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学”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探索
2024-07-21韩姝
摘要:“融合新闻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核心课,具备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发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构筑线上、线下、实践三重教学空间,实施课前自学、课中组内互学、课中组间展学、课后延学四个教学环节。这种“1234”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盘活了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变知识传递为能力培养。
关键词:融合新闻学 混合式教学 对分课堂 课程思政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表示高校教育教学“新基建”的5个抓手是专业、课程、教材、技术、教师。其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支撑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为此国家自上而下地开展了三批“一流课程”的认定工作,旨在号召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们重视课程建设、好好建课、建好课。2022年1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如火如荼的数字技术发展与课程建设共同催生出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多种新兴教学模态,其中混合式教学凭借门槛低、普适性强、效果好等优势受到高校师生们的青睐。
一、“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创新探索
“融合新闻学”课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传媒教育中已被广泛开设。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传媒教育实践中,该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时尚传播专业的核心课,旨在培养具备融媒体内容策划创作能力的高素质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
1.混合式教学探索。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学习和面授学习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一部分学习过程在线上完成,学生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进度,另一部分学习过程在线下传统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为地方院校u0L883sGKjiDTpB+dqHkNg==的特色前沿课程提供更广阔的建设空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结合地方高校办学实际,把“融合新闻学”的课程目标设置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观,认同媒体融合国家战略,具备融合新闻鉴赏素养;掌握融合新闻策划理念及短视频新闻、直播新闻、数据新闻等各融合新闻形态的基本理论知识;习得融合新闻策划能力和各种融合新闻形态的创作能力。“融合新闻学”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课前学习的自觉和自省。在地方高校的传统课堂上,学生抬头率低、眼神迷离,呈现出“被迫学习”和“游离学习”的状态。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深度参与讨论和分享,促使学生必须课前预习,形成重视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自省,增强学习内驱力。另外,“融合新闻学”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还强调变“阶段学习”为“终身学习”,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融合新闻学”课程构建的混合式教学路径,有效地启发学生开展个性化自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对分课堂翻转式教学探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开展“融合新闻学”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还与对分课堂翻转式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对分课堂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课堂。围绕三阶段课堂教学过程被细化为5个环节,包含教师精讲、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5个环节;其核心理念是权责对分,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分享权力、共担责任,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全面、健康的个性发展。“融合新闻学”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生成生动、活泼、高效互动的课堂,实现讲授法与讨论法的有机融合。讲授的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内化,而内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融合自学、协作、反刍、内化吸收的教学活动,可以发挥出比纯粹讲授或纯粹讨论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融合新闻学”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批判、整合、创造的能力。相较于标准答案和教学结果,对分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过程与习惯;依据权责对分,对分课堂将一半的权利和责任分配给了学生,既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驱动学生们主动参与建构课堂,又为课堂营造出了开放、活泼、融洽的社会临场感。
二、混合式教学下“融合新闻学”课程的“1234”教学模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团队深耕课程改革实践5年,在混合式教学下形成了1个中心、2个主体、3个空间、4个环节的“1234”教学模式并获得了师生广泛认可。
1.坚持“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细化课程思政知识图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紧扣“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线,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技引领”“创新求变”“理想信念”6大思政主题。在政治认同方面,引导学生认同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新闻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在家国情怀方面,让学生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事迹、典型代表。在文化自信方面,通过中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作品让学生感受并参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引领方面,让学生感悟VR、AR、AI、H5等技术赋能融合新闻策划与生产,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在创新求变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各类型融合新闻形态的创新策划与生产思维,培育创新思维。在理想信念方面,通过实践训练项目传递和践行新闻人的“四力”,塑造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理想。
2.发挥师生双主体,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和提高学习主动性。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引入对分课堂,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在主体性发挥方面,教师在对分课堂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一个宽松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全体同学锤炼观点、各抒己见,并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创性,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方面,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线上自学任务,即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线下的课堂学习中,以学生协作讨论、学生面向全班主讲、追问问题的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构筑线上、线下、实践三重教学空间,实施系统的知识传播。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立足事先建成的32节在线视频课,构筑了线上、线下、实践教学三重教学空间。线上教学空间实现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为学生构建基础的知识谱系,提供线上讨论答疑、延伸资料发布、实战项目分发。线下教学空间是在实体教室里开展课堂翻转,教师面对面组织学生研讨、分享、追问、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辅助学生“拨开云雾见月明”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空间则依托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项目,联动校内实训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制实践训练,企业导师将企业的真实实训项目带进来,校内工作室导师带领学生开展仿真项目训练,确保实践项目“虚实结合”。
4.构建“四学”环节,重构知识传播全流程环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包括课前“自学”、课中组内“互学”、课中组间“展学”、课后“延学”4大环节。一是课前的教师精讲和学生“自学”。课前教师讲授任务是通过在线视频完成。教师录制授课视频时,需坚持“精讲留白”原则,即无需讲得太系统、太完整、太全面、太深刻,要留存一些空间让学生去填空、钻研、领悟、追问、扩充,重在介绍课程学习目标,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二是课中的组内“互学”。“融合新闻学”线下课堂教学主要以问题为驱动推进课堂,学生充当主角,讨论、主讲、提问、答疑解惑。 三是课中组间“展学”。当课中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全班组间“展学”,即复述本章节重点知识,陈述小组同学发现的问题,解析小组对这些问题讨论出来的答案,提出本小组在互学中存在的困惑点。四是课后的学生“延学”和教师监督。“融合新闻学”课程的课后延伸学习主要是课后拓展阅读和课后实战训练。“延学”阶段,教师一方面负责督促学生的延伸学习进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对实践成果开展生生互评、师生共评价。
三、“融合新闻学”课程教学创新的经验总结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混合式教学下构建的“融合新闻学”课程“1234”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与日俱增,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思辨能力飞速提升,有着较好的教学实效并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1.提供教学支架,促进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传授而得,而是学习者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借助彼此间的协作和交流,实现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者搭建支架,即提供概念框架,从旁协助、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知识内化、意义建构。“融合新闻学”的混合式教学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协作讨论、师生集体会话,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大量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透过知识表层凝练出知识点背后的支撑性方法、思维、能力,为教学内容提供素材和概念框架;学生在翻转课堂上反刍、探索、追问、质疑、辩论,在个人探究、互助合作、全班展示中追求个性化知识与创造性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
2.增强教学临场感,提升学习体验。按照兰迪·加里森等人(Garrison)提出的探究社区模型理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由三种因素决定——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指学习者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中进行更有意义的交流;认知临场感指学习者在探究学习社区中通过持续交流与反思实现意义的建构;教学临场感指教师通过设计、促进、指导在线活动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社会临场感有助于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友好、活跃的交流环境,创设一个有归属感的虚拟集体,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伙伴,收获来自同伴和教师的欢迎、鼓励、帮助。“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构建良好的社会临场感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临场感的营造促进认知临场感的实现,从而有助于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同时,“融合新闻学”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线下的个性化学习、线上的协作互动讨论,其目的是为学生创建一种真正高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高参与度、强代入感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获得感,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实现效果更好的知识建构和技能养成。
3.引导发现学习,变知识传递为能力培养。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学习材料自己探索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事实结论的过程。“融合新闻学”混合式教学给予学生巨大的空间去发现和探究学习,课程教学中50%的时间是学生主讲,50%的时间是教师组织引导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分享展示问题结论,学生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教授给他人(Teach Others)、实践(Practice Doing)、讨论(Discussion)属于主动学习范畴,其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远远大于演示(Demonstration)、视听(Audiovisual)、阅读(Reading)、听讲(Lecture)这类的被动学习行为。“融合新闻学”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充当主讲者、质疑者、实践者,通过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展学、课后延学,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当众表达能力、批判思辨能力,由传统教学的“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转变为“发展学生能力为主”,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力发展。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唤醒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模式,各高校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情摸索实践,构建出一条适合自身教育教学的路径,推动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朝着更高阶、更创新、更具有挑战的方向迈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融合新闻学”课程团队在混合式教学下探索出的“1234”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教学实效,对传媒教育领域中的混合式教学推广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本文系重庆市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三维六合’育人模式与实践”(项目编号:2334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李芒,徐晓东,朱京曦.学与教的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冯晓英,王瑞雪.“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9(07).
[4]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02).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