大事件所反映出的革命形势。同时,每刊必有专门探讨重大事件的社论或文章。尽管革命形势随时随地发生变化,但由于有经典理论为指导,刊物总能抓住事件本质,揭露国民党与帝国主义勾结的反动事实。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该刊不仅宣传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还注重运用经典理论对中国革命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卷第二十八期的“敬告读者”中就称,“中国革命局势日益紧张,极需要理论的指导,及对于反动阶级的理论斗争,因此本刊从下期起,扩充篇幅到五万字,更多容纳理论的,有系统的文字,以应客观的需要。”《中国革命目前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续)》指出:“我们必须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研究中国的特殊经济条件及社会阶级关系”。《马克思主义还是民生主义》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亦是世界唯一的社会科学的正确的科学方法。”此外,该刊多处论述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出“苏维埃政权的旗帜此时已经在中国高举起来了,它是最彻底的民主政权,是统一最广大革命群众意志、发动最广大革命群众斗争,最强有力的组织”。1931年9月7日,中央宣传部在《十月革命十四周年纪念提纲》中撰文指出,在中国,如果没有彻底的民主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不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不实现苏维埃政权,就不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这些论述为党在全国领导土地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3.全文刊载关于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文件和宣言。1928年7月,中共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等,由1928年12月1日出版的《布尔塞维克》第二卷第二期全文刊载。这些决议案,正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任务仍然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同时,及时指出当时党内“最主要的危险倾向就是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这对纠正全党“左”倾盲动主义路线与政策、对指导各个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都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刊物中发表中共中央对于时局的各种宣言,如《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战争宣言》《中国共产党为五卅第三周年纪念宣言》《中日两国共产党联合宣言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等,及时发出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表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策略和决心。该刊对党领导人民革命事实的忠实记录,成为学术界立体研究党史的重要资料。

四、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启示

《布尔塞维克》启示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强化理论自觉,夯实话语根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站稳话语立场;必须勇于自我革新,巩固话语主导。

1.强化理论自觉,夯实话语根底。其一,重视对理论问题的辨析。“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布尔塞维克》报道中国革命基本问题,阐明中国革命性质,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二,把握好党报党刊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宣传舆论工具。党报党刊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党报党刊里有党的权威声音,有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应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巩固和壮大党的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其三,让党报党刊成为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理论宣传阵地。报刊媒体工作者应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人们心中”,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让党报党刊、新媒体客户端有效占领新时代舆论主阵地。

2.以人民为中心,站稳话语立场。其一,构筑起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同基础。党报党刊应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任务,调整宣传内容和方式,满足政治宣传、舆论引导、表达诉求和社会动员的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报党刊要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基础,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成为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人民群众通过党报党刊第一时间感受社会发展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其三,砥砺前行,让党报党刊成为凝聚人心的“发动机”。各个时期的党报党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新时代党报党刊更要真正扎根于群众之中,担当引领舆论导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最大程度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

3.勇于自我革新,巩固话语主导。其一,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新时代党报党刊既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自我革新。宣传思想工作领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决巩固好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其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新闻舆论战线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唱响更加嘹亮的主旋律,传播更加强劲的正能量,把握好主导权、话语权和创新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其三,鉴往知来,突出对红色基因的传承。革命战争年代的《布尔塞维克》弘扬烈士们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党报党刊更应利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不断扩大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作者单位 华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布尔塞维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HB21DD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布尔塞维克(影印本):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布尔塞维克(影印本):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4]布尔塞维克(影印本):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布尔塞维克(影印本):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编辑: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