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传媒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4-07-21李天兵罗江华张玉蓉

传媒 2024年13期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传媒产业实践带来直接变化的同时也为传媒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为传媒教育领域的师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辅导以及高效的决策支持,同时也推动了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冲击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技能获得。我们需要转变传媒教育观念,提升传媒教师的智能素养,坚持人机协同的共生思维,加强跨学科协同融合发展,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塑和提升,从而重构未来传媒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 传媒教育 ChatGPT

自OpenAI于2022年11月发布ChatGPT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能力突破、学术伦理挑战以及人机协同新范式等都成为科技圈、学术圈、教育圈讨论的热门话题。ChatGPT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开发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模型,具有文本生成、归纳、纠正等能力优势,它可以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回复邮件,完成头脑风暴、故事、诗歌生成等创造性写作任务,还可以写摘要、按要求进行数据分析等。ChatGPT以海量化输入、逻辑性输出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传媒、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它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从庞大的数据资源到智能化的写作机器人,从移动直播到短视频制作,从AI主播到机器人解说球赛,生成式人工智能极大提高了传媒内容生产、传播互动的效率,对传媒行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传媒产业实践带来直接变化的同时也为传媒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传媒教育中的应用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能设备正逐渐展现出强大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和传播能力。这种新兴技术能够为传媒专业教师及学生提供不同场景的学习资源、教学辅助以及决策支持,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传媒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作为传媒教师的虚拟助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改变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还能通过人机协作模式提升教师的工作效能。它可以帮助教师创建引人入胜的互动课程,自动执行繁琐的任务,快速处理“例行任务”,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解放“教学生产力”,大大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德国卡斯内奇教授研究团队以ChatGPT等语言模型为基础,融合眼球追踪、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了名为“Peer”的辅助程序,可以更好地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对个人需求作出反应,能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更有成效。

2.作为传媒学生的学习助手。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个性化算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创造更加动态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创造更为沉浸式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传媒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来为其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传媒专业学生可以根据给定的新闻稿、广告文案、剧本主题或关键词,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文章的开头段落,为他们提供学习创作灵感,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帮助他们更快地展开思路和构思文章结构,还可以利用自动化生成的具有特定风格或主题的视频素材,进行后期剪辑和编辑等学习训练。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以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的媒体数据,帮助传媒专业的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和舆情监测,了解掌握人们对某一话题或事件的情感态度,以便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从而更好地编写报道或撰写评论。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媒教育的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传媒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冲击了传媒专业教师角色定位,影响了传媒专业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技能获得。

1.推动了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重复性和程序化的工作岗位将被取代,这将导致部分领域失业潮的出现。为了应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过去那种单纯以知识或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向基于能力本位的“智能+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型。传媒行业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使用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既具备扎实的传媒专业技能又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过去的传媒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如新闻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技术和实践能力。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媒工作者在信息搜集、处理、传播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工具。因此,传媒教育开始更加重视学生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智能+技能”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

2.冲击了传媒专业教师角色定位。未来的传媒教师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扮演更为复杂多元的角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资源,提供最新的传媒学科知识和案例分析,甚至提供传媒虚拟实验和模拟环境。因此,传媒教师必须承认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知识传播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并且有必要将“经师”的角色让渡给人工智能技术,着重思考如何增强作为“人师”的价值。例如,ChatGPT以其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作为新的意见主体,甚至是一种独特的“人格形象”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能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度互动,甚至能提出独到见解的“伙伴”。面向未来,ChatGPT将会以“智能教师”的身份介入传媒教育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学生”转变为“教师—ChatGPT—学生”的互动交流方式,这对教师沟通交流能力、反思实践能力、人工智能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学生如果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作业、学术论文等学习任务,教师则需要具备辨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产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3.影响了传媒专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交流轻松获得学习素材,解决学习问题,甚至完成大量学习任务。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减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机会,学习迁移能力也会逐渐变弱,导致学习者思维发展和书面表达、语言翻译、信息收集技能受限。例如,学生在使用ChatGPT进行个人学习时,对ChatGPT给出的回答不满意,他们可以通过追问或者改变提问题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轻易得到比较详细和准确的答案。此外,学生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就能满足学习需求,不再需要像头脑风暴那样多人多向的交互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学生习惯于同人工智能应用沟通交流,缺少与现实生活中交往互动,就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传媒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场景中,人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作是可预见的。传媒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要正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挑战,从观念上接受这种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各种教育可能,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坚持人机协同的共生思维,注重跨学科协同融合发展,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塑和提升,构建未来传媒教育新形态。

1.提升传媒教师的智能素养。传媒教师不仅要热情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要深入理解这一新兴技术的内涵与潜力,主动学习并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掌握人工智能教育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同时,传媒教师还需培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融共创的能力,学会利用智能工具、数字资源来辅助优化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更具创意和互动性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传媒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专业文献和关注行业动态等方式,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拓宽视野,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2.坚持人机协同的共生思维。技术变革和教育创新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携手并进、相互共生的关系,“人机共教”将是未来教育形态的特征之一,是技术革命与教育创新相适应的结果。教育不单单是知识传授,教师也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在人机协同的共生思维下,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通过技术赋能,教育能够更精准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未来的教育场景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将推动构建“师—机—生”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转变为“双师”教学模式,即结合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以提升概念性和应用性知识的传授效率。然而,人机协同并不意味着机器将完全取代教师。相反,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和不可替代。在人机协同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对传媒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传媒行业是一个需要价值观引领的行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更多地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中完成。传媒教育中的情感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需要重视学生情感、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同理心、共情力的传媒人才。

3.加强跨学科协同融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媒人才需要掌握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能,以便更好地把握传媒行业的规律和趋势。为此,高校应积极回应传媒行业需求,注重传媒教育的跨学科发展,将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传媒人才作为传媒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出既具备传媒素养又掌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符合“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加强与传媒产业相关企业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指导。

4.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塑和提升。在技术对媒体影响越来越深的时代,传媒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更懂机器,也要让他们更懂“人”。在科技至上的喧嚣中,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和人道关怀,就难以用人的价值来规范科技的力量。因此,注重人文精神的再造是传媒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传媒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深化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和引导。在人才培养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文化;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避免被技术所误导。同时,教育者需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让他们明白在传媒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的故事、情感、经历都值得被尊重和关注。只有当学生真正懂得尊重和理解人,才能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才能真正发挥传媒的力量。此外,传媒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学生明白,作为传媒人,他们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情怀、有责任、有勇气,用他们的笔触和镜头记录社会、反映生活,推动变革。

四、结语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推动传媒教育创新发展的手段之一,是推动传媒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应用前景值得学界大胆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传媒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挑战。尽管它能够生成大量的内容,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传媒教育中,我们仍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具个性和深度的作品。因此,在推动传媒教育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人机协同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传媒人才。

作者李天兵系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交通大学党政办讲师

罗江华系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教授

张玉蓉系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教育新基建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CA21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中国教师报,2023-02-15.

[2]朱永新,杨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7).

[3]王然,周彤彤,高宏雨.ChatGPT影响下的传媒生态: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23(11).

[4]罗江华,张玉柳.基于跨模态理解与重构的适应性数字教育资源:模型构建与实践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06).

[5]曾丽红,李萍.人工智能时代传媒教育改革研究[J].传媒观察,2021(09).

[6]张波.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及因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10).

【编辑:杨石华】